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售卖150碗熟肉,遭顾客以“三无产品”为由起诉,被判赔5万元。这些天,王琼和她的“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正处于舆论漩涡。
在此之前,她每天的日常是发视频介绍自家制作的美食,网上直播带货。自2017年10月,她回农村老家和婆婆学做麦酱、咸菜,并以婆婆的名义成立特产经营部,搭上电商快车,销售自制食品,至今已有四年多。
在各类电商平台,像王琼这样的商家比比皆是。他们用视频呈现美食的自制过程,通过快递将包装好的产品销往各地。
极目新闻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商家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平台和监管部门的把关,很多自制食品都有完整的包装和标识。但也有不少卖家的产品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或者产品的标签信息不完整。
自制食品如何销售才能合法合规?还有不少商家需要补课。
网售“三无产品”仍不少
“友友们晚上好,今天又做了一批萝卜干,好看又好吃,想要吃的联系我。”一名经营土特产店的商家通过发视频招揽生意。
视频中,这些萝卜干分装在一个个透明的瓶内,瓶身还贴了产品标识,但仔细一看,标识上除了店名,只有商家位于某小区的住址和手机号码,并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
该商家展示的自制腐乳、小鱼干等产品,包装上同样也缺失上述信息。她还销售自制的腊肉、烟熏猪肝等各类自制产品,但视频中的真空包装上,并没有任何标识。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商家还曾发视频展示了自己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但并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小作坊备案证。
记者还注意到,有些网售的产品表面上看起来有完好的包装和标识,但实际上并不符合规范。
小作坊食品销售监管存在空白
记者发现,网上售卖的作坊食品不在少数。一商家售卖开袋即食的真空包装辣子鸡,标签上印有小作坊食品登记号,生产单位只有五个字,信息不是太详细。
此前,王琼也表示自己的土特产经营部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
记者注意到,上述回复中并未提及食品加工小作坊登记证。
不过,对于小作坊产品能否在网上销售,各地有不同的态度。
比如,广东省市场监管局于今年2月发布《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拟明确,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生产经营者不得在网上销售其生产加工的食品。
而在2020年,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四川省网络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明确提到,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备案证》、《四川省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
在网上销售土特产的商家谈华也坦言,目前这一块管理上还存在空白。
对从业者的一记警钟
王琼所在的重庆忠县,农村电商发展势头强劲。
据重庆当地媒体报道,自2015年8月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忠县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构建电商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而王琼和她的“毛妈妈土特产”就属于当地电商农产品的佼佼者。
当然,佼佼者不止王琼一个。在当地对农村电商的大力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拥抱电商。
以王琼所在的马灌镇为例。去年3月5日,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马灌镇电子商务中心正式揭牌投入运营,该中心集电商直播、物流集散、直播服务、旅游集散于一体,销售毛妈妈麦酱、忠州腐乳等60多个农产品。当天营业额达3万余元。
来自忠县人民政府官网的信息显示,2021年上半年,忠县电子商务交易额16.8亿元,同比增长15.07%。其中,网络零售额7.25亿元,同比增长11.2%,农产品电商销售额3.9亿元,同比增长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