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百货商店》30秒预告片(正片见文末)
“我们单位这些员工,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我们自己没啥感觉,还觉得跟年轻人一样。就是有一次路过隔壁的百货大楼,问了一句他们什么时候开张,随口又问了一句,‘我可以参加招聘吗’,结果人家说,要四十岁以下的。然后就感觉到,年龄不饶人,现在是年轻人的世界,我们确实年龄比较大了。”
——大方百货商店员工
北京前三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地区有一个大方百货商店。这座小店在一个独栋的一层小楼里,前店100平米左右,两三节公交车厢大小,背靠十层以上高的居民楼,面向双向八车道的前门东大街,与北京市政府、各国使馆旧址隔街相望。这座小店卖布、给老百姓做棉被,还卖老国货——雪花膏、蛤蜊油、搪瓷盆、红铁皮暖壶……
在“街头巷尾”这栋小楼里的这家小店,已经存在近40年,牌子换了两次——第一次是因为商店改名字,第二次是因为前门东大街改造需要。这第二次换牌就发生在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的早晨。
|70年代
大方百货商店,1979年10月开张,当时的名字叫“丽颖”,计划经济时期,是社区配套的国营百货商店。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大家凭票证买东西,每个社区定量供应,北京前三门一带的居民,家里缺个针头线脑小扣子、做衣服鞋要的布、擦脸的油,都得拿着凭证来大方买。布组组长曹璞说,站在社会主义的柜台上,心里踏实——“那时候,售货员就像一根纽带,站在柜台里头,而您呢在柜台外头;通过你的手,实现‘供应有保证’,传递党和国家的温暖,是有高度哒。”
计划经济时代在百货商店买布的北京市市民
“我们一直八点半开门,延续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三十九年)了。”大方百货商店的老员工刘慧容1977年初中毕业,作为班干部的她带头到北京通县插队。两年后,知青回城,正赶上崇百公司招家属,考语文、数学和政治,1000人收500个。“1979年10月,录取上岗来的大方,那时候上班特别忙,半天站柜台,半天学习,一三五开大会,二四六参加活动。”当时的国营百货店对售货师傅的要求很高,“三不靠”——不能靠货柜,不能靠货架,不能扎堆,还有“十不准”。“我们那代人受过苦,从小吃不饱,家里八九个孩子都有。看到这个活特别累,特别苦,心里都不怵,因为觉得这活儿,你应该干。”
|80年代
1985年,丽颖来了一位老经理,琢磨着给商店起个新名,于是把大家叫到一起商量,有人提议,叫大方吧,大大方方的,老经理表示同意,对,我们就大大方方的。那天起,大方诞生了。
改革开放初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渐渐充盈着人们的内心——“当日的中国,涌动街头的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当时的流行服装是有着肥大的袖口、带着油渍的棉大衣。然而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爱俏爱美的姑娘们已经披起粉红色纱巾或在灰蓝色罩衣下摆露出花布内袄。”
1983年3月,第一个在中国办时装秀的外国人——法国人皮尔卡丹走在北京街头
他的着装和他的自信一样令人惊异
80年代进出口放开,老经理凭借自己的商业眼光进了许多流行的“外贸货”——这些外贸货,多是因种种原因本来要出口却没出成,转而需要内部消化的商品——“有从越南战场上下来的睡袋,有朝鲜织的尼龙手套、尼龙袜子,还有非洲大象的挂毯……”当时还没来大方工作的薛红这样回忆。薛红从兵团回来时二十多岁,当年,她和姐姐还在大方买过一件名叫“特丽玲”的汗衫,五块八,大尖领、圆摆,爸爸说奇装异服不能穿,妈妈就把姐妹俩的衣服给改了,圆摆变直摆。店里老员工和老顾客回忆,当时大使夫人们都开着车来大方淘货。
薛红后来还跟这位传奇的老经理出过一次差,那次二人聊起一件往事,老经理有次出差遇上一个人,说机票丢了,要借40块钱,老经理就把钱借给他了,后来,借钱的小伙儿也把钱还回来了。薛红很诧异,那时没有手机,沟通非常不便,而且那会儿人才挣多少钱呀,说借就借啦?老经理说,出门在外,人家张口就一定有难处,得体谅,就跟做企业一样,要有爱心和诚心。
1983年,北京第一家自选超市开业,人们还不适应这种自由的购物方式
|90年代
今天的人们或许想象不到,在大多商品还凭票证交换的年代里,走进一间大房子,里面都是开放的货架,同一种商品就有好多种不同的选择,想拿什么拿什么,想要多少要多少,只要在门口排队用现金结付即可那种冲击是怎样一种体验。“那时买卫生纸,大家都一卷一卷地买,但有了超市,就可以一提一提地买,一提是十卷。”虽然在1983年,北京就开了第一家自选超市,但当时的人们显然还不适应这种“时髦”的购物体验。十年过去了,情况渐渐发生了改变。1998年,在距离大方不到一站地的崇文门商圈,新世界百货开业了,大方也逐渐感到“凉意”。老经理带着员工们,开上商店的小面包,满北京城转悠——去超市看看,去商场学习,看来看去最后决定,大方因为种种限制变不了,只能夹缝里求生存,“以不变应万变”,老国货的特色也是当时决定保留下来的。大家认为,要继续把立店之本的“三个实在”做好——实实在在的商品、实实在在的价格、实实在在的服务。大方百货布组组长曹璞发现,有不少人买布,买完了又嫌加工麻烦,于是在人人都淘汰缝纫机的年代里,给大方添了一台缝纫机,这台缝纫机一直沿至今,已21年,颇受顾客喜爱,不知多少人过冬的一床新被就是靠它添置的。
|21世纪
图片截取自2008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国货的前世今生》
薛经理今年66岁了,眼下她正想着如何为大方铺一条延续之路。薛经理觉得年轻人可能“看不上”大方这个小店,于是尝试面向40岁以上的兄弟姐妹招新,让大方融入北京“15分钟生活圈”,同时,第二次尝试在店内使用移动支付。
△《怀旧百货商店》(9分33秒)
大方的新牌子挂起,路人或许并不曾留意。但对大方来说,上新牌象征着一个新开始,虽然大家都没说什么,但上牌的那个早晨,大家都很兴奋。说起40年沉浮,谁会想起北京前三门这家老百货,可任凭潮起潮落,小小大方,自有它应对变化的定力,和面对光阴的从容。9分钟微纪录片,走进40年时光馆,大方百货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