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人类社会,与海洋只有零星的关系。16世纪人类在平面上进入海洋,通过航海导致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当前的21世纪,人类正在垂向上进入海洋,向海洋深处进军。那么这次人类和海洋关系的变化,是不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未来的事,只能由历史自己来回答,当前我们能做到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处理好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
回顾人类历史,其实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史。在新石器时代里,人类在陆地上从狩猎转向农牧,摆脱了动物世界的“丛林规则”。现在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准备开发海洋的深处。估计不用上百年的工夫,就有可能将深海、海底纳入人类社会生活的范畴。但是,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远没有学会如何和海洋相处。地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人类需要学好海和陆两种学问,才能和它们处好,把它们用好。人类对陆地的认识已经获得了大学文凭,开始读研;而对海洋的认识至多有个小学毕业的水平,还没有考入初中。
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开发深海”决不能学当年的“淘金潮”一拥而上,浮夸、急躁不但无济于事,而且隐患无穷。“殷鉴不远”,墨西哥湾漏油就是前车之鉴,根源在于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最为可怕的是以“万物之灵”的身份,摆出“征服自然”的架势,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还没有弄明白深海有些什么,更不知道和深海如何相处,就忙着要发“深海财”。
进军深海的另一条原则,是要处理好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这里重要的是汲取历史的教训。15—16世纪,欧洲人越洋远航,通过海面航道的开拓将世界各大洲联系起来,发展了殖民经济,为自身带来了几百年的繁荣。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的海上探险家、发现家,至今世界地图上许许多多海湾和海峡的名称,都在铭记着这些欧洲开拓者的贡献。
宏观地说,16世纪的所谓“地理大发现”并没有改变人类依靠陆地的原则,只是借海面的舟楫之便,跨海到另一个大陆去掠夺,海洋开发的本身,依旧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即便如此,这已经产生了扭转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人类那一次进入海洋,带有浓重的血腥气。虽然几百年前的历史,经过人脑记忆的“长距离筛选”,留下来的是被人称颂的英雄事迹,可是历史本身并不会消失。近年来有人旧事重提,说到“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惨剧。从15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从葡萄牙开始,欧洲人在四个半世纪里将上千万个奴隶贩运到拉丁美洲开矿种地。他们像牲口般被锁在船舱底部,在途中大量死亡。
这里并不是想说几百年前的悲剧还会重演,只是21世纪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也会给人类社会本身带来新的挑战。新一轮进军海洋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显然这是百年,或者几百年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指出方向: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如果人类依然把大洋当作地球的“垃圾桶”,如果核废料和有毒废料的投放得不到控制,海洋就有可能变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负面因素。如果世界各国在深海的开发利用上不能协调合作,如果将16世纪的掠夺伎俩搬进深海,海洋就有可能沦为地球上的“火药桶”。
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历史上看,具有大陆性质的华夏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海洋文明,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直到15世纪初,中国海军的实力仍远远超越欧洲。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航行早90年,郑和的船队超越哥伦布一两个量级,郑和的航程是哥伦布的5倍,但是改变世界历史航程的却是哥伦布的航行,中国的“海禁”和欧洲的海上崛起都是在此之后。随后的几百年里,这两种文明各行其道,直到19世纪的碰撞,中国的大陆文明败给西方的海洋文明,中国沦为次殖民地。现在,古老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已定,但是华夏文明的大陆性质留存至今。华夏振兴的道路需要翻山越岭,考验之一就是要过“海洋关”。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刻的意义。
由于新技术在实践应用中没有得到相适宜的引导和规范,导致新的新闻失范问题出现。反思人与工具、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在新闻活动中正确看待算法以及合理规范地运用算法,使之服务于新闻传播的需要。在算法新闻中,人机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的设计,将有益于积极的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当前,已经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人机协同”将会是未来新闻生产的重要模式。同样,它也应该是算法新闻伦理构建中最重要的内容。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这样一种延伸还要求其他的器官和其他的延伸产生新的比率、求新的平衡。”近年来,业界对“人机协同”理论的讨论就是在谋求这种“新的平衡”。
“人机协同”,就是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协作。在人机协同中,人是智能的总开关,人居于统摄地位,从伦理层面来看,“人机协同”是对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和平衡状态的表述,人能够遵循人类道德规范的标准,合理、规范地利用技术来为人类社会服务,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未来新闻生产的方向,是人机协同的模式。首先,新闻算法的设计体现并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依然是新闻生产的目的。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权威下,新闻媒体才能突破算法偏见,为社会和受众提供符合新闻媒体“良知”的报道。其次,机器人写作解放了新闻记者和编辑,使之转向更能够体现记者主观创造性的深度报道分析等新闻写作,再次,新闻从业者的“把关人”角色将更加突出强化。面对海量信息和大量机器人新闻产品,需要新闻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筛选和编辑,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向受众进行推送。这才能让个体挣脱“信息茧房”的桎梏,塑造社会公共价值,构建一个良性的舆论环境。
算法新闻的作用和未来不可限量。对此,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层面来加强新闻伦理的构建。
第一,明确人在人机协同中占据主体地位,算法服务于人的需求,人不能迷失在信息与算法的迷阵中,而应该坚持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在算法新闻中,记者和编辑的地位不可取代。
第二,为算法植入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在算法设计和使用中,要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指导,防止在算法设计中带入设计者的偏见。
第三,完善行业规范中对算法使用规范的标准和要求,首先,在算法新闻生产全过程中加强算法设计和使用的透明原则,实行数据抓取、源代码、程序设计以及协同过滤结合人工审查的全公开,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堵住算法演绎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失误和偏见。其次,算法新闻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新闻专业人员也必须具备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素养。再次,加强新闻生产和传播全过程的监管。在全自动化新闻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新闻选题、选材和导向方面的人工审核;在新闻发布之后,对用户反馈和舆论走向进行监控,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新闻影响扩大化。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尤其是机器人写作出现后,著作权、隐私权等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对此需要从法律上进一步细化;对于恶意和欺诈性的新闻报道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的,要建立全过程的追责机制;同时,也要普及和提高新闻从业者和受众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知识产权意识。
(摘编自杜娟《走向人机协调:算法新闻时代的新闻伦理》)
无据之数,难称数据。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衡量着品质优劣,透露着市场反馈,反映着用户认可。然而造假掺水却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了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沉匿网海,更给了烂俗内容和劣质产品服务以次充好的可乘之机。
唯有如此,量化数据才能继续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向网民陈述日益庞大的行业体量,陈述海量用户集合而成的行为选择,陈述各方褒贬多样的态度倾向,陈述那些网民选择继续相信的真相。
“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沈慎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9月11日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把脉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着眼“十四五”时期加快科技创新的迫切要求,以“四个面向”指明科技创新方向,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艰苦努力。四通八达的高铁、横跨大洋的港珠澳大桥、蓄势腾飞的北京大兴机场……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托举起大国创新的高地;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一个个领先世界的科技突破,见证从“追起”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科技创新为成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从国内来看,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迫切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从国际形势来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围绕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谋划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尤需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科技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创新发展的高度和厚度。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最关键是要聚焦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近年来,美国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持续打压,凸显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痛点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然而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未雨绸缪的战略部署,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基础研究,更离不开久久为功的埋头攻关。
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新形势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既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又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在近几年迅速攀升,今年保持在第14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以更加有力的行动承担起历史责任,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勇攀科学高峰,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定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