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五争六 “远见杯”对2023年中国GDP CPI 的预测中值分别为5.4%2.1%,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进入通胀无忧增长 “保... 

回到2022年初,当时市场对未来经济的前景是乐观的,但疫情的冲击、地产的下滑和外部风险的增加,使得初始乐观的预期落了空。

如今中国经济再度站在了复苏的转折点上,而且2023年是二十大后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承前启后的一年,这一次能否乘风破浪,打一场漂亮的经济翻身仗呢?

资金已经开始提前押注“中国复苏”。截至2月3日,上证综指已从前期的低位反弹超13%,香港恒生指数更是从底部大涨了近50%。外资开始大幅涌入A股,2023年1月北上资金净流入超1400亿元,单月净流入金额已经超过2022年全年。

未来经济恢复的两大关键点是消费和地产:由于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55%左右,消费能否顺利修复,直接关系到本轮经济的复苏高度,其中储蓄率的下降、青年失业率的下降是反映消费复苏力度的重要指标;而房地产能否止住前期的大幅下行,不仅关系到经济回升的力度,还关系到金融系统的稳定,其中房地产销售的止跌企稳是重要的观测指标。2023年受到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外需的压力会增加,这就更需要政策在扩大内需上发力。

目前由于疫情感染的高峰刚刚过去,而且稳增长的政策还没有完全发力(可能需要等到全国两会之后),所以一季度经济的恢复可能不会很快。“远见杯”预测调查显示,机构对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的预测中值为3.4%,仅比2022年四季度高0.5个百分点。二季度之后,经济的回升速度有望明显加快。

经济恢复已迫在眉睫

过去三年,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中国经济只实现了年均约4.5%的增长,比2015-2019年经济的平均增速低了约两个百分点。过去三年的中国经济显然处于一种不充分状态,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其一,过去三年的中国经济是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的,存在明显的需求不足。虽然学界对中国的潜在增速估计有一些差异,但普遍认为“十四五”期间这一数字在5.5%左右。也就是说,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平均要比潜在增长水平低1个百分点左右。

农银理财投资研究部资深经理张超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学界普遍认为由于这几年疫情的压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中枢已经由疫情前的5.5%左右下降到了5%附近,尽管如此,疫情三年GDP复合增长率仅为4.5%左右,也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鉴于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依然要求一定的经济增速,因此加大政策力度、推动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长率回归变得尤为重要。”

其二,失业率的攀升也说明经济活动并不充分。2022年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仍比疫情前高0.5个百分点,尤其是青年失业率依然偏高。而就业状况是关系民生,反映经济活动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比如美联储就把就业指标作为政策制定的核心变量。

如果较高的失业率长期持续,还可能导致劳动力供给永久性的下降。本来这些年中国人口增长就偏慢,自然的劳动力供给就不如以往,如果再加上疫情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下降,这会大大降低整个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

从长期来看,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资本的投入量、技术的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下降自然就会降低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这种影响可能已经在中国经济中产生作用。

其三,疫情的冲击使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损,导致他们缺乏消费和投资的信心,甚至主动在“去杠杆”。比如,居民的消费贷和中长期贷款增长都明显下滑,居民储蓄率大幅提升,这都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后的行为特征,会对消费产生较大的抑制。而资产负债表受损的企业,其行为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会被动的压缩负债、缩减业务规模,并以更多的现金流来还债,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会导致企业投资的收缩。

与市场较为关心短期的经济复苏不同,我们更为关心中国的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是否出现了较快的下降,有没有更好的挽救办法。因为这关系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的目标能否实现,也关系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的实现。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也说明,潜在经济增长的问题已经被决策高层所重视,而且提出了行动的方向,那就是“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消费的修复曲线

过去三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年均增速仅有2.5%,这明显低于2015-2019年平均9.5%左右的消费增速,其中2020年和2022年消费都是负增长。如果假设2019年8%的消费增速代表了原来的趋势水平的话,那么疫情三年已经使消费偏离了趋势线约14%。

由于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55%左右,消费能否顺利修复,关系到本轮经济的复苏高度。

“远见杯”预测调查显示,机构对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预测中值为7.5%,将比2022年大幅回升7.7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2023年消费增速有望回到2019年的水平。不过,消费恢复的路径可能是渐进的,机构对2023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预测中值为3.5%,后续几个季度消费的增速会逐步抬升。

但是市场对消费恢复的程度还是存在不小的分歧。“远见杯”预测调查显示,有17%的机构对消费恢复较乐观,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9%以上;有26%的机构对消费恢复较为谨慎,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6.5%以下。

从影响消费的核心变量来看,未来消费的恢复力度取决于超额储蓄率的下降程度、青年失业率的下降程度以及地产销售的恢复情况。

疫情期间,由于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受到冲击,居民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储蓄。这部分储蓄代表了过去几年存量淤积的可供消费的动能,这种动能是否能被充分释放出来呢?

张超对《证券市场周刊》表露了对消费复苏力度的担忧,“虽然2022年积累了一定的超额储蓄,但可能更多集中在中高收入群体,消费边际提振的幅度尚有疑问;从疫后消费复苏的角度看,尽管首波疫情过峰后居民消费意愿提振,带动春节期间消费表现如期回升,但修复的高度与持续性仍有较大不确定性。过去两年的海外经验表明,疫后消费复苏普遍难以完全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另外一个影响消费的因素就是就业,尤其是青年人的储蓄并不多,他们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收入和当期的消费力度。目前16-24岁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仍高达16.7%,比疫情前高出4.5个百分点。

张超认为,商品消费的提振有赖于财政补贴,弹性相对较小;而服务消费有赖于场景与信心修复,但多为阶段性复苏。从地产链消费复苏的角度看,地产供给侧“三支箭”已应出尽出,关键在于“房住不炒”总基调下的需求侧政策放松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

张超提出,短期看,鉴于疫后消费复苏的可持续性仍有不确定性,需要在稳定预期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消费政策、创造消费场景,将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如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发放绿色消费补贴、扩大免税零售范围等等。

政策发力至为关键

如果仅靠经济主体的自然恢复,恐怕不容易使经济增速回归到潜在增长水平,无疑需要政策的外力助推一把。

在货币政策方面,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并不高,机构大多预计2023年全年仅可能小幅降息,而且一季度很可能是“按兵不动”。“远见杯”预测调查显示,机构对2023年1年期LPR的预测中值为3.60%,比2022年仅下调0.5个百分点;机构对2023年一季度1年期LPR的预测中值为3.65%,与2022年末持平。

由于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比较多元化,除了降息之外,还有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最终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可能还要看有效的降低了多少贷款利率,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提升了多少。比如,2022年1年期LPR也仅下调了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一般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下降50BP左右,但存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仅为9.6%,比2021年还下降了0.7个百分点,说明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普通。

“远见杯”预测调查显示,机构对2月份存量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的预测中值为9.5%,仍比2022年末低0.1个百分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市场对一季度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不高。

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力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张超认为,在坚持不“大水漫灌”的政策基调下,能有效引导资金流向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预计将成为央行的“常规武器”,与财政政策形成良好协同效应。同时,疫情三年对居民、企业乃至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构成了很大冲击,只有中央政府还有能力加杠杆,因此保持一定的预算内支出强度是十分必要的。

2022年正是财政的发力才使得投资得以逆势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5.1%,比2021年提升0.2个百分点;尤其是基建投资更是大幅提升,2022年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1.5%,是2017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比2021年大幅提升11.3个百分点。

“远见杯”预测调查显示,机构对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预测中值为5.5%,将比2022年提升0.4个百分点。由于2022年的基数并不低,要实现5.5%的投资增速,财政的发力必不可少。

从地方两会释放的一些信号来看,减税降费是被提及较多的财政政策,既可以减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也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另外,地方政府也纷纷强调基建超前布局。

东吴证券认为,尽管各地对消费的重视程度上升,但项目投资和建设依旧是地方政府更加偏好的稳经济方式。且2023年各地提出的固定资产投资加权目标增速要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增速。

房地产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胶着点,它的大幅下行给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拖累,而且还可能衍生其他的风险。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24.3%,这一下滑幅度已经超过了2008年。

自2022年以来,房地产政策在供给端和需求端都采取了一些放松的措施,但至今房地产的状况依然没有明显好转。如何止住房地产的下行,也将成为2023年稳经济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也就是说,在当年美国和日本的房地产危机中,需求都得到过分的满足,存在较大的房价泡沫,比如美国当年几乎实行“零首付”,日本的房价高到天际。当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存在很多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中国的城镇化率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城市依然执行严格的限购限贷政策。

外需有压力

过去三年,出口一直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不足的压力。2020-2022年中国货物出口(以美元计价)年均增长约为13.5%,远好于2015-2019年年均1.5%的增速。出口的强劲,一方面得益于全球商品贸易在疫后的较好复苏,另一方面中国较强的产业链优势带来了出口份额的提升。

但随着欧美经济转入下行,2023年中国出口可能会面临不小的挑战。最近几个月出口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势头,2022年四季度出口连续3个月负增长,2022年12月出口同比下滑近10%。

虽然目前美国经济并未全面下滑,但一些先行指标已经明显恶化。1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的PMI指数为47.4,连续三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根据美国以往的经验,PMI如果低于45,几乎必然会伴随着经济衰退。对利率高度敏感的房屋销售出现直线下滑,2022年12月美国成屋销售仅402万套,只有高位时的40%,已经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和2020年疫情爆发时的低位。

丁孟还指出,基于利率曲线定价得出的2023年11月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已经高达或高于从1990年以来所有的三次衰退,2008年2月,那一轮衰退概率的最高点仅为41.71%。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美国企业债务较高的风险已经开始显现,2023年美国经济衰退将是大概率事件;但由于美国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很低,同时金融系统稳定性明显提升,本轮衰退程度大概率会较为温和,时点上很可能从2023年二季度前后开始衰退。”

正是基于未来美国经济下行甚至衰退的预期,机构对2023年中国出口较为担忧。“远见杯”预测调查显示,机构对2023年中国出口的预测中值为-3.5%,这将比2022年下降10.5个百分点;机构对2023年一季度中国出口的预测中值为-7%,这说明出口的压力在年初就会显现。

熊园判断,受美国衰退的影响,2023年全球外需会明显走弱,参照最近四轮全球衰退的经验和过去三年实际情况,预计2023年中国出口将同比下滑7.5%至下滑0.5%左右。

人民币将升值

2022年,美联储的快速大幅加息是扰动全球金融市场的最大变量,它导致美元大幅升值,美债利率飙升,人民币承受了巨大的贬值压力,全球风险资金纷纷撤离新兴市场,全球主要股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2023年美联储的政策如何推进,仍会是全球金融市场情绪的控制器。

岁末年初,美联储的政策似乎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2月初,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把基准利率上调至4.5%-4.75%,这是美联储继2022年12月加息50个基点后,再度放慢了加息的节奏。

丁孟分析称,由于美国加息近顶,而欧元区、英国乃至日本的货币紧缩可能会迎头赶上,导致美元指数出现回落,再考虑到2023年中国经济可能交出的靓丽表现,2022年人民币贬值趋势大概率已经发生逆转。

对于美联储加息节奏的放缓,过去两个月的全球金融市场早就已经开始定价,现在市场更为关心的是美联储会在何时、哪个位置结束加息,又会在何时开启降息?这一问题,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现在金融市场一些指标的定价显示,在2023年底前,美联储会降息50个基点。

由于美国通胀主要由商品通胀、房租和服务性通胀三部分决定,目前商品通胀已经明显下降,而房租预计也会随着房市的遇冷而下行,但服务性通胀能否下降将成为关键,在这一点上,市场的预判比美联储乐观,所以导致市场开始“抢跑”。

目前来看,美国劳动力市场没有降温,工资增长仍较快。美国劳工局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美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51.7万人,远超市场预期;失业率为3.4%,维持在近50年来的低位,平均时薪同比增长仍高达4.4%。

除了美联储的政策变化,路思远还强调,2023年要留意日本央行可能紧缩带来的风险。“日本央行或正在为结束YCC,并开始政策正常化做准备。日本货币政策的可能转变及时点,将是2023年全球经济金融最大的风险事件之一。”她认为,如果日本货币政策出现调整,短期内无疑会刺激市场投机行为,导致日元和长期日债收益率急剧攀升、日本股市下跌,而中长期内国际资本将趋势性回流日本,进一步加剧全球货币紧缩环境下的流动性不足,尤其是对中韩等同日本主要贸易伙伴而言,会面临更直接的汇率和金融冲击。”

THE END
1.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八个判断1、您对2023年中国经济有何展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余永定: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主要是我们不知道未来新冠疫情形势将如何演变。正如2022年10月份以来的许多状况是我们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如果新冠疫情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基本得到控制,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有望出现较强的反弹。主要理由有二:第一...http://iwep.cssn.cn/xscg/xscg_sp/202301/t20230129_5584560.shtml
1.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策略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包括贸易摩擦、疫情爆发以及能源价格上涨,这些因素都对各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影响。对于中国来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复苏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了解并分析2023年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于评估其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https://www.0f26bcqhc.cn/shi-pin-bai-ke/764130.html
2.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稳”“进”“好”的...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苏社在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在战胜挑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稳”“进”“好”的特征。 一是经济...https://www.chinanews.com.cn/shipin/cns-d/2024/01-18/news980357.shtml
3.2023,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勇向前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近日,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定向领航。 新的一年,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形势?怎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光明智库特...https://news.pku.edu.cn/mtbdnew/236eb260ffc1431783e2f6ab546c5a5e.htm
4.行业形势预判2023年中国教师培训行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将面临更多...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教师培训市场供需失衡、教师个性化培训需求缺失使教师培训直面重任也面临问题,从培训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协同视角来推进教师培训项目,是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破解问题的重要选择。 https://www.chyxx.com/industry/1162258.html
5.信心之火专访张燕生:2024年是中国经济能否回到合理区间的关键一年...澎湃新闻:您对2024年经济走势有何预判? 张燕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期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是5.2%,2024年、2025年是4.7%、4.2%,因此可以看到2024年中国经济其实比2023年难度更大。 但是对于2024年,我个人的期待是中国经济能否回到合理区间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应该是在5%以上,2024年能不能在高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81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