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无糖饮料」就可以安心享用,喝多了体重照样增加!

伴随着“更健康”“有助于减肥”“适合糖尿病人”等极具吸引力的营销语言,很多人认为无糖就代表了健康。

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是否可以大量食用?

无糖饮品真的健康吗?

无糖饮料通常采用甜味剂来代替蔗糖,其甜度是白糖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含能量却非常低。无糖饮料确实可称作是“零卡路里”饮品。

但是,喝这种饮品的人,体重还会照样增加。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曾公布一项报告,科学家们对66118名女性进行了长达14年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长期摄入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更易诱发肥胖及2型糖尿病。

最近发表在《英国医学周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使用甜味剂代替糖分和正常摄入糖分的人相比体重并没有显著变化。

有研究表明,甜味剂的甜味会让人感觉吃了含糖的食物,进而刺激人体产生胰岛素,导致血糖下降,让人产生饥饿感,食欲增强。

此外,由于饮用者觉得“喝的是零卡路里饮料”,下意识地放纵自己摄入过量食物,还会导致热量超标。

还有些人认为,无糖饮料不会伤牙齿,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根据墨尔本大学科学家的研究,无糖饮料中的酸会破坏牙齿表层的牙釉质,进而侵蚀牙齿。由此可见,喝无糖饮料产生的危害,可能比喝含糖饮料的危害还大。

此外,“无糖”并非绝对意义上的零糖。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每100ml饮料中含糖≤0.5g,就可以标注为无糖饮料。

也就是说,如果一瓶500ml的无糖饮料中含有2.5g糖分,多喝几瓶照样摄入了不少糖分。

7种食物里藏着看不见的“糖”

还有很多吃起来没那么甜,但含糖量超乎想象的食物,藏着许多你看不见的“糖”。

1.酸奶

酸奶的酸味来自乳酸菌发酵乳糖产生的乳酸,其酸味刺激性较强,如果不放糖会感到非常酸涩,大多数人难以接受。

酸奶中常见的添加糖有白砂糖、果葡糖浆和葡萄糖,此外,一些没有“糖”字样的配料,如果酱、炼乳、蜂蜜等贡献的糖也不可忽视。

2.膨化食品

薯片、虾条等食品是“添加糖”最大的藏匿者。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糖,却不含膳食纤维,无法抑制血糖上升。

3.某些菜肴

在中国饮食中,糖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调料。比如红烧排骨、红烧鱼、鱼香肉丝大概含糖25~30克,红烧肉约含40~50克,八宝饭含糖80克左右。

加工肉制品和番茄沙司、烧烤汁等调味酱里,也藏着不少糖。

4.山楂制品类

由于在加工中需要加入大量糖来中和山楂的酸,所以山楂制品吃起来虽不甜,但其实主要原料是糖。

根据国标《GB/T31318-2014蜜饯山楂制品》要求,山楂糕和山楂脯糖含量要低于70%,果丹皮和夹心型山楂片糖含量要低于75%,而干片型的山楂片糖含量要低于85%。

5.雪糕冷饮类

有的雪糕配料表前两位是水、白砂糖,有的冰激凌前两位是生牛乳、稀奶油,比如某品牌冰激凌的生牛乳含量>50%,稀奶油含量>9%。

建议选购雪糕和冷饮时看配料表,选择糖排在后边的。

6.饼干蛋糕类

糖在饼干和蛋糕的加工中起着提升口味、保持松软酥脆作用。有测定表明,大部分饼干的糖含量在15%~20%。

韧性饼干和发酵饼干糖含量低于曲奇饼干、夹心饼干和威化饼干,从降糖角度建议选韧性饼干和发酵饼干。

7.速冲粉糊类食品

市面上常见的有黑芝麻糊、核桃粉、红豆薏仁粉、莲子百合藕粉等,为提升口感,也会加入不少糖。

记住5点,远离“高糖”伤害

《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限糖”并不代表不吃糖,而是“会吃糖、管理好你该吃多少糖”。

学会看食品标签

国标《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添加糖含量低于5克可标注“低糖食品”;低于0.5克可标注“不含糖”或“无糖”。

配料表中糖排名越靠后,糖含量越低

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等于添加糖量

《通则》要求营养标签上强制性标示的内容有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但添加糖不是强制标示内容,所以很少有企业标识。

除了茶饮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约等于添加糖外,其他饮料以及冰激凌、饼干、糕点等各种高糖食品都不能直接将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同于添加糖量,否则会高估添加糖的量。

水果选不太熟的

成熟度越高的水果含糖也越多,而成熟度稍低的水果不但含糖少,里面具有保健价值的营养成分还更丰富。

糖和油不要一起吃

导致肥胖的唯一原因,是吃进去的能量大于支出的能量。糖和油都是含能量特别高的食物,一起吃容易导致收入大于支出。

进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物里是否有糖又有油,如果是的话尽量少吃。

喝饮料加奶别加糖

台湾《康健》杂志刊登的一项实验表明,一杯500毫升的奶茶中含有50克糖,已经达到了人体每天摄入糖的上限。

如果实在想喝,可以在咖啡或红茶等饮料中加点鲜奶。

自己做做“减糖训练”

有意识地从每周一次减糖餐或者减糖食物开始,增加到每日少吃一种含糖食物,几个月后,口味就会变淡。

用水果、低脂牛奶和酸奶来代替甜食,或者用蜂蜜和果汁代替糖,都可以使糖的摄入量减少一半。▲

THE END
1.2024总而言之,中国食用增稠剂行业前景广阔,预计未来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推动中国食品加工业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指标2024年预估值2025-2030年年均增长率(%)产能(万吨)8.54.2%产量(万吨)7.23.9%产能利用率(%)84.7%1.5%需求量(万吨)6.55.1%占全球比重(%)17.8%0.8%一、中国食用增稠剂行业现状分析1.行业规模及发展...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989172.html
2.食品伙伴网手机版―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中国食品行业专业...影响油脂类面糊的重要因素 在添加油脂的面糊形成中,尤其是重油,很多因素会影响其起发及乳化融合,和稳定的组织形成。 1、油脂的种类 油脂的种类很多,人造奶油中,不同的油脂复配,就会产品不同的应用特性。油脂的种类、性质决定了它的打法性。一般而言,可塑性、融合性好、熔点较高的油脂会较为适合。http://m.foodmate.net/index.php?itemid=195350&moduleid=24
3.老年人营养:粉糊类食品适合老年人吗?近年来,豆奶粉、芝麻糊等粉糊类食品以其易于冲调、食用方便的特点成为许多子女孝敬父母的不二之选。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一些粉糊类食品的外包装往往冠以“无糖”、“高钙”、“低脂”等大字样,有的还标注“中老年人”以显示其适宜人群。有的超市甚至把粉糊类食品摆放到保健食品区域。粉糊类食品到底是适合老年人...https://weixin.91160.com/h5/wecontent/doctorarticle/detail.html?id=434263
4.有机糊类礼盒四川想真企业有限公司有机糊类礼盒,有机糊类礼盒由四川想真企业有限公司出品,http://www.5888.tv/pro/154197.html
1.2022小吃行业市场分析报告(2022小吃行业市场分析图)零食行业是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较大且持续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零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将以2022年零食行业市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趋势、机遇与挑战。 趋势 1、健康营养意识不断增强: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需求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休闲食品原料的质量、安全...http://www.htxpf.com/gx/6de154d886e6cc12.html
2.批转市发展改革委拟定的天津市产业技术进步指导目录(2005—2010年)的...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在充分分析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市产业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天津市产业技术指导目录(2005年~2010年)》。 本目录适用于我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已建、在建或新建的产业...https://www.tj.gov.cn/zwgk/szfgb/qk/2005/19_3095/202005/t20200520_2473853.html
3.一位老龄学者的忧虑:中国吞咽障碍老人已达68%,可适老功能食品却几...他们常常面临严重营养不良甚至死亡威胁。适老功能食品通过改善吞咽功能障碍老年人营养健康状况而减少患病,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功效。 本文通过分析吞咽功能障碍的成因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特别是针对我国适老功能食品极度匮乏的现状,提出了建立健全适老功能食品服务体系的若干个建设性想法。 https://jkgc.uzz.edu.cn/info/1075/1476.htm
4.从糊类食品到康养行业,南方黑芝麻大降发展之道中国财经观察网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APP一家主销糊类食品的公司,如今与医疗机构合作,并投资了养老机构---主营黑芝麻糊的A股公司黑芝麻(000776.SZ),再次踏上了“跨界”之路。黑芝麻在8月27日在一场发布会上宣布,将对原有的黑芝麻 中国财经观察网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APP 一...https://www.gelonghui.com/p/640428
5.公司年终工作报告15篇2研、经营模式的研究与分析、经营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为20xx年该业务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公司充分利用自身在糊类食品方面的研发及市场优势,展开了新产品的研发与市场投放工作,20xx年,公司的新产品玉米糊等新产品在部份区域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成为黑芝麻糊之后又一极具...https://www.guoxuegu.com/12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