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03浙江
一、排名企业变化情况
中国轮胎企业排名活动自“十三五”开局之年,即2016年组织开展以来,到今年已经举办了8届。
2023年共有52家内外资轮胎企业参与了排名活动,直观地看,与排名企业数量创历史之最的2022年相比,有13家企业退出,4家企业新增,故此减少了9家。
在新增的4家企业中,山东优盛、威海君乐2家为首次亮相、初登榜单,天津万达间隔一年之后“再续前缘”,另外,枣庄矿业(集团)橡胶有限公司旗下3家企业数据并表,以集团形式填报。
今年退出排名的13家企业,退出原因各不相同。物产中大欧泰重组合作的山东创华、山东元丰、青州轮道3家企业,没有填报数据,减少了3家。山东枣矿中兴慧通、丰源轮胎、八亿轮胎,归为集团形式填报,减少了2家。海安橡胶因为筹划上市融资没有填报(该公司目前已中止IPO)。
二、销售收入变化情况
1.总榜单销售收入变化情况
2016~2023年度中国轮胎排名企业销售收入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23年度统计国内轮胎排名企业销售收入总计2189.76亿元,下降(同比,下同)4.98%。
2.中国轮胎排名“10强”情况
“10强”入围门槛微降,由2022年度的63.80亿元降至2023年度的62.92亿元。
从行业集中度看,“10强”销售收入合计1247.89亿元,增长5.55%,占总销售收入的56.98%。
“10强”中,中策、赛轮、玲珑名列前三甲。中策橡胶集团以289.89亿元,一骑绝尘,独领风骚。赛轮集团以215.19亿元,跃居国内第二名,年度营收激增44亿元。玲珑轮胎以销售收入170亿元,雄踞第三位。双钱集团以销售收入100亿元位居第四位;三角轮胎以销售收入92.20亿元,排名第五。在60亿~80亿元区间,分布着贵州轮胎、浦林成山、厦门正新、双星集团、森麒麟5家企业,企业营收差距并没有拉开,随着海外生产基地建设速度加快和产能释放,排名充满不确定性。其中,森麒麟跃升2个位次,排名从第12位上升至第10位,首次跻身10强。
3.中国轮胎排名“25强”情况
“25强”入围门槛上了一个台阶,2022年度为35.17亿元,2023年度为38亿元。
从行业集中度看,“25强”销售收入合计1950.64亿元,增长4.76%,占总销售收入的89.08%。
“25强”企业中增长率超过15%的企业有6家。按增长率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分别为朝阳浪马、金宇轮胎、万力轮胎、赛轮集团、森麒麟、贵州轮胎。
“25强”企业中增加值超过8亿元的企业有8家。按增加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分别为赛轮集团、中策橡胶、金宇轮胎、万力轮胎、贵州轮胎、朝阳浪马、森麒麟、双钱轮胎。
从排名变化情况看,金宇轮胎跃升幅度最大,跃升9个位次,从上一年度的第24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3位;万力轮胎跃升8个位次,排名由25位跃升至17位;朝阳浪马、华盛橡胶,跃升5个位次。
在“25强”实现强势增长的8家企业中,万力轮胎是唯一没有海外工厂的企业,近3年万力轮胎产销量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其余7家企业均建有海外工厂,分别是中策橡胶、赛轮集团、双钱轮胎、贵州轮胎、森麒麟、金宇轮胎、朝阳浪马。
2023年度中国轮胎企业排行榜(前25位)见表2。
4.海外工厂销售收入情况
2022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多地散发,国内市场受需求增速放缓影响,轮胎企业生产受限,轮胎总供应量整体呈小幅下滑趋势。轮胎企业紧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产能释放速度,加速全球营销网络布局和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纵深与全球一流客户的战略合作。
10家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工厂销售收入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2022年,轮胎企业海外工厂销售收入为328.98亿元,增长率为32.32%,增加值为80.36亿元。
其中,赛轮集团海外工厂销售收入为96.96亿元,占10家海外工厂销售收入的30%;增加值近22亿元,占总增加值的27%。3家“走出去”建厂较晚的企业——浦林成山、江苏通用海外工厂,继续推进新增项目建设,充分满足市场需求,销售收入增长率分别达61%、88%,金宇轮胎越南工厂加速产能释放,完成销售收入更是增长7倍。在2022年,贵州轮胎、朝阳浪马,实现海外收入“零”的突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5.39亿元和7.5亿元。
5.2023年度中国境内轮胎企业排行榜
2023年度中国境内轮胎企业排行榜(前25位)见表4。
表4是以在中国大陆设厂的所有轮胎企业(包括外资企业)2022年在中国大陆工厂的轮胎销售收入为依据,因此该排行榜更能体现出2022年中国大陆轮胎市场的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排名前25位轮胎企业中,销售收入下降的企业仅有8家,其余16家企业(天津万达轮胎没有可比数据)全部实现了增长。
三、产品产量变化情况
2017~2022年中国轮胎排名企业产量情况见表5。
注:轮胎总产量统计中含部分特种轮胎、工业轮胎等。
1.2022年产量变化因素分析
2022年,受国内经济严重下行和疫情冲击影响,对国内轮胎生产、销售和盈利造成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卡客车轮胎原配和整个轮胎替换市场总体乏力。
(1)轮胎配套影响不一
2022年,国内乘用车主机厂市场在购置税减半等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保持高增长、汽车出口势头良好等因素拉动下,持续快速增长,给配套带来极大利好,提升配套量1100万条,对国内半钢子午胎产能释放起到较好支撑。
国内商用车主机厂产销均大幅下降31%左右,主要是前期政策刺激释放殆尽,严重透支了后市,使全钢子午胎配套量减少1060万条,中短期内难现乐观。
(2)替换维修市场消费降幅大
由于基础建设、房地产等投资减弱,公路货运量连续数月处于负增长状态,全年全钢胎替换维修消费状况异常疲软,据业内专家推算,全年下降30%以上。
受疫情封控、成品油价格高涨、居民收入增长受限和预期减弱影响,半钢胎替换维修消费下行幅度较大,从各方面情况汇总反映下降20%以上。
(3)轮胎出口总量平稳增长
2022年,汽车外胎出口总量710.7万吨,增长5.8%;总金额180.5亿美元,增长13.9%。但是,纵观2022年,在8月份下跌达5.3个百分点后,出口高增长拐点出现,虽然大型工程轮胎出口相对看好,但其他轮胎产品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2.国内轮胎产量排名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52家企业中,共有39家子午胎生产企业。2022年子午胎总产量为5.49亿条。
其中,前10家企业全钢胎、半钢胎产量合计约3.09亿条,占39家子午胎企业总产量的56.28%。2022年中国境内产量排名前10位企业(全钢胎、半钢胎产量合计)情况见表6。2022年中国境内工厂全钢胎、半钢胎产量排名前10位企业情况分别见表7、表8。
注: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量包括锦湖轮胎在华3个生产基地的数据。
(1)全钢胎产量情况
52家子午胎生产企业中,全钢胎企业有38家,2022年全钢胎总产量为1.20亿条。
其中,全钢胎产量排在前10位企业的产量合计为6172.64万条,占38家全钢胎企业总产量的51.62%。
(2)半钢胎产量情况
52家子午胎生产企业中,半钢胎企业有34家,2022年半钢胎总产量4.29亿条。
其中,半钢胎产量排在前10位企业的产量合计2.61亿条,占34家半钢胎企业总产量的60.84%。
3.海外工厂轮胎产量情况
2016~2022年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工厂生产情况见表9。
随着2022年3月份贵州轮胎越南工厂一期项目年产120万条全钢胎项目的投产;2022年3月28日,朝阳浪马巴基斯坦海外合资工厂项目落成,至此我国海外工厂建成投产企业达到了10家。
从表9可以看出,我国轮胎企业海外子午胎产量逐年增长。2022年,10家海外工厂子午胎产量合计为5938.10万条,增长5.77%。其中,全钢子午线轮胎产量为1603.51万条,增长41.35%,净增469万条,创历年新增产量纪录;半钢子午线轮胎产量为4334.59万条,比上年减少145万条,下降3.23%。
四、2024年排名预测
1.国内市场
(1)PCR和TBR成为市场竞争“红海”
近年来,国内轮胎企业加大了乘用车轮胎、全钢载重子午胎产能。后疫情时代,国内市场不及预期,本就产能过剩的轮胎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需求弱势叠加成本上涨等情况下,毛利率越来越低。“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以前订单挑着做,现在为保证增长,订单抢着做。
正因为如此,一些发布公告的国内轮胎项目,放慢了建设节奏、减少了投资额度,大开大合、高举高打的项目寥寥无几,多为智能化改造项目。近期国内TBR、PCR在建和拟建项目情况见表10。
(2)OTR和特种轮胎成为“蓝海”市场
在PCR和TBR成为市场竞争“红海”、销售日趋惨烈的形势下,OTR和特种轮胎被视为下一个“蓝海”市场。
2021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维持较高景气度,“十四五”期间国内投资与重大项目陆续开工,随着我国“新基建”的稳步推动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带动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持续发展,工程轮胎下游市场前景良好。近年来我国OTR及特种轮胎在建和拟建项目情况见表11。
2.海外市场
从投资区域看,海外工厂项目依然增势不减。海外工厂轮胎拟在建项目情况见表12。
五、结论
1.头部企业的技术、品牌、质量、渠道优势越来越明显。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行业政策的规范引导,以及龙头企业的模范引领下,行业企业走上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2.民族品牌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有“品”无“牌”即将成为过去。
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快速发展,民族轮胎品牌继续抓机遇、提品质。在新能源汽车轮胎的研发和投入方面,民族品牌与外资品牌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公平竞争的机会。高渗透率对轮胎需求快速增长,高性能要求、严格的配套审核考验,乃至背后更大的替换维修市场空间,对自主品牌轮胎来说都是福音。
与此同时,伴随国潮品牌的崛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用户群体的快速变化和年轻化,以及消费方式的网络化、便捷化,中国品牌更了解市场、反应更快,更容易获得本土消费者的认同。
3.“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民族轮胎企业国际影响力更加强大。
4.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共同发力,促进我国轮胎工业发展。
庞大的国内轮胎产能释放和竞争力保持,必须依靠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共同发力,其中海外市场几乎承担了总产量的50%,且盈利情况相对稳定,因此抓好出口举足轻重。
深耕海外优质市场、不断拓展广阔新兴市场,是自主品牌轮胎逐步走向世界中央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