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全球扩散风险增加。为提升全球动物卫生、动物福利和公共卫生水平,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制定了系列动物卫生标准,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指定的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应遵循的国际标准。加强我国与OIE动物卫生标准的比对分析,对指导和提升我国动物卫生标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OIE动物卫生标准情况
OIE于1968年出台第1版动物卫生法典,现已出台至2021版,包括陆生动物卫生法典(简称陆生法典)、陆生动物诊断试验与疫苗手册(简称陆生手册)、水生动物卫生法典(简称水生法典)和水生动物诊断试验手册(简称水生手册)等4部标准。
(二)陆生手册。陆生手册与陆生法典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法典较综合、手册更聚焦。陆生手册旨在为名录疫病制定国际认可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世界各地的兽医实验室普遍用其指导工作。陆生手册共分3部分:第1部分明确兽医诊断实验室及疫苗生产设施通用标准,包括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实验室和动物设施生物安全,传统和新型检测方法,疫苗生产和无菌检验等内容。第2部分侧重介绍实验室诊断方法、兽用疫苗研发生产等一般性建议,包括病原检测方法和细菌药敏试验,生物技术使用和生物风险管理,试验方法验证指标,疫苗研发、生产、质控最低要求等。第3部分提出名录疫病诊断方法和疫苗生产要求,根据群体诊断、个体诊断、运输、净化等不同目的,推荐不同诊断方法,便于生产和贸易选择使用。
二、我国与OIE动物卫生标准的比对分析
我国动物卫生标准化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78年,历经40余年发展,已发布的现行有效标准299项(其中国标147项、行标152项),涵盖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卫生、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疾病临床诊疗(伴侣动物除外)、动物福利、中兽医、兽医机构效能评估等领域。与OIE标准相比,国内标准呈现以下特点。
(一)与OIE标准体系全面接轨。一是诊断标准覆盖大多数重要动物疫病,形成较为完整的诊断标准体系。OIE规定的90种陆生动物名录疫病中,80%(72种)的动物疫病已制定诊断标准,并逐步形成包含多个诊断方法的综合性诊断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出台多项动物卫生操作和兽医公共卫生标准,包括采样运输、免疫操作、无害化处理、人员防护等内容。三是配套了系列动物卫生管理标准,包括动物疫病防控、监测、调查等内容,促进动物卫生法律、法规落地实施。
(二)制标思路与国际逐步同步。根据国际标准和通行做法,适时增加无疫区管理、信息化防疫、风险评估、动物福利等制标内容。近年来,发布了11项无疫区建设和管理标准,实施了4项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追溯信息建设标准,出台了1项跨省调运动物风险评估标准,发布了1项屠宰福利标准,在研6项养殖、扑杀等动物福利标准。
总体上看,我国动物卫生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也存在诊断类标准硬性规定偏多、不够灵活,无疫区等新领域标准进展不快,有的国际标准未及时转化为国内标准等问题。下一步:一是深层次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大对OIE标准跟踪、研究,及时提出评议意见,维护国家利益,积极推动国内专家直接参与国际标准起草工作,增强国际话语权。二是加强国际标准转化和应用。建立OIE标准翻译机制,每年更新出版OIE标准,便于行业了解、使用,积极转化、实施国际标准,提高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为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