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走向国际,首站落户悉尼
2016年8月12日,华顿经济研究院按照CBT100指标体系编制的“2015年度中国(全球)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在上海发布。这是“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第十六次对外发布。
“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首次发布于2001年。当时,受美国《财富500》排行榜的影响,有不少人提出,中国企业应尽快扩张规模,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做大”,以跻身于“财富500”之列。但华顿经济研究院认为,企业当务之急首先要做“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而不是追求规模的膨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华顿经济研究院(时名上海经济发展研究所)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按CBT100指标体系,推出了按利润总额排序的“2000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
在“2015年度中国(全球)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上,工商银行以3,632.35亿元的利润总额再次蝉联榜首,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平安、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台积电、浦发银行分列第二至第十位,500强最低上榜线14.95亿元,较2014年度增长2.26亿元。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执行主席沈晗耀教授对“2015年度中国(全球)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进行了解读:
1、百强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脊梁。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中国百强企业在2015年度依旧创造了辉煌的业绩。2015年度500强企业共创造利润总额52,535.22亿元,总营业收入325,316.2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占中国(全球)所有上市公司利润总额(57,836.93)的90.83%,占全国(含港澳台)GDP(733,751亿元)的7.16%。营业收入占全国(含港澳台)GDP(733,751亿元)的44.34%。
2、大陆企业影响力不断增强,经济规模优势显著。2015年度共有320家大陆企业上榜,较2014年度增加18家,占比达到64%,数量持续增加。320家企业共创造利润总额40,143.19亿元,占500强总利润(52,535.22亿元)的比重达到76.41%。港、澳、台三地共有180家企业上榜(其中香港119家,台湾60家,澳门1家)上榜,占比36%,180家企业共创造利润12,392.03亿元,占500强总利润(52,535.22亿元)的23.59%。
3、香港仍是我国最大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但其优势地位正不断被蚕食。按主要上市地划分,500强中有242家企业在香港上市,占比接近一半,但较2014年度减少9家;有185家在大陆上市,较2014年度增加15家(其中,上海121家,增加7家,深圳64家,增加8家);另有60家在台湾上市,13家在纳斯达克、纽交所、新加坡交易所等地上市。
4、金融、房地产、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四大行业占据百强榜半壁江山。500强中,共有金融业97家(含银行40家、保险12家及多元金融45家等),房地产89家,公用事业40家,交通运输31家,合计占比51.4%。
5、金融企业领跑百强榜单。在2015年度500强中,前十位除中国移动(第5位)和台积电(第9位)外,其余均为金融业企业。且除中国平安(第6位)外,其余均为银行。
6、百强位次竞争激烈,榜单变动幅度较大,新上榜企业行业集中度高。通过对比2014年度排行榜,可以发现共有78家新上榜企业,228家排名上升,187家企业排名下降,仅有8家企业排名未发生变化。新上榜企业集中分布在多元金融(16家)、房地产(13家)、技术设备(8家)、公用事业(5家)等行业。
沈晗耀还介绍说,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重振中国经济的主力军。面对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沈晗耀强调指出,中国百强企业在加强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应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走出去,尤其要加强与“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重振中国经济拓展新的战略空间。鉴于此,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组委会联合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委员会(EDA)等有关单位,定于2016年11月在澳大利亚悉尼隆重举行“2016·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暨中澳经济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