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满洲里日报15日消息,2020年满洲里口岸进口俄罗斯油菜籽、小麦、大麦、大豆19.71万吨,比2019年增长1.2倍,其中俄罗斯大麦为满洲里口岸首次进口。关区进口粮食加工企业进口四品种粮食24.01吨,较2019年同比增长1.1倍。随着俄罗斯返运粮食种类和内蒙古口岸不断增加,内蒙古检验检疫部门在确保进口粮食符合检验检疫要求的同时加快通关速度,确保粮食顺利进境。为加强进境粮食后续监管,内蒙古检验检疫部门将继续完善进口粮食口岸硬件措施,加强口岸实验室、疫情监测防控、应急管理等检验检疫配套能力建设。与此同时,将进一步优化监管模式,从源头管理、风险防控等多方面加强监管,确保俄罗斯粮食进口及落地加工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农业水平较为薄弱,所以我国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在生产和贸易两方面都积极地给予支持和保护,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总体来看,我国粮食贸易经历了四个阶段:(1)粮食贸易以净出口为主(1949-1978年);(2)粮食贸易以净进口为主(1979-1991年);(3)粮食贸易进出口交互阶段(1992-2001年);(4)进入国际贸易体系阶段(2002-至今)。近几年,美国利用单边贸易措施,对我国采取“337调查”“301调查”和“232调查”,特别是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由此涉及的征税规模及产品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的粮食贸易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消息,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些年中国粮食常年进口大致1亿吨,大豆进口八九千万吨,占进口量的80%以上。从粮食进口总量看,近些年中国粮食常年进口大致1亿吨,其中谷物不到两成,仅占国内产量的2%左右,主要是进口一些强筋弱筋小麦等调剂品种余缺。今年粮食进口有所增加,但增加得并不多,适当增加了一些玉米。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20/21年度我国三大谷物,也就是小麦、稻谷和玉米仍将供大于需。其中,小麦产大于需1400万吨左右,稻谷1700万吨左右。小麦、稻谷口粮品种库存为历史上最充裕时期,口粮供应绝对安全。
中国人口占全球19%,但耕地只占全球9.5%,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消费者从“吃饱”向“吃好”转变,食物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11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17年中国进口各类农产品超过1.5亿吨,在世界粮食市场地位举足轻重,为世界粮食贸易注入持久动力。
粮食贸易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进出口数量上,政治、经济、文化与粮食贸易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粮食是所有产业发展的根基,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操控粮食贸易来扰乱其他国家的粮食供需,从而影响到所有产业,甚至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
粮食主要商品供求偏紧,不利天气、贸易保护等因素都有可能令市场产生不良预期,从而推高价格。新兴市场经济体仍然保持较快发展速度,这些国家的巨大需求已成为国际粮食需求增量的主要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贸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加,粮食贸易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安全和品质安全。在结构安全方面,主要表现是玉米、稻谷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高粱、大麦等供给不足;高端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在品质安全方面,我国部分粮食品种还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比如,稻谷、小麦有较大库存,但优质数量占有的比例较小。另外,我国粮食出口能力越来越薄弱,在国际贸易中难以赚取经济利益,这都不利于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
2021-2026年食品包装纸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