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扩大“慧眼计划”实施范围,直接为消费者提供真假鉴别服务,而且是免费的。消费者在维权中不再是孤军奋战,他们的背后站着中消协,中消协背后站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专业机构。法律和专业,是“慧眼计划”的最大底气。
不过从使用体验来看,这双“慧眼”想炼成火眼金睛,震慑不法商家,还得继续淬炼。
在鉴别机构环节,鉴别本身就是消费领域的难题。就化妆品而言,不同国家销售的版本、不同批次都有差异,对于平台鉴别能力是不小的考验。比如,首批加入“慧眼计划”检测机构的一家电商平台拥有自己的鉴别团队,鉴别能力比较受业内认可。但这次其开放的“慧眼”鉴别服务仅仅是个人鉴别师的线上鉴别服务,而不是平台官方的线下鉴别服务,这客观上导致了一个问题:平台又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而且还要派出替补“球员”给竞争对手当裁判。
随机询问了几个主流电商平台,大多数平台和商家均表示不认可某些电商平台等第三方鉴定。消费者通过“慧眼计划”拿到的鉴别书能发挥什么作用?这很考验中消协的公信力。
在消费者这边,目前“慧眼”鉴别服务主要涉及假冒情况严重的鞋类、美妆、钟表、箱包等高价值商品,鉴别需要消费者上传商品必要部位(如商标、铭牌、拉链等)的照片。笔者体验发现,不同角度、光线拍摄的照片差异很大,鉴别结果准不准也是个问题。
鉴于线上鉴别的局限,中消协强调目前的鉴别结论仅作为消费参考,如果消费者想要后续维权,还需要走程序及进行条件更为严格的鉴别。但有“中消协”这三个字,平台方和商家将有很大概率重视消费者维权诉求,这已是可喜进步。如果存在更有公信力的检测机构加入“慧眼计划”,效果可能会更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