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5G、元宇宙、Chatgpt……科技急速发展的当下,出版传媒业如何拥抱数字时代?8月17日,民进中央主办的2023开明出版传媒论坛在上海召开,出版传媒业的专家们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出版传媒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开讲演,记者摘编其中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
出版融合要处理好平台与流量的关系
出版融合核心是融合,出版是基础,即以出版的内容或资源整合其他产业形式或产品形式,实现动漫、游戏、文创、教育、旅游等跨界经营。具体来说,要坚持品牌化战略定位,做好核心IP的多元化开发,将出版科技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向游戏、动漫、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延伸,开拓融合发展路径。要处理好平台与流量的关系,数字出版平台依托数字技术重塑的发行与销售空间,已经成为各类文化产品消费和电子集市,流量不仅是平台生存的造血器,更是反映市场的晴雨表。因此,平台建设不仅指向内容技术,还指向流量和渠道,要加快推进数字平台市场化,充分重视数字化运营工作。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鹏:
创办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
据统计,近年来国内英文版科技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逐步提升,但是国内期刊发展仍然滞后于论文产出的增长。创办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要在政策引导下,构建国内领先的期刊集群;要整合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期刊;要建设一支世界水平的科技期刊编辑团队;要打造数个具有高度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出版平台。
中国科学出版社在期刊业务上以精品化、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专业化理念推动期刊工作,打造了国家精品科技期刊,投入了资金建设数字化平台SciEngine,在国际化方面,从“借船出海”向“买船出海”转化,收购法国最大出版机构EDPScineces,成为科技出版社的海外出版机构和国际传播平台。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毛文涛:
打造真正连接用户的数字出版平台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
建议延续图书批发零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副社长卢先和:
积极推进出版图书“走出去”
做好图书出版对外输出工作,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要研究国外市场,构建强大的编辑、作者队伍。集中资源发展优势领域,建立专业化品牌。重视本土化解决方案,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做到本地化,要借助当地伙伴的营销模式。
当代作家马伯庸:
通过文艺作品为城市名片赋能
这几年我探索的方向,是在保证文艺作品本身质量的同时,能够与现实连结,即大家看完作品之后,能够关上书,走出去,看到书里的场景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是最有意义的。
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对于生活的城市、生活的国家、生活的这一段历史有着更深切的表达与情感。创作者创作和作品出版,对于城市名片打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启发文艺创作者和出版行业从业者思考:我们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否有好题材,能将它们提炼出来并发扬光大,让每个城市都能展现出自己的城市风貌,让公民都喜欢自己的城市文化。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曹颖:
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人机协同
文化和科技现在已经融合,初步产生了文化科技的新概念,文化产业已成为科技重要的孵化器和试炼场,同时它也促使传统出版进行再数字化。
AIGC从去年10月份第一次出现,到现在已经被普遍用于包括出版行业在内的数字内容创作。AI并不能取代人,它可以通过技术极大提升作者的效率,但是取代不了作者的思想和灵魂。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人机协同,AI会变成一个工具。现在AI被运用的熟练程度和无缝链接程度还没有那么好,以后出版行业从业者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运用AI,把更多精力放在思想提炼、创意和创造上,而非重复性的文字工作。(薛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