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唐王朝将士面对二十万的阿拉伯军队,不仅没有退缩,反而直接展开全面进攻。史上兵力极不对称的战役一触即发。东西方两大帝国一次不经意的碰撞,揭开了怛罗斯之战的大幕。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Ikhshīd)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al-īn)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
艾布·穆斯林(’AbūMuslim)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Ziyādibnāli)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Nahrarāz)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注释:
费尔干纳(Farghānah)即拔汗那,昭武九姓之一。
赭石(al-Shāsh)是波斯语Chāch的音译,即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又译“柘枝”。
艾布·穆斯林,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旧唐书》、《新唐书》均作“并波悉林”。
这是中世纪阿拉伯伊本·艾西尔编著的《历史大全(al-Kāmilfīal-Tārīkh)》史书,对“怛罗斯之战”的记载,十分简略,看得出来阿拉伯对这场战争只是轻描淡写,并没有重视。
公元751年,中国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上称黑衣大食)之间为争夺中亚地区的权益和控制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附近)进行了一场改变历史发展和文化的战役,史称“怛罗斯之战“。
此次战役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亚历史发展,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次战争,双方出动万人级别的作战规模,出动两国的作战部队精锐,其规模不可谓不大。
唐帝国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王朝。这场战争不可避免!
盛世大唐与阿拉伯帝国的碰撞,两个庞大帝国进行的战役,其背后都是国家的崛起和实力的空前强大做为其开战支撑。
一、唐朝从唐高宗继位的永徽时代到唐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唐朝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国力日渐权兴盛。唐高宗秉承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在唐玄宗时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国家政治开明,名贤辈出。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无比自信。首都长安在当时是全球的政治,文化的中心,一座不夜的全球超级城市。
唐朝仍然以农业为主,农业工具的进步,大兴水利建设,使粮食的产量稳定提高。唐玄宗时期,米价最低的时候,在长安洛阳,一斗米才十三文,国家的物资基础和能力得到充分的保证。
唐朝的交通十分发达,海贸得到极大的兴盛,管理海外的船进出和征税,中东犹太、波斯、阿拉伯人纷纷东来,海外贸易的数量不断增长。王朝的经济在贸易的推动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释放。
2.唐朝改变了之前封建帝王“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民族观念,解除了夷夏之防,在对待夷夏的态度上,已显得格外开放、进步。人才的流动和自由选拔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卑路斯,波斯王子,国亡来唐,高宗时官拜右武卫将军,中宗时又拜左威卫将军,卒于唐”。波斯王子被灭国后,逃到大唐,最后成为了唐朝的将军。
3.得益于唐初制定的《唐律疏议》,在法制文化的建设,它为唐朝的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并将社会的发展推向帝国的顶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就是其最后的证明。
4.大唐得到世人的尊重,不仅仅是经济文化政治的先进,其军事实力的强盛也闻名于世。
(1)武器装备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锋矢阵”便是当时帝国野战军队常用的阵形之一。
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
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无比。
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提高战斗中的效率。
南北朝时,成熟的马蹬大量使用,使的骑兵由秦汉时的轻骑向重甲骑兵发展,也就是人马皆以重甲防护,在战场上发起冲击作战。但唐军当时的主要对手是游牧轻骑兵,且是长途出击为主,所以唐军虽然也有重骑兵的存在,但更多的还是轻骑兵。
唐军的骑兵一反此前南北朝时的重装化,士兵的保护也很好,但战马防护甲片却很少,只是护住前胸和脸部。唐骑兵是有完善的战甲保护,其战甲与步兵甲型制类似。
早期的玄甲被逐渐淘汰,代之明光甲。但骑兵甲的裙甲,膀甲明显比步兵的短,这是为了方便在马上的各种战斗运动。为了弥补其差别,唐骑兵使用皮带在腿和手膀上固定上甲片。
唐骑兵每人身背长枪一条,配圆盾一面,弓一把、箭30,长短唐样刀(横刀)各一把。战备是相当完善的。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
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
唐军在围攻怛逻斯城时,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
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可见其威力的巨大无比。
(2)唐军战斗序列配置
唐军的主力部队多是步骑混成的,其一个标准的军团应该包括步兵12500人,骑兵5000—6000,辎重兵1000—2000,一支这样的部队合计约两万人马。
其中,12500名步兵中,甲兵7500名,主要使用明光甲。在7500甲兵中有2500名陌刀兵,这些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此外5000甲兵也同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短柄重刀一把。
唐军弓弩配备率达到120%,每名士兵都配有三件以上的武器。这与秦汉军队相比,火力强出了3—5倍,冲击力也大有提高。
5000轻步兵中,2500人配弓一把、箭30,短柄重刀一把,长枪一条,方型牛皮盾一面。另外2500轻兵配弓一把、箭30。背后背着一个更大的箭娄,装箭100,配弩一把,长枪一条。装备和武力指数是很可观的。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配合骑兵完成对运动速度快,而路途又远的游牧军队,唐军藩镇军和中央军主力的步兵部队都是坐车马机动的,而不是徒步,到战场时才下车列阵开始作战。
(3)骑兵战术运用的机动配合
唐军远程作战的战术运用也有了很大突破。实战中,唐军骑兵与坐车的步兵共同达到战场,如果敌军首先发动进攻,唐军拥有极高的弓弩配备量来应对敌军的先行突袭。
先以箭镞攻击对手,随后刀阵迎击,当两军混战在一起的时刻,骑兵迅速从侧翼绕到敌军后方,两线夹击对手!
如果主动进攻,骑兵主要担负从侧后扰到敌军后方,牵制对手主力,同时步兵开始以刀阵推进,最终实现围歼。
史书有“如墙而进”,“当嗣业者,人马俱碎”来描述唐刀阵推进时的强大威力!战术类似亚历山大大帝的矛阵加重骑兵的战术。
可见唐军步骑的配合与后来的“两翼铁骑”是完全不同的。唐军骑兵虽与步兵合为一体,但在战斗中其使用却是完全独立于步兵的,唐朝军队创造了步骑合战的最优秀典范!
唐军的战术极富力图全歼、所向披靡的霸气,这与其他军队在骑兵面前将步兵作为列阵死守的工具的作风完全不同,充分说明了唐军拥有极高的主动进攻的精神和战术素养。
唐军的基本战术是“侧翼迂回,前后夹击”。唐军将步兵列阵的威力和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能通过“蓄力化运载步兵”这一创新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在战争中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威力。
751年时的中国,正是盛唐的天宝年间,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李隆基统治期间,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用兵和征战。
此时李隆基已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愈来愈远,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隐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但大唐至少在那时还是“大”唐,当时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唐帝国。
二、在唐朝歌舞升平的时候,大陆西边的阿拉伯帝国开始了朝代的迭代,一个全新的阿拔斯王朝开始崛起。阿拔斯王朝建立最初的80余年,帝国政治较为稳定,经济、贸易和文化繁荣,成为帝国的最鼎盛时期。
约718年始,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哈希姆家族)就着手企图控制阿拉伯帝国,通过巧妙的宣传鼓动,获得很多人尤其是伊拉克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什叶派及呼罗珊的波斯人的支持,结合成联盟,以哈希姆家族为领袖。
哈希姆家族首领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750年的大杰河(底格里斯河支流)一役中击溃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其哈里发马尔万二世逃往埃及后被杀,王朝中其他成员亦遭杀戮,只有阿布达尔拉曼逃往西班牙就地为王,建立定都科尔瓦多的后倭马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对抗。
750年,阿布·阿拔斯·萨法赫登位,成为阿拔斯王朝首位哈里发(750~754年在位),定都于库法,自称赛法拉(意为屠夫),他立意以铁腕统治帝国。
这时的阿拔斯王朝逐渐健全行政体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司法制度,设驿站,实行新税制,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国库充盈,经济繁荣,并重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帝国开始进入繁荣时期。
1.阿拔斯王朝全面确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仍实行土地分封制,各地总督和封建主拥有大量伊克塔土地,后伊克塔多变为世袭的私人领地,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的经济基础。
2.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在一些主要城市均建有造纸厂,其中大马士革生产的纸张远销欧洲。商业和过境贸易的发展,促使繁华的大城市兴起。
3.撒马尔罕、大不里士、内沙布尔、哈马丹成为“丝绸之路”中段的贸易交通重镇。
首都巴格达成为帝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人口众多,东西商旅云集,店铺林立,商品丰富,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货物的市场,市内建有阿拔斯王朝遗留至今的两处建筑之一的阿巴斯宫。
4.对外垄断海上交通贸易和国际市场,巴格达、巴士拉、西拉夫(已毁)、开罗、亚历山大等为水陆贸易口岸,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各地,从而沟通了东西方贸易和经济交流。
5.阿拔斯王朝的快速扩张,离不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其战斗实力不容置疑。
(1)阿拉伯步兵列阵之时用长矛配盾牌,是传统的装备。阿拉伯的大马士革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弯刀锋锐无比,阿拉伯骑兵的装备也是长矛加盾牌,并且装备弓箭。
(2)相比之下,阿拉伯的优势在于骑兵,阿拉伯马乃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呼罗珊又是波斯故地和阿拔斯王朝起家之处,当地战士性情剽悍,骑术精熟,再加上不亚于阿拉伯本土战士的宗教狂热,其素质在全国也堪称精锐。
(3)阿拉伯骑兵主要是轻骑,虽然盔甲较差,但保证了机动性。其武器包括弓箭、长矛、剑等,以及锋利无比且适于马上作战的阿拉伯短弯刀。
(4)其他兵力虽是杂牌军,装备和组织上要差一些,但西域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5)东征西讨战无不胜的穆斯林军队已经拥有了骑兵系统,他们的骑兵学自拜占庭和波斯。轻骑兵是骑弓手,重骑兵则是兼具骑射和近战双重功能的骑兵。阿拔斯王朝保持了倭马亚王朝的军事系统,并未作出太多变化。
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是这个年代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军队的核心是其重步兵系统。
倭马亚的骑兵:倭马亚的骑兵系统也很强大,后世的人们提起古代阿拉伯军队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骑兵。实际上,至少在这个年代,骑兵的主导作用还是处于步兵之后,他们更大程度上是为步兵战做辅助的。
阿拔斯宫廷军队:此时的阿拔斯军队开始出现了新的形式,他们广泛从突厥各族购买奴隶,从小培养成职业战士,作为皇帝最忠实可靠,战斗力也最强的近卫军。他们被称作“古拉姆”卫队。
王朝极盛时,哈里发大力发展生产,农业、工业、商业和运输业都很发达,帝国经济相当繁荣。纺织业、采矿业、玻璃业、珠宝业和其他传统手工业生产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
两大帝国的实力都是在极强的时期,只不过一个是唐朝正好处于由巅峰走向衰落的天宝年间,而阿拔斯王朝是建立之初,国力冉冉向上,怛罗斯之战只是实力发展碰撞的必然结果。
对于中亚地区和西域的统治都是两大帝国一直追求的希望和目标,一个开始没落的唐王朝和正在升起的阿拔斯王朝的对决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山不容二虎,这个道理谁都懂!
巅峰的唐帝国是世界文明的灯塔,文化昌盛、技术发达、经济繁荣、人民素质高,都以获得长安户口为荣,军队职业化程度高,单兵素质高,装备炫酷。
唐帝国繁荣发达,在唐玄宗那个时代,主要目的就是炫耀武力,另外要求人家名义上称臣纳贡,至于你送来的是骆驼粪还是黄金唐朝并不在意,赏赐得更多。说白了就是死要面子,有钱就任性。
公元742年(天宝初年),吐蕃为西域的霸主。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咽喉。
当时"为吐蕃阴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导致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道路全部堵死。这不是好大喜功,一心想要开疆拓土、完成祖宗伟业的唐玄宗李隆基所能忍受的。
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
高仙芝从都护府所在地龟兹(新疆库车)出发,“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又十馀日至握瑟德,又十馀日至疏勒,又二十馀日至葱岭守捉,又行二十馀日至播密川,又二十馀日至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
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
“堡中有兵千人,又城南十五里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人。城下有婆勒川(今喷赤河),水涨不可渡。”三军静悄悄渡河,“既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已济而成列矣。”轻轻松松就趟过去了。
这场攻坚战仅仅打了四个小时,杀敌五千人,生擒千人,不得不说是长途奔袭史上的奇迹。
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此后使用诈术,断桥、劝降,破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公元750年(天宝九年)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
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
高仙芝和他的安西军在葱岭以西赢得一系列胜利,“破九国胡”,也因为残暴不仁和贪得无厌遭到了西域诸国的强烈反感,为之后的反叛埋下了种子。怛罗斯之战,葛逻禄番兵的反叛,又葬送了这一切的所有努力。
公元750年,大唐天宝九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回手来处理中亚的阿拉伯问题。
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次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千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开疆扩土的强烈意愿不言而喻。
公元749年12月,高仙芝以石国“无藩臣礼”为由,出师为名。对于此次的目的,唐玄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答应了,在经唐王朝允许后领兵征讨。
唐军一到,石国便随即请降。高仙芝先派人与之约和,但不久之后即违背承诺,趁其不备出兵掩袭,攻占石国城池。唐军不但俘虏了石国国王,而且捋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大肆掠夺财物。
公元751年正月,高仙芝还朝,一同入朝的还有被俘的几位国王,并因赫赫战玄宗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高仙芝内心膨胀也到达了顶点。
但石国的王子侥幸逃脱,身负国仇家恨的他,向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求救。觊觎中亚霸权已久的阿拉伯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送上门来的机会,老账新仇一起解决。
开元三年(715年)和开元五年(717年)两次和唐朝的小规模冲突中都失利,但接下来唐朝困于和吐蕃的战争,无暇西顾。阿拉伯趁此机会一直力图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很多原先唐朝的藩属国也先后倒向阿拉伯。
这一次,阿拉伯决定给予唐朝更大的打击和教训。对于这种情况,作为唐朝在中亚地区的最高长官的高仙芝自然不会长容忍。手下败将,还敢来战。
公元750(天宝九年),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师国,吐蕃的气焰被暂时压制下。腾出手来的高仙芝决定向西谋求巩固唐朝在中亚的霸权。一场大战便由石国的覆亡拉开了序幕。
公元751年,大唐天宝十年四月,一支唐帝国的军队由安西都护,向葱岭(帕米尔高原)西行而进。这支队伍行军的目的和他们将要面对的敌人,就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黑衣大食。
一、征途漫漫
即使是现在,翻越帕米尔高原对一支军队来说,也非易事,高海拔地区行军的艰难,以及后勤补给的匮乏。都会给行进和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战斗带来巨大的困难。
可是,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却带领着两万多唐朝士兵,以及西域盟国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一万多人日以继夜的往西前进着。
二、唐王朝编制
这支可畏的唐朝联军军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手执陌刀的轻步兵,重步兵,轻重骑兵以及弓弩手。其中步卒是战斗主力,他们并不是今天纯粹意义上的步兵。
每个人都拥有一匹马。而这些马是属于他们个人的。行军时用来装载给养以及代步。这种灵活和个性化的军队配置保证了部队的供应和行军的速度。
步兵的主要武器:陌刀,在当时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肉搏利器。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
他们手执的就是这种长1丈,双刃,重大约50斤的陌刀,一般以密集队形列于阵前。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副将昭武校尉李嗣业就是一员使用陌刀的猛将。
这支精锐尽出的安西都护军即将面对的敌人,同样是世界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和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统率的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
以及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数为十五到二十万之间的庞大军队。
四月的帕米尔高原,虽不如严冬时的苦寒,但也荒凉干燥,了无人烟。虽然被冠以葱岭的名字,但它和郁郁葱葱却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高仙芝面对的是却是坚硬冷漠的高原。很多问题摆在他面前。这位史书记载长得很英俊的美男子常常眉头不展。他也不知道,自从他决定西征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注定了烦恼,纠结,以至于最后恐惧,悲痛的命运。
天宝十四年七月(751年),在经历三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之后,高仙芝到达了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城。并开始驻兵攻城。
三、双方激烈交锋
1.战斗开始,阿拉伯军队首先进攻,由五千名各属国轻骑兵组成的冲锋集团在距离唐军阵地两三里的地方发起冲锋。
统帅阿布.穆斯林并没有一开始就动用自己的精锐力量。而是利用这些炮灰试探唐军的实力。
这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并不能看出什么。唐军的阵地没有被撼动,只是进行了轻微的还击。而这五千轻骑损失了寥寥数百。这一次的试探让阿布.穆斯林轻率的认为,唐军的战斗力并非想象中的强悍。
2.于是,他决定打出自己第一张真正的牌:一万阿拉伯呼罗珊骑兵。阿拉伯骑兵的装备是长矛盾牌和弯刀,并且装备弓箭。阿拉伯马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刻苦耐劳,富有持久力。
呼罗珊又是波斯故地和阿拔斯王朝起家之处,当地战士性情剽悍,骑术精熟,其素质在全国也堪称精锐。一万阿拉伯骑兵的如同狼群掠食一般向唐军阵地冲来。
而高仙芝在多次与阿拉伯的小规模冲突中,了解了对方惯用的战术。所以,他命令五千陌刀步兵列于阵前。五千把一丈长的陌刀斜举,遥指对方冲来的方向。
接下来的一幕,对于双方来说,感受完全不同。当这万名阿拉伯骑兵呼啸而来时,首先迎接他们的是发自唐军后阵弓弩手的箭雨。箭矢对这些装甲单薄的骑兵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三分之二的路程,阿拉伯轻骑已经损失了将近两千人。
天生的悍勇狂热以及侥幸心理促使剩下的人更加拼命向前,他们认为,只要能接触到唐军本阵,手中的大马士革弯刀将尽情收割唐军的生命。但当他们付出了接近三分之一的伤亡冲到唐军阵前时,才发现,更可怕的噩梦在等待着他们。
五千把一丈长的陌刀构成了一堵锋利的钢铁长墙。第一批撞上的骑兵“人马皆碎”。而余下的人沮丧的发现自己手中的长矛长度不够,无法伤害到唐军的陌刀步兵。投掷而出的长矛也被唐军的盾牌挡住,无法造成伤害。
更遑论想用弯刀来搏命的想法了。受阻的攻击使得冲在前面的阿拉伯骑兵开始恐惧,有些人试图掉转马头。但是源源不断的后来者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一片混乱中,人马践踏,死于唐军长刀箭矢和自相踩踏的士兵各半。
就这样,半个上午过后,高仙芝得意得看着两千多阿拉伯残骑退走。第一次交锋,阿拉伯就损失了近八千精锐骑,而唐军仅伤亡数百人。
3.在组织了数次骑兵冲锋,损失过万人之后,阿拉伯统帅阿布.穆斯林亲身领教到了闻名天下的唐军的厉害,震惊和懊悔之下,决定改变战术。
骑兵由侧翼向唐军用弓箭和投掷长矛发起骚扰,减少正面冲锋的损失。而大量步兵则从正面推进。利用人数优势挤压唐军。打乱对方的阵型。
高仙芝这次遇到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在对方调整了战术之后,唐军的陌刀威力被下降。而一次又次的轮番进攻,使得唐军士兵非常疲惫不堪。伤亡超过三分之一。
即便如此,唐军仍然顶住了阿拉伯联军的七次进攻,阵型依旧岿然不动。
四、溃败的结局
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五天。双方的步兵骑兵来回厮杀。阿拉伯联军在付出了五万人以上伤亡后,总算稍微占得了一些优势。第五天傍晚,就在双方相持不下之时,一个突发的变故发生了。
葛逻禄盟军竟然叛变了!不管是葛逻禄盟军的叛变是出于对形势的悲观,还是阿拉伯人收买了他们。唐军绝望的发现,自己的后路被叛军切断了。
弓弩手和骑兵被和步兵分割开来,失去了支援的步兵阵脚大乱,而黑衣大食趁机出动重骑兵冲击唐营中心。
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攻之下终于崩溃。高仙芝在夜色的掩护下单骑逃走。而副将段秀实和李嗣业收拢残兵向安西溃退。
途中恰逢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出逃路口。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
李嗣业作为唐军副将做出了这种残忍而在当时又属明智的行为。事后看来,正是这样残忍功利的行动,使得唐朝在西域属国心中的地位下降。也为后来西域的倒戈埋下了伏笔。
高仙芝在逃生后,并不甘心失败,在收拢残兵之后,依然曾试想进行反击。但在李嗣业的劝说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生还。
阿拉伯部队也受到唐军的重创,杀敌7万余人。阿拉伯人鉴于唐军可怕的战斗力,并没有乘胜追击,而只是趁机巩固了在中亚的霸权和统治。
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与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之间通常关系,并未见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阿拔斯在对华关系方面上与前朝没有什么改变。
《册府元龟》有史记载,怛罗斯之战后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来华的17次记录。自战后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753年就来了4次。
一、怛罗斯之战失败,高仙芝所率领的蕃、汉兵士3万余人,损失殆尽。“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高仙芝带领残部,浴血奋战,才得以逃脱。
失败后的高仙芝被免除所担任的安西四镇节度使的职务,调回京师受命。
公元752年,唐玄宗以安西行军司马封常清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虽然怛罗斯战败,但高仙芝仍受重用,数年后的安史叛乱,高仙芝仍然领兵平乱。
公元753年,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封常清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攻占大勃律菩萨劳城。
755年达到了西域经略的鼎盛,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1.2万里,陇右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为唐朝最为富庶的地方。西域仍然发出唐王朝的最强音。
756年,参与怛罗斯战役的拔汗那与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镇压安史之乱。以在安史之乱期间,阿拉伯帝国的曼苏尔哈里发曾经应唐肃宗的请求,派出4000阿拉伯军队帮助唐朝平叛,甚至参与了收复长安的战役。
因此,怛罗斯之战并未影响安西大都护府在西域的影响力,安西四镇依然坚如磐石,大食也并未踏入大唐半步。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叛乱,唐玄宗召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封常清奉命出东都募兵讨伐安禄山。与此同时玄宗命高仙芝东征,屯陕州。
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在防务空虚、兵不习战的情况下扼守潼关,这位高句丽族名将显示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度保卫了长安的门户。
公元756年,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高仙芝。此后唐朝逐步陷入藩镇割据状态,再未重现昔日辉煌,在西域的霸权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
公元763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自尽,叛将田承嗣、李怀仙、李抱忠降唐,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但藩镇割据之局已成,河朔三镇从此只是名义上奉唐正朔。
八年的安史之乱耗光了大唐的国力。从安禄山起兵反叛开始,盛唐的辉煌与在西域的光荣逐渐凋零,昔日的繁荣和太平再难寻觅,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战役中虽然获胜,但损失也非常惨重,而且没多久国内就爆发了内乱。参加了怛罗斯之战的主将之一齐亚德·萨利赫因为受到猜忌,被他的上司阿布·穆斯林处死。
带领阿拉伯军队击败唐军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被阿拉伯统治者视为威胁统治的不安分因素,因为阿布·穆斯林控制着阿拉伯帝国最强的呼罗珊军团。
于是曼苏尔便把阿布·穆斯林任命为埃及总督,想让阿布·穆斯林远离自己的势力范围,可是却遭到了阿布·穆斯林的拒绝,这让曼苏尔的心里更加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755年,曼苏尔再次召唤阿布·穆斯林前往巴格达的皇宫商讨军务,结果阿布·穆斯林一到宫里,曼苏尔下令就让自己的亲兵把阿布·穆斯林当众处死,罪名是图谋反叛之罪。
而阿布·穆斯林死后,先后爆发了辛巴德起义、依斯哈克起义以及新呼罗珊总督阿布德·阿勒·贾巴尔的叛乱,一系列叛乱导致阿拉伯帝国元气大伤。
阿拉伯帝国在当地高层内讧和内乱不断,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根本没有能力再向唐朝发动进攻。阿拉伯帝国才主动向大唐帝国靠拢,和大唐帝国主动示好。
阿拉伯帝国不仅频繁向大唐派遣使节,而且还派呼罗珊总督率军参与了唐灭突骑施之战,协助唐军作战。就这样,两国关系逐渐升温。
唐朝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没有力量再与阿拉伯在中亚进行争夺。而吐蕃的崛起也阻挡了阿拉伯的西进步伐。
也正是这场来自帝国内部的持续八年的内战,几乎耗尽了这个强盛帝国的所有财富,衰落从那个时候才骤然开始。从废墟中重建的那个帝国已不再是曾经的天可汗帝国。
在整场战役中,唐军劳师袭远,面对数量6倍于己的敌人而不处下风,终因葛逻禄盟军的反叛,受内外夹击而溃败,仍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就战术而言,说是一场光荣的失败则是毫不过分。
怛罗斯之战过后,到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在帕米尔高原以西之地尽失,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已载入中国史籍的古国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中国版图缩小了百余万平方公里。华夏文明从此退出中亚,这一地区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
三、中亚大部分地区并没有迅速的转化为伊斯兰教区,一直到了850年的萨曼王朝时期,伊斯兰教才逐渐成为河中地区(Transoxiana)主要信奉的宗教。
而在中国新疆地区,即唐安西四镇所在,即使在安史之乱后,唐朝退出西域舞台,当地也没有因此转化为伊斯兰区,回鹘及后起的突厥政权一直扮演了汉传佛教的坚持者,代表了汉传佛教势力抵抗伊斯兰教。
到950年前后,喀喇汗国统治者萨图克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才在新疆得到了发展,一直到15世纪末明代中叶才完成全盘伊斯兰化。此时距怛罗斯战役已有700年,而唐朝也于907年灭亡。
西方学者勒内·格鲁塞认为:如果不是唐帝国内部的那场内乱,也许,不过几年,他们就会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他们的霸权。但是,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却使唐军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
“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侯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逻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部禄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
这是《资治通鉴》对怛罗斯之战的详细描述。大唐失去西域的原因是安史之乱,是内乱,此后的藩镇割据使大唐再无实力专心经营西域。
到公元808年,安西四镇沦于吐蕃之手,大唐在西域的地盘彻底沦陷。西域最终沦陷于吐蕃,与大食关系不大。
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几年后,高仙芝仍然率兵大破吐蕃。说明盛唐时期唐朝的国力之强盛。如果不是内乱,完全可以继续与阿拉伯在中亚一较长短。
怛罗斯战役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就战术来说,对于唐朝这是一场光荣的失败。劳师远征,面对六倍于己的敌人取得骄人的战绩。
只是由于内部的叛变而失败。毙敌七万余。威震一时。对于阿拉伯来说,取得了中亚的霸权。扩大了版图。造纸术也在西亚生根发芽。
事实上,怛罗斯之战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不在于政治、军事而在于文化领域,因为它是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强势扩张时的一次最直接的碰撞,这场战役大致上界定了两大文化区的地理界限。
从此葱岭以西为伊斯兰文化控制范围,汉文化难以逾越和施加影响。葱岭以东中国的新疆、甘肃、宁夏地区为两大文化交汇处,伊斯兰文化以此为界,也难以大规模继续向东前进。
东西方的第一次碰撞最终以这种心照不宣的形式结束。华夏之邦就这样继续朝代更迭的方式度过了千年时光,待东西方第二次面对面的时候,早已是物是人非。
唐代借助外来文化的强烈刺激和包容,再一次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阔大的气象。可惜,这已经是颓败后的回光返照。
空前的胡汉文化的杂交,唐初的中国重新恢复了活力,大唐文化显得大气磅礴,异彩纷呈,灿烂夺目,但是有点光怪陆离。文化的差异和无节制的管理,这也为后面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在诗书乐舞全面成熟的背后,在长安酒肆的欢快嬉闹声里,在一片浮华和喧嚣之中,幸福的生活和膨胀的文化思潮似乎都到达了不可思议的顶点。
王朝已经失去了深厚的内在力量,深沉的忧患意识,雄强凝重的品质,失去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雄心。更多的只是表面的精致和自我的膨胀和麻痹。
待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玄宗沉迷酒色,纵情享乐的爱情故事,终究铸成安史之乱。唐王朝的国势和运势急转直下,战乱吞噬了曾经无比的辉煌!
参考资料:
1.《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通典》、《资治通鉴》、《阿拉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