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其实是中药材销售淡季,今年也不例外。不明白部分药材为什么突然又开始涨价了,不过终端还是卖不动。”广州一位中药行业从业者这样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期多个品类的中药材均迎来“涨价潮”,其中当属香料品类涨势最猛。在业内人士看来,此轮价格调整既有源头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热钱”涌入炒作的痕迹。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涂端玉
现象:胡椒、肉豆蔻价格一路高涨
气温升高,药材价格也在攀升。
记者获悉,中药材价格波动一方面可能会影响中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传导至终端消费市场。
某药店一位执业药师告诉记者,街坊对于这类常用香料的价格比较熟悉、敏感,好在药房现在有一定的库存待消化,所以药店考虑卖完存货再调整价格,避免流失顾客。他透露,近年来中药材价格轮番上涨,药店经营的中药饮片价格不得不随时进行动态调整,但要避免多个药品在短期内出现频繁价格变化,否则经常抓药的顾客就会询问“怎么刚涨完价又涨价”。
记者观察:
供给缺口和炒作现象同时存在
实际上,与去年夏天部分中药材传统品种出现涨价情况有所不同,今年反而是香料价格上涨最厉害。对此,有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中药材的产量受资源稀缺、采摘难度、种植成本、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价格受产品供求影响波动较大。
香料价格上涨,一大直接因素或是由于供给端出现了问题。据悉,国内胡椒、八角茴香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地区,今年南方多地遭遇洪涝灾害,影响了胡椒、八角茴香等中药材的产量,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短缺,导致部分品类目前仍处在上涨通道中。
另一方面,市场也有游资涌入的迹象,部分“年轻”商家对个别品种囤积居奇,进一步放大了药材价格波动幅度。要解决当前中药材供应紧张问题,仍待多方合力。在当前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市场供需、规范行业秩序、保障患者用药需求,成为整个中医药行业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