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往来的主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三者的贸易往来主体则是华夏文明中所孕育传承千年的:茶叶、丝绸以及瓷器。也因如此,中文里面的这三个词语进入了英文,“茶”是我们送去的tea,我们的衣料“丝”英文叫silk,再下来就是china,就是“瓷”,如今已规范成西方语言的一部分。
(注:“china”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秦chin”,欧洲母语是拉丁语,拉丁语表示国家、区域、地方名称常用a结尾,将中国称之为China,直到今天西班牙语中的中国China发音依旧是'秦那'。)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瓷器从漳州、泉州、广州等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出发,源源不断地输往威尼斯、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哥德堡、汉堡等欧洲港口。西班牙、葡萄牙是中国瓷器“批发商”的欧洲先驱。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等西葡航海家探索出新航线,绕过了阿拉伯人,开启大航海时代。凭借航海优势,两国率先开启从中国大批量购买瓷器。1522年,葡萄牙王室不惜以行政手段插手市场,规定从东印度归来的商船,货物的三分之一必须是瓷器。当时欧洲还没有烧制瓷器的技术,以至于他们对来自神秘东方的青花瓷最为推崇。
油画《托盘上的茶具及两烛台》,馆藏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这些瓷器首先在王公贵族间作为礼物相互赠送,用中国瓷器作为餐盘、咖啡杯成了格调与品位的象征,葡萄牙、法国、荷兰和英国的贵族争相购买。德国历史学家西蒙娜·谢伦贝克说,奥古斯都二世堪称最狂热的瓷器收藏家。在他居住过的德累斯顿城堡与阿尔布莱希特城堡中,密集摆设的数百件瓷器便是见证。
欧洲人对中国瓷器一见钟情,那细腻白润的光泽令他们如痴如醉。从普通平民到君王,无一不被中国瓷器所迷倒,每有商船到港,便万人空巷,倾囊抢购。可见当时17世纪的欧洲将中国瓷器视为珍宝,甚至给它冠以“白色黄金”的外号。直到三百年前,瓷器在欧洲大陆的风潮仍然愈演愈烈,终于约定俗成地把中国国名China引申为瓷器的名称。
民间流传:china音译昌南
公元1004年,是宋真宗在位的第七年,换上了真宗皇帝的第二个年号:景德。
这一年在真宗皇帝的记忆中会有一件大事,和一件小事。在当时看来,两件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件是关于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以和平的方式结束,史称“澶渊之盟”。而另一件不过是关于皇帝生活的日用,在各地的进贡品中,有一宗令皇帝甚是喜爱,以至于将景德的年号赐给了这个原本在历史上籍籍无名江南小镇:昌南镇。之所以叫“昌南”,全因一条大河穿城而过,河名昌江,市镇大部分区域在昌江的南面。这条大河意义非凡:瓷土、烧窑的木柴、烧成的瓷器,要靠河道运输,于是后来很多的窑口都依河而建。而更为重要的意义,体现自一个虽没有确实的考证却流传甚广的说法:china,便是昌南的音译。很多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信,但却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这一大一小两件事,又因为另一个传言联系在一起:据说签订澶渊之盟时,辽国还有一个附加要求,要求宋朝皇帝赠送一批产自昌南的瓷器。这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毕竟澶渊之盟打开了贸易之门,而贸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