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比中美宠物食品行业,初创类企业仍存发展契机
宠物食品是美国最大的快消品子版块之一。但在我国,其仍处于行业快速发展期。
海外的宠物食品市场近年呈现纺锤形的行业格局:
2、从微笑曲线看宠物食品产业链上下游情况
受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我国宠物产业目前的行业格局很类似21世纪初期的纺服产业——人口红利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十分低廉,再加上更优惠的汇率,跨国巨头纷纷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或外包至国内,使我国涌现了不少规模化的加工企业;然而,国内市场仍然被跨国品牌占据,鲜少有获得认可的内资品牌突围。但从需求角度来看,消费者教育成效卓著,体现在消费需求愈发细分且消费者不再迷信品牌。
正如纺服龙头企业当年反复提到要将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从而跳出低附加值陷阱;宠物产业的升级路径也大抵一致,即通过研发设计、自建渠道和树立品牌,实现话语权和毛利空间的提升。
考虑到我国宠物产业正处于消费理念越发成熟、细分需求未被满足的大环境下,恰好给内资企业留出了升级机会。察觉到这一机会的资本也大量涌向宠物企业。
但是,升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从原有的代工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挑战来自方方面面
3、从蓝爵(BlueBuffalo)看宠物食品行业的成功要素。
我们通过行业的先进案例,来了解企业由小到大的可行路径。
3.1、蓝爵的差异化竞争
蓝爵的创始人,Bishop家族发现消费者的新需求并未被满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宠物看作自己的家人,而非所有物;但他们并不知道市面上的宠物食品有多么货不对板。因此,蓝爵致力于提升宠物食品行业的信息透明度,并推出了强调配方品质的宠物食品。
蓝爵成立于2002年;从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间,公司的营业收入由500万美元上升至10.27亿美元,翻了205倍。2010年到2015年期间是公司规模与利润双双高速增长的阶段。市场占有率由微乎其微上升至6%。其营业收入由1.9亿美元上升至10.27亿美元,复合增速40%;营业利润由1500万美元上升至1.6亿美元,复合增速61%;净利润则由2.3亿上升至8.9亿元,复合增速31%。
根据Euromonitor的测算,美国的宠物食品板块同一时期的复合平均增速仅约为5%。
PS:下图为美国宠物食品板块规模及增速(百万美元%)
尽管已有少部分初创企业意识到快消品公司的宠物食品并不像其宣传的那么健康(以下简称加工宠食),试图提供差异化且更高端的配方,但往往碍于资金限制,无法走出邻里中心。大型快消品公司和全国性零售商的强强联合看似坚不可摧。
3.2、一个痛点
其中,尤为被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宠物侦探”计划,兼职的宠物侦探们活跃在全美及加拿大的大型宠物连锁中心,为消费者免费提供关于宠物营养的咨询,但并不会主动推荐蓝爵品牌的产品。出于对宠物的喜爱,蓝爵聚集了一批与其信念相同的志愿者侦探,也为其品牌宣传增添了人性化的一面。
尽管大型快消品公司也意识到了“全天然”宠食的机会,但其在消费者心目中“大批量生产”的印象根深蒂固、供应链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竞争力反而被削弱。
3.3、一个品牌
蓝爵进一步利用伞型品牌策略,持续强化母品牌BLUE始终如一的“全天然”诉求,利用消费者的同理心,很快从一众宠食品牌中脱颖而出。
3.4、有效渠道
有别于许多快消品公司,蓝爵在成立之后的第十五年的2017年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渠道”公司,向大型仓储超市(FDM)供货。与其将诸多精力消耗在打破大型快消品和分销商数十年积淀而成的强力联盟上,还不如另辟蹊径,寻找更有效的渠道。
蓝爵抓住了电商零售兴起的机会,同时也利用专业渠道(包括宠物医院)全国化发展的势头,结合其独树一臶的线下“宠物侦探”策略,在上述两大渠道聚集了越来越多消费者。截止2018年6月,蓝爵品牌是全美电商渠道和宠物专业渠道销量最大的宠食品牌,也是全美最大的“全天然”宠粮企业,占整个宠物食品板块的销售收入为6%。
根据公司披露,目前公司在超市、电商和专业渠道的销售占比约为6%:25%:69%;但其潜在市场空间还很大,全美仅有约3%的宠物猫狗是蓝爵的消费者,未来可转化的市场份额还很多。
3.5、资本的力量
直到2005年,蓝爵还是一间销售额只有约500万美元的小型家族企业,如果没有资本力量的加持,公司或许无法实施其既定的商业策略。风投基金Invus于2006年的加入使公司得以1)建设规模化的宠食加工中心及物流配送体系,2)为专业渠道推出全系列SKU产品,3)并持续在品牌建设方面进行投资。
3.6、蓝爵案例小结:
但蓝爵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差异化”的产品和品牌仅是成功的第一步;想要占领主流市场份额,需要的是专业的研发、雄厚的资金和卓越的产业链协同能力。我们在下图中拆解了蓝爵的价值链体系,公司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极致,因而才成为了最终的“突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