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融资市场,量贩零食企业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今年以来,零食有鸣、恰货铺子等量贩零食品牌,均斩获新融资。例如8月份,零食很忙曾宣布战略投资恰货铺子数千万元。
在朱丹蓬看来,量贩零食店的高性价比,契合目前我国大众消费者被抑制的消费力。所以这一模式出现较高的活力,但低价策略导致低毛利,产品品控难度大。
在赢销力创始人王冠群看来,量贩零食店的商品能够便宜,关键是少了中间商。
量贩零食店通过直接与品牌厂商合作,省去经销商、代理商等环节,很大程度减少了产品溢价,供应链效率更高。对于厂商来说,备货生产更加集中,凸显规模效应。量贩零食店没有各种附加费用,以更低的价格、更好的品质服务消费者,是“厂家+渠道+消费者”三赢的商业模式。
对于中小品牌而言,能够通过量贩店下沉到下线市场,释放过剩的产能。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食品行业产能过剩。中小品牌商要卖出去产品,就对所谓的价盘不管不顾,把产品直接卖给量贩店。同时大超市和卖场的客流下滑,很多品类从超市中独立出来。
“量贩店其实就是原来超市卖场中的零食岛柜。但超市的费用多费用高,所以经销商们就把岛柜搬出来,自己租房卖零食。”王冠群称。
一位零食品牌负责人表示,相较于传统的超市,量贩式零食店能很好地服务“逛”。因为其货场的定位和流量属性更精准,针对零食方面的需求体验更优。
和君咨询文志宏表示,量贩式的零食店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把零食柜台从传统的综合超市中划分出来,更加聚焦化、专业化。这种情况也不仅是在量贩零食店,其他很多零售业态也是如此。纵观全球零售业态整体发展历程与趋势,其实就是业态和品类分分合合的发展过程,着重体现专业化、连锁化、规模化。
量贩业态极致性价比的背后,需要高效的供应链做支撑。若想在竞争激烈的量贩市场上获得更加优质、高效的供应链,规模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规模决定是否能够与知名品牌企业达成合作。同时,规模也决定了量贩店的议价权。值得注意的是,知名品牌企业并不会因为当前小规模的量贩零食行业而调整已有的稳定价格。
行业加速向全国扩张
近两年,量贩零食赛道发展迅速。
方正证券近期研报显示,2022年以来量贩零食赛道加速开店,全国总店数从2021年的约250家增长至2022年的近8000家,2023年有望达到2.2万至2.5万家,总销售规模有望达到700亿元至800亿元,行业加速从南方地区向全国扩张。
从头部品牌来看,目前,零食很忙官宣门店突破4000家;万辰旗下量贩零食门店合计超3700家;赵一鸣门店总数突破2300家;零食有鸣全国门店超2000家。
需要注意的是,量贩零食赛道已呈现并购整合趋势。
“随着量贩零食门店数量加速扩张,新的渠道红利兴起,上游厂商将显著受益。”方正证券指出。
方正证券研报指出,下半年为休闲食品传统旺季,零食需求有望加快复苏,量贩零食店等新渠道未来仍将维持较高增速,渠道转型顺利的企业有望保持较高的业绩增速和确定性。零食企业的竞争愈发错综复杂,规模竞争已经白热化。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未来,这些企业能否活下来,关键是企业规模,只有有了规模才会在和上游的品牌商谈判是有话语权”。王冠群称,目前一二线城市的租金较高,所以量贩零食店主要在下线城市拓展,但目前转让费用不断提高,三四线城市的扩张会减速。
数据显示,至少85%的量贩零食零售门店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及以下,仅仅不到15%的量贩零食零售门店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区别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经营成本较低,量贩式零食店的价格也更符合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量贩零食企业不断融资、复制、加盟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其目的是为了上市变现,否则并不会因此牺牲经营稳定性,造成管理上可能的顾此失彼。而对于缺少高收益想象空间的零食行业,投资者的期望就是通过上市实现资本增值。不过,目前食品行业在A股上市的空间较小,一方面缺少除了规模之外的高成长基础,另一方面竞争激烈,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弱。
业内人士认为,零食量贩店的产品不是必需品,他们都以白牌产品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这种模式会遭到大牌企业的抵制。从过去的几年看,这也将导致加盟的生意都很难持久,很多加盟商可能被割韭菜。原来的经销商体系被打乱,产品的价盘也随之不复存在,这并不符合品牌商的利益。
行业是否有前途,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是否有先进性。在朱丹蓬看来,量贩零食模式不能匹配整个行业差异化的发展,也不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创新升级迭代的核心需求和诉求,只是满足了当前部分市场需求,模式核心竞争力的高光也只是昙花一现,其市场会存在,但难以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