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位经营户在向阿根廷客商介绍新款化妆箱
位于浙江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拥有7.5万个商位,每天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面对外需疲软的挑战,2017年上半年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707.1亿元,同比增长6.03%,显示了不错的势头。更可喜的是,行走在小商品城,新设计新创意新科技应接不暇,传统印象中以性价比取胜的小商品,正在开启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大转型。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
“这是洗衣机”一名采购商拿着一个鼠标模样的机器惊讶地询问卖家。显然卖家已经习惯了大家的惊讶,耐心地解释说这是超声波清洗机,只要将其包在衣服里面,放在水里就可以完成清洗工作。“其实,我们这个产品还能清洗水果蔬菜。”
在义乌小商品城,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比如长得像便签本的蓝牙键盘,用增强现实技术在纸上呈现3D效果的儿童科普书,还有虚拟现实全息眼镜、无人机、智能牙刷等。中国小商品制造已经越来越注重设计和创新。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4楼“飞豚数码”商位,上市不到4个月的“爆款”产品“花盆音箱”已经从前排货架移放到后排,取而代之的是兼有即时中英文翻译、智能播放音乐等功能的新款智能产品“云音箱”。飞豚数码总经理包海刚介绍,数码电子产品更新很快,他们每天会推出10款左右的新产品,迎合不同国家、不同层次客商的采购需求。
来自安徽亳州的进货商陈朝建每年都要亲自来采购数次。他告诉半月谈记者,每次来义乌都能发现新鲜有趣的产品,“这里是小商品创意研发和制造的最前沿,只有亲自来看,才能掌握最新潮流和趋势”。
外商法如克·乌祖奥鲁也表示赞同,他来自土耳其,主要在义乌市场采购纽扣、拉链、皮带扣等纺织配件。他经营的纺织配件生意在伊斯坦布尔很受欢迎,当地知名的工厂都向他拿货。“一旦我缺货,他们都没有办法开工了。”乌祖奥鲁自豪地说。
半月谈记者采访时,洪英电器的销售人员李梦霞正拿着手机,通过视频为江苏南通的客户展示新产品。10分钟后,对方选定了台灯、手电筒、灯泡等10多款产品下单。开门迎客的3个小时内,李梦霞和其他6个同事,就先后为各地客户做了50次“网络直播”。
蜕变,始于创新
饰品是义乌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据着国内市场70%以上的份额,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省饰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樊友洪说,目前创新设计意识淡薄、品牌营销能力缺乏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很多义乌饰品企业,但也有不少企业依靠创新趟出了新路。
“陈明饰品”聘请了50余名设计、开发人员,专门从事新产品、新材料研制、开发及技术改进,平均每天有两三款新品上市。目前,公司已有手机挂件、灯饰、门帘、头饰等12大系列共8000多个品种。公司负责人陈强说,品质提升后,他们的产品从原先论斤销售变为论颗计价。
义乌市伊凌诺卫浴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新型地漏产品,尽管价格从更新前的16元上涨到现在46元,订货看货的客商还是络绎不绝。
“除了防溢水、防臭,这款新型地漏还可以防虫、杀虫,在中东、东南亚和非洲等热带国家特别受欢迎。”总经理刘军明说,这是公司在2017年推出的70个新产品之一。研发新产品给企业不仅带来络绎不绝的订单,更重要的是在行业拥有了定价权和更高的利润。
除了产品研发设计的创新,不少商户也在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有的商户抓住电商、微商机遇,成为网货供应商;有的商户利用市场货源优势,涉足配送领域,甚至包下了一个省的“小商品直销超市”集中供货;有的商户通过延伸贸易服务链,为外商提供“采购-出货”一站式服务……
商贸城二区商户通过抱团合作成立经营联盟,联盟成员刘军明介绍,联盟目前有30多家经营户,包括卫浴、厨房用品、印刷、工具和数码电器等,不同业态的商户互相介绍诚信客户,共享信息资源,不仅降低了经营成本,还提高了经营效率。
所谓生意难做,很大程度是由于产品同质化,靠打价格战取胜,产品利润率低。只有不断致力于创新、智造,利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义乌小商品保持生命力长盛不衰的秘诀。
增强后劲,义乌仍在发力
作为“建在市场上”的城市,义乌小商品市场及其背后的制造业早些年以“前店后厂”的独特模式,助推着贸易和工业的联动发展,培育了一批行业“单打冠军”。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生产成本的提升,义乌一些“低小散”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为此,义乌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
此外,跟随“一带一路”建设步伐,义乌小商品市场在波兰、白俄罗斯设立中国小商品城海外分市场,在西班牙打造义乌小镇。“要把中国的品牌、中国的标准、中国的管理输送到全世界。”义乌市委书记盛秋平说。
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党委委员、市场总监张奇真说,以小商品城为代表的实体市场正在强劲回暖中,但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老产品、老业态”势必走不远,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敢于创新、舍得投入的“新势力”。(半月谈记者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