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数量就达到5175万只,同比增长1.1%;近年来,因为不文明养犬导致的“狗伤人”悲剧,时有发生。每年被猫狗咬伤的人数约有4000万。现实生活中,不文明养狗行为屡见不鲜。养犬要办证,遛狗要牵绳,但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屡屡被忽视。
某社区召开会议,准备根据当地法规制定社区文明养狗公约,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2021年2月25日,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升级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并正式挂牌成立,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
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要有序做好乡村集中换届选举,规范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选举办法,健全民主选举程序;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某社区住户中近八成为老年人,小区没有规范的无障碍坡道设施,老人出行不便。摸清居民的诉求后,社区居民委员会多次牵头组织议事协商会议,协调产权单位、物业单位等多元主体与居民面对面地协商讨论改造方案。居民提出的“利用楼内消防安全通道门进行改造”的建议在议事协商会上达成共识,经过居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社区及时与街道残联、城管办等协商并实地踏勘。在多方努力下,45天后无障碍坡道就改造完工了,困扰居民出行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汇聚民意民智的“直通车”,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不仅有效地推动了精细立法、科学立法,并且正在向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不断深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31个省区市设立了3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辐射带动全国各地设立5500多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联系点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这些联系点已经成为让基层声音原汁原味抵达国家立法机关的“直通车”。
作为全国第三批、河南省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驻马店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立法“直通车”优势,深入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征集基层单位、社区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汇聚“原汁原味”立法需求,传递良法善治声音。听民声、汇民智、聚民意。经过认真梳理和研讨论证,驻马店基层立法联系点最终确定15条立法需求和工作建议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2023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全国先进典型社区案例,百色市田阳区五指山老乡家园社区入选。田阳区五指山老乡家园社区是广西特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有搬迁群众1.4万余人,治理难度大,该社区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用“微治理”撬动了搬迁居民的“大幸福”。
坚持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主导地位,建设“农事城办”服务中心,推行线上线下“双线服务”模式,线上推行政务服务“码上办”,打造“社区10分钟服务圈”,为群众提供便利、安心、舒适的居住环境;充分发挥居委会、妇联、团委、工会等基层群团组织职能作用,组织带动群众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比如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设置社区保洁、治安巡查等岗位,形成社区治理人人参与、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搭建“楼栋管委会”“居民议事会”“老乡心愿信箱”等平台,运用民主议事、网格管理、精准服务等法宝,听取居民意见,回应居民诉求,激发搬迁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治理活力,共建“和谐家园”。
围绕新时代农民群众新期待,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成都市开展创新基层群众自治试点行动,其中新都区成功入选,成为活动亮点。以下是记者的部分采访信息:
材料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多到基层、多接地气,统筹解决好“三农”工作中两难、多难问题,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纠治乡村振兴中的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推动基层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发展、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五级书记统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某地M村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效衔接中,探索出一条“村治民动”群众自治模式,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三线联动”村事民办。建立村党组织+村级法定组织+其他群众性自治组织,建强农村党支部线,引导党员在基层治理中作表率,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法定组织体系线,拓展乡风文明劝导队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线,选贤选能带动村治民动。
“三制并举”村事民管。对村支两委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制、对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正负两清单积分制、对群众实行“一户一档”激励机制。这些规章制度体系推动了乡村治理成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提高治理成效的同时又维护了群众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2019年11月党中央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2022年7月,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省(区、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进行初审,随后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推荐2】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第一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立法职权,以高质量立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胸怀“国之大者”
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强化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护航高质量发展
新修订的公司法,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制定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反间谍法,扩大高水平开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不负人民期盼
增设1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进一步畅通基层和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直通车”。制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让法律载满“看得见绿水青山”的民意。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慈善法等,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法治化。
【推荐3】小小基层立法联系点,架起百姓与国家立法机关之间的“连心桥”。
★扩大规模通渠道
★多种形式集民意
★采纳建议汇民智
截至2023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就152部法律草案等征求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普通老百姓通过这个平台,“原汁原味”地提出了15000多条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建议都得到国家立法机关的尊重和认真研究,并被不同程度采纳吸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编纂民法典,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制定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截至2022年6月底,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730余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行政法规598件。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压缩,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推动各地方各部门清理证明事项21万多项,有效解决了“奇葩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纠正冤错案件,坚持“应听证尽听证”原则。
【推荐3】为积极回应我国反间谦斗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启动反间谦法的修订工作。反间谦法修订草案经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3年4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反间谍法,该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将党中央对反间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法律,明确专门机关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强调“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切实提高全民反间谍安全防范意识和国家安全素养。此次修法丰富了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利益的“法律武器库”。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