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数量就达到5175万只,同比增长1.1%;近年来,因为不文明养犬导致的“狗伤人”悲剧,时有发生。每年被猫狗咬伤的人数约有4000万。现实生活中,不文明养狗行为屡见不鲜。养犬要办证,遛狗要牵绳,但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屡屡被忽视。
某社区召开会议,准备根据当地法规制定社区文明养狗公约,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议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2019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组织开展前期研究,中央财办和国家改革发展委委托国家高端智库等多家机构就重大课题开展了研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领导研究规划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提出大战略。
2020年3月和8月,党中央两次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2020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了1000多条意见和建议。
2020年7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口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推荐2】实行垃圾分类,关系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建设和谐宜居社区的重要举措。
某社区是“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该社区探索多年来开展的“垃圾分类兑换积分”活动经验,在垃圾桶边建设“绿馨小屋”提供宣传。居民如果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要求不清楚,社区居委会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会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垃圾可谓无处不在,无论是世界最高峰还是海底最深沟。仅2018年,西藏自治区就组织清理垃圾300余吨,珠峰被迫封闭。全球每年多达12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每年至少10亿个海洋生物因此失去生命。形势如此严峻,然而许多人仍然贪图一时便利使用塑料制品,甚至随意丢弃塑料垃圾。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此举标志着“垃圾分类”在申城纳入法治框架: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北京等46个城市也即将推出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垃圾怎么扔,看似是件小事,其实是个影响自然环境、国家发展的大课题。垃圾分类,是一件需要全民参与的事,不只需要政府推动,还需要全民参与,提高参与热情,贡献自己的智慧,并且全过程都要纳入监管体系,形成一系列制度办法。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打赢这场垃圾战争。
【城市因你而美】
A游客:这里的“车让人·人守规”做得真好,都上热搜了!
B游客:好多志愿者啊,不光景区里有文明劝导,餐馆里有光盘行动,就连背街小巷里都有志愿者义务服务,我都被治愈了。
市民小于:景区的服务关系到城市形象,建议提升服务的标准化、精细化,提升外地游客的满意度。
市民臧先生:老城区道路狭窄、交通流量大、停车位稀缺,建议政府设立“解急停”15五分钟便民停车位,缓解乱停车造成的交通拥堵。
投诉1:为什么景区会有那么多“黑车”出没?为什么没有交管部门执法?
投诉2:在位于景区的商超中发现过期食品被变更日期对外销售,为什么景区市场监管部门没有发现?
【城市文韵之光】
镜头一在X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唐诗墙、唐诗灯柱、唐诗音箱,最为火爆的“盛唐密盒”,每晚的问答也少不了唐诗对奏的环节。《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将交响乐注入唐诗风骨,把朗诵、古琴、吟咏、戏曲念白、器乐演奏融为一体,观众在诗句和音乐中开启一场穿越之旅,历史与现实,在这座城市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不少游客发出“总有一首诗能唤醒你的记忆”的感叹。
镜头二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X市非遗保护中心都会深入社区、山区、校园开展户外展演活动,剪纸、泥塑、糖人等民间艺术,以及社火、舞龙舞狮等民间表演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群众进行热情互动;不少市民也会选择到博物馆,近距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知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材料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展立法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该草案于2023年6月26日首次亮相,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6月28日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并征求公众意见。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并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材料二张强作为退役军人,在电力抢修、带电作业等急难险重工作岗位上坚守逾30年。他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守护万家灯火,在为百姓解难事、做好事中不断履职尽责。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强在赴北京前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为履行职责做好了充分准备。他说:“我初步准备了4项建议,可概括为‘一老一小,一站一拥’。”一老:改造老旧小区,打造颐养住区。一小:推广儿童友好城建项目。一站:鼓励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一拥:完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优待措施,强化部门协同,做好宣传引导。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数字经济安全法律体系:
2012年,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
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数据安全纳入网络安全范畴。
2020年《数据安全法(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2021年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数据安全法》并于9月1日正式实施。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于11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网信、工信、公安等传统涉网安全管理部门依职责率先推动制定配套立法,落实三部顶层法律中数据安全管理规定。上海、深圳、海南等13省市已制定本地区数据发展条例,探索数据要素流动共享安全规则。
发出全球数据安全合作倡议
2020年9月,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贡献了中国方案。2022年6月,“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三次会晤指出,中亚各国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这一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被称赞为“正确”“务实”“有吸引力”。
以下是倡议部分内容节选:
——各国应以事实为依据全面客观看待数据安全问题,积极维护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开放、安全、稳定。
——各国承诺采取措施防范、制止利用网络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反对滥用信息技术从事针对他国的大规模监控、非法采集他国公民个人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一大批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相继出台。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的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等,坚决维护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守护人民福祉;高空抛物坠物、冒名顶替上大学等入刑,有力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等,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1年立法项目更多于往年,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正在进行修订,法律援助法、社会救助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也在制定之中。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永远在路上。
为实现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描绘出我国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宏伟蓝图。《纲要》提出要构建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外协调的法律体系,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要建设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提升执法监管现代化、智能化水平;要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改革,统一知识产权司法裁判标准和法律适用,完善裁判规则;要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培养公民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侵权假冒行为。
我国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创新开展工作,推动全民普法走深走实。江苏某地积极推进领导干部“清单式”学法用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述法体系,以“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河南某地借助云端线上直播平台,打造“沉浸式”培训课堂,对当地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开展线上法律知识培训。黑龙江某地致力于在各乡村、街道培养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的“法律明白人”,通过他们开展法治宣传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带动群众参与法治实践,推动法治在基层落地生根。
2023年以来,祁阳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党建+法治小区”为模式,靶向聚焦社会治理基础单元,推动法治资源、法治力量向基层下移,健全和小区依法治理工作机制,着力打造“法治小区”示范点,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