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6.05.14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南长河畔,紫竹院公园旁。坐落在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1987年落成,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书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2000万册。国家图书馆地址: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分馆地址:西城区五四大街文津街7号。
中国国家图书馆旧称北京图书馆,一般简称“国图”。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裙楼地上5层地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设有各具特色的阅览室46个,其中开架阅览室23个,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该建筑还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包括北海公园附近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
【建筑介绍】国家图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
国家图书馆石刻馆名。
【天井】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份,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不同于院子。图为天井花园。
国家图书馆主楼双塔楼。
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原北京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国古旧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为1473-1477年间印刷的欧洲“摇篮本”。这部分藏品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目。截至到200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达2500多万册,其中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余万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举不胜举。其中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2007年6月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国图内装饰浮雕。
国图(原北京图书馆)标识。
国图楼梯。
【楼梯】建筑物中作为楼层间垂直交通用的构件。用于楼层之间和高差较大时的交通联系。及供火灾时逃生之用。楼梯由连续梯级的梯段(又称梯跑)、平台(休息平台)和围护构件等组成。楼梯的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间的水平投影距离为梯长,梯级的总高为梯高。中国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重屋形象中已镌刻有楼梯。15~16世纪的意大利,将室内楼梯从传统的封闭空间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形体富于变化带有装饰性的建筑组成部分。楼梯按梯段可分为单跑楼梯、双跑楼梯和多跑楼梯。梯段的平面形状有直线的、折线的和曲线的。每个梯段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
【国家图书馆分馆】在北京西城区文津街。中国的国家图书馆,前身是清宣统两年(1910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一九一二年正式开放,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建国后改称北京图书馆。其藏书历史可追溯到七百多年前。今馆建于1931年原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增为近40000平方米。1949年藏书1400000册至1979年第已达1000万册。
【石头狮子】把石狮摆在门口在唐宋之后形成,民间认为狮子有避邪纳吉、预卜洪灾、彰显权贵等作用,所以一直被作为传统沿袭下来,直到今天。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
狮子形象始于汉朝,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国家图书馆分馆文津楼及华表。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文津楼入口处。如今普通古籍阅览室的读者在夏季最多。
【国图古籍馆】即文津楼。
【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即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造型酷似书籍和报章。这座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为世界最大的中文文献收藏基地,同时也将成为国内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服务基地。二期新馆开馆后,国家图书馆新增读者座位2900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增加8000人次,馆舍面积达25万平方米,成为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莫斯科图书馆的世界第三大图书馆。
二期新馆外墙及顶棚全部采用玻璃幕墙装饰,阅览室利用从玻璃顶棚和30多个采光窗射进的光线采光,极大地节约了照明用电,可使照明度比老馆提升50%以上;楼宇自控系统对冷热水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等各系统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达到了节电、节省人力、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降低建筑的运行费用等目的。
地址: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国图新馆一楼,宽敞安静,空间巨大,适宜读书学习。
【动动手指“翻阅”国图瑰宝】电子触屏。在二层的一个角落,一个一米见方的触摸屏引人注目。在这里,读者直接以触碰方式输入指令到透明面板,通过触摸屏互动界面,便可以更直观地阅览馆藏古籍、电子报纸等数字资源,体会到更多的阅览乐趣。
阅览厅一角。
国图新馆前广场上的建筑。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
音乐厅内。
【书架】人们用来专门放书的器具。由于其形态、结构的不同,又有书格、书柜、书橱、等其他名称。它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用具。
从楼上俯视,有另一种视觉效果。
铜雕《东方的觉醒》。
国图馆内收藏的文献《日本地图》表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镇馆之宝】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浩如烟海的古籍善本中,最璀璨夺目者当推“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敦煌在中国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第16窟时,发现墙壁后面有一个密室,洞内满是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总数量约5万余件。佛书占敦煌汉文文献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作品包括经、律、论、疏释、伪经、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经藏目录等。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敦煌,以14块马蹄银取走24箱遗书﹑遗画及5大箱其它文物。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用大量银子换取了6000余件写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画与丝织品。伯希和还在第464窟发现一批元代回鹘文遗书。1905年,俄国人奥布鲁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1914年俄国人鄂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买走了大量的经卷。这些文物至今流散至海外的达3.5万件,约占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
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有中国的北京图书馆,藏有遗书10000余号,已整理编目的有9803号;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1297号,其中已编目9172号;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6000余号,汉文卷子4038号已编目,藏文卷子约2000号未编目;苏联列宁格勒亚洲民族研究所藏11050号,已编目2954号;日本人橘瑞超收藏429号。另外,中国的旅顺博物馆189卷,甘肃省图书馆100余卷,藏文226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文物室22件,上海博物馆182件,天津艺术博物馆300余件,台湾中央图书馆153件,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余卷。
《汉文大藏经》。
说到《永乐大典》,不能不提到主持编纂这部典籍的两个大功臣:解缙和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汉族,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他比解缙年长34岁,被明成祖朱棣请出来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一则是因为解缙编纂的《文献大成》(《永乐大典》前身)还是遵循儒家正统,没有兼收佛道之书;另一则是朱棣听说建文帝隐姓埋名在佛寺中,要通过姚广孝主持《永乐大典》编纂的机会,拉拢佛道信徒,以找到建文帝,根绝后患。
如今《四库全书》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于1950年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