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湖市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为例
■市经信局张照明
近年来,“专精特新”已成为全国高频热词,并成为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22〕19号),提出18条具体政策举措。平湖市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大力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强政策引导和分类精准服务,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专注目标市场、深耕细分领域,聚焦主业、创新突破,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期,市经信局开展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家(去重后合计66家)。2022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增长率达600%。2022年1至12月,66家专精特新企业(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下同)共实现营收171.34亿元、利税7.56亿元,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方阵蔚然成形。
(一)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培育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制订工作方案。出台了《平湖市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平政办发〔2022〕11号),明确了工作目标、培育标准、培育措施和组织保障,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分批次、有计划、高质量地整合资源全力推进“专精特新”等企业梯度培育工作。
二是建立完善培育库。建立完善了“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瞪羚企业”“领军企业”五个培育库,梳理了130多家有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实施“一企一档”,定期分析企业发展指标数据,动态管理,不断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力量。
三是构建服务体系。举办了平湖市“专精特新”服务联盟成立仪式暨政银企三方座谈会,经信局、科技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发展中心、税务局、人行和农商行等八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平湖市“专精特新”服务联盟,并现场开展政银企三方需求对接。先后举办了“红盾赋能·专精特新”主题沙龙暨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专题培训等活动。通过服务联盟,建立各涉企部门培育联动、长效合作、信息互通的工作机制,打好精准服务“组合拳”。
(二)培育数量稳定上升,培育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队伍逐渐壮大。我市已成功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家。另外,新发现机械、晨光电缆成功获评省“隐形冠军”企业;德西福格、欧迪恩传动等4家企业入围省级“单项冠军”培育名单;尼得科泰科诺电机(原日本电产芝浦)被认定为嘉兴市领军企业,也实现了零的突破。还有130多家企业在持续培育中,专精特新企业“平湖军团”强势崛起。
二是梯度培育加快推进。精准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倍增计划,突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梯队优化,实施专项培育辅导130家以上。2022年,培育库有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功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库中98家企业积极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最终成功认定企业数达到42家,列嘉兴五县(市)两区第二位,是去年认定总数的2倍。
三是产业分布更加健康。随着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加码,涵盖我市“1212”主导产业各行业梯度培育体系逐步构建,已通过认定66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主要覆盖我市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及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上述领域布局企业合计占比超过90%,并呈现出区域分布广泛且均衡的趋势。
(三)“专精特新”逆势增长,企业效益持续向好
一是增长快。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22年,63家省级以上规上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营收170.63亿元、利税21.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5%、14.2%,增速分别高出规上工业10个百分点和33.9个百分点,企业培育初显成效。
三是质量优。在质量体系建设中,我市现有的34家“品字标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企业中,有6家是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另外有23家都是专精特新培育库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情况,主导和参与25项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占全市88项的28.4%),其中主导7项(占全市12项的58.3%)。专精特新企业是上市的主要后备力量,27家专精特新企业中,16家纳入市级拟上市(挂牌)后备库企业,其中9家已和券商、会所等中介机构签约,其中预计恒业电子、纳狮新材料、上方生物等企业有望在完成股改后成功上市,另有嘉特保温、鸿禧能源、宝绿特和宜兰汽配等培育企业已在省证监局或台交所辅导中,拟择机申报上市。
四是技术专。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都有自身独特优势,都是行业细分领域的优秀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等都取得了实际成效,具有行业代表性。如,浙江上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卡拉胶隐形冠军,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3%左右,全球市场占有率21%左右;纳狮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纳米涂层领军企业,打破了国内表面防护涂层领域由瑞士、德国等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浙江比例聚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冷拉伸套管膜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博格隆(浙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出了100多种各类型的生物分离纯化介质,打破了进口产品对这个行业的垄断;嘉兴富瑞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柔性陶瓷纳米纤维膜,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
(四)典型企业不断涌现,标杆引领作用突显
一是产品越来越厉害。很多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在细分领域不断“冒尖”,极具竞争力。比如,高正新材料光伏用PVDF薄膜产品使用的无机纳米粉体在树脂中均匀分散技术、ACR和MBS协同增韧改性技术、耐黄化高扭矩剪切螺杆组合设计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星越包装掌握的活性智能包装材料生产技术已处于国内绝对领先地位,其中自主研发的防油防水脱氧剂智能包材,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改变了国内厂家依靠日本进口的状况,实现该产品的进口替代。
二是口碑越来越响亮。企业通过创新发展,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信赖,从而形成了品牌,赢得了市场。比如纳狮新材料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纳米涂层的企业,20多年来致力于攻克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的复合涂层研制技术,为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医疗、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用户提供高精密工具用纳米涂层产品与整体解决方案,打破该领域一直被外企垄断的局面。新发现机械经过20多年风雨历程,完成了零部件加工到自主研发、销售纸杯机整机的跨越,目前海底捞集团、上海纸杯厂、中富集团、岸宝集团、统一集团等行业龙头已成为新发现客户,在国内高端客户市场,新发现的设备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是纸杯机行业的绝对标杆。
三是企业越来越强大。创新是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市通过搭建好、维系好产业孵化生态链,使得更多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并使企业越来越强大。比如上方生物开发出了独特的加工工艺,能为咸味及甜味食品、乳品饮料、医药日化、宠物食品等各细分行业提供整体应用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乳品饮料、医药日化等领域逐步取代了进口卡拉胶,公司也成为全球卡拉胶市场份额占比第一的企业。川源机械30年来用心打造专业水处理设备,目前其生产的离心式水泵在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超30%,产品成功入选三峡工程、奥运场馆和上海世博园等大量国家重点项目。
(五)精英人才汇聚,创新创业热度不断升温
一是人才项目申报有新突破。继续深化与林罗科技等人才服务机构合作,积极向企业推荐一批适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和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积极会同市人才办做好国家、省引才计划项目的审核、申报工作,并向上级做好汇报、对接。2022年,申报国家海外引才计划(QM)51人,最终入选9人,排名嘉兴五县(市)两区第3位;申报省海外引才计划(创新长期)13个,最终入围7人,排名嘉兴五县(市)四区第1位,占嘉兴全市的一半。
二是人才需求更加清晰。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结合我市“1212”主导产业定位,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先进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在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等重点企业作为企业引才主要对象,确定重点企业数据库。开展多次企业人才需求排摸,结合日常走访活动,动态更新企业人才需求数据库,目前已形成150多家的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数据库。
三是人才队伍更加健康。今年,我市重点开展智能制造领域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化工、时尚产业等制造业领域,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运用培训,先后开展企业各类人才培训1000余人次。特别是在浙江大学举办专精特新企业转型发展研修班,通过系统培训、专家辅导、实地观摩等形式,有效提升企业家“专精特新”发展意识及能力素质。
二、我市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数量仍然偏少。我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及嘉兴市比重分别为0.63%、8.82%。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省及嘉兴市比重分别为1.04%、10.34%,企业的数量明显偏少,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盐7家,经开区6家,南湖、秀洲、桐乡各5家,海宁2家,嘉善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海宁43家、嘉善40家,南湖34家,海盐29家,桐乡26家,秀洲20家,经开13家,港区3家。平湖专精特新企业总量在嘉兴市五县(市)四区中排名仍然靠后。“专精特新”企业对研发费用占比、发明专利、标准制定、研发机构建设等要求较高,并且主导产品要符合“工业四基”领域以及属于“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等关键基础技术,而我市目前优质企业以外资为主,内资企业又以传统产业为主,符合条件的可推荐企业较少。
(二)企业储备力量不足。我市目前优质企业以外资为主,而外资不能作为推荐对象;内资企业又以服装、箱包等传统产业为主,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发明专利、标准制定和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比较薄弱,且主导产品不属于“工业四基”领域以及“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等关键基础技术,符合条件的可推荐企业较少,目前,列入专精特新培育库仅47家。
(三)创新短板较为突出。“专精特新”企业对创新研发要求很高,我市本土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创新活力不足,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专利、标准达不到最低要求的情况。而新引进的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企业,很多的研发机构、专利、标准都放在总部,平湖只是作为生产基地,无法申报“专精特新”企业。
(四)主观意识仍需加强。“专精特新”作为企业发展重大战略,需要长远谋划、长期投入,必须要企业家亲自来抓。从今年申报情况看,我市企业对“专精特新”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申报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与周边县市相比较,我市中小企业尤其是部分企业家的“专精特新”发展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
(五)企业两化程度不高。在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的发展要以智能制造、绿色低碳为主线,而作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专精特新”企业的“两化”发展更为重要。目前全县数字化和绿色化改造效果显著的案例较少,示范标杆作用不明显,列入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仅4家。企业重设备投入扩产能、轻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的倾向仍然存在。2022年,市内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90吨标煤/万元,高于全市0.19吨标煤/万元。对使用数字技术提高效率和促进转型的作用认识不深,投资力度不强。2022年,对190家离散型企业开展诊断,三年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大于1%的企业仅65家。
三、培育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联动服务机制。要充分发挥平湖市“专精特新”服务联盟的资源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多部门,多领域紧密协作,并积极与嘉兴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联盟交流对接,完善合作机制、凝聚多方合力,加快形成“1+1>2”效应。同时与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浙工大平湖新材料研究院、杭电平湖数字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长三角(嘉兴)分院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资源对接,推动更多成果在平湖转化、在平湖诞生。并且依托“千名干部助千企”精准服务活动,主动走访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帮谋”“政策帮享”“困难帮解”“管理帮优”“资源帮联”,提供全方位零距离管家式服务,加速专精特新企业梯度成长。
(二)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监测、分析和评估,重点监测生产运营及销售情况,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情况、创新能力情况以及产业链配套情况,不断挖掘“专精特新”潜力企业,充实企业培育库。积极开展企业诊断、辅导、培训、星级评价等活动。组织产业链协同对接活动。组织专精特新企业研修班等中小企业家素质提升活动。组织专精特新政策解读、热点分析、项目申报辅导、培训授课等方面的直播活动。组织参加创客中国等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开展各类专业活动,有效回复企业关切,提升企业家创新能力,推动资源信息共享互通,提高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水平及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注重“量”“质”并举,对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发展潜力不大、成长性不好的,原则上调出培育库,对“高耗低效”企业,通过整治,提升或清退。
(三)聚焦科创补齐短板。我市虽然是工业强市,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既有基础装备和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产业链上“断点”“堵点”较多,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技术的问题。要加大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培育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重大创新工程专项,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或自建方式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全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推动建设一批“浙江出口名牌”“浙江制造精品”“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着力提高品牌竞争力。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制定、实施一批领跑全国、全省的企业产品标准,并力争上升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构建企业标准话语权。引导企业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积极创造一批发明专利,向价值链上游迈进。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培养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工匠技师人才,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撑。
(四)加快企业“两化”改造。对标“数字赋能”和“节能降碳”两大赛道,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绿色化“两化”改造和加快未来工厂、智能工厂“两厂”建设,并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企业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推动发展提质增效。全年力争实施“两化”改造项目140项以上,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家以上,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超110,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诊断全覆盖和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化诊断全覆盖。鼓励长城汽车、津上精密、尼得科汽车马达等“链主”企业进一步向本地零部件配套企业开放供应链和创新链,力争年内打造本地产业链协同创新标杆项目5个以上,培育10家“小而美”的产业链、创新链“关键先生”。
(五)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围绕我市“1212”现代产业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实施针尖战略,主攻细分行业,打造拳头产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目前我市拥有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8家,长城汽车也落户平湖,已形成“整台汽车平湖产”的完整产业链配套能力,日本电产东测、汽车马达、纳铁福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链主”企业,驱动电机规划产能超过100万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驱动电机生产基地之一。卫星能源(平湖石化)、独山能源等百亿龙头企业,建立完善丙烷—丙烯-pp—热塑性弹性体/薄膜—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PX-PTA—聚酯—长丝—差别化纤维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200亿元。日本电产京利的高速精密自动冲床全球市场细分领域占60%以上;津上精密在中国精密自动车床市场占有率高居第一位,内外资“双链融合”,自主可控的先进机床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我们要充分释放这些链主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匹配,协同发展,提升本地企业配套能力,推进上下游产业链加速集聚,构建更加强韧稳健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雁阵模式”和生态闭环,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