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11期
2023/3/2411:23:58
浏览次数:
26119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11期总第474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本轮流感高峰在部分省份已开始下降,中疾控专家表示,流行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
l2022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督查激励拟推荐地市名单公示
l中小学校重点人群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核心要点之教师与食堂从业人员篇
l结核病防控为何这么难?中疾控主任道明原因
科研动向
l中国科研新突破:致盲性眼病青光眼发病概率可实现个体精准预测
l新研究揭示高脂高糖饮食导致脂肪肝的机制
l监测肌肉萎缩的可穿戴传感器问世
l仿生电子皮肤像鳄鱼皮般柔韧
l新型水凝胶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l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者们发现了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键靶点
l基因组揭示贝多芬生前健康状况
l中国医科大学研究者总结了免疫检查点B7-H3(CD276)研究和药物开发的新前沿
l我国西北地区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
l积极开展本草考古开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路
舆情信息
l国家医保局印发《办法》规范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5类情形可启动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l报告:2022年国人每晚平均睡眠7.40小时,整体睡眠状况有所改善
l让优质午休成为中小学生标配
l世界睡眠日:睡不着、睡不醒都要警惕
l北京:不让“网上预约”绊住老年人
l北京疾控提醒:大风沙尘天气,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
l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l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四方联盟在银川成立
2023-03-1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3月16日降至4917;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3月16日为0.8%(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3月16日的4.9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3月16日阳性数降至194(阳性率为0.4%)(图1-2)。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年9月-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月12日-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7周(2月13-19日)流感样病例占比(1.8%)开始呈现增加趋势,2023年第10周(3月6日-12日)流感样病例占比为9.1%(图2-4)。
2022年第49周(12月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月13-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后略有反弹,近2周持续下降,第10周(3月6日-12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为2.7%。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12月下旬至2月初处于极低水平(低于1.0%);2023年第6周(2月6日-12日)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呈上升趋势,2023年第10周为53.2%(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3月16日下降至7091,较峰值减少了99.6%(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3月16日下降至7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2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5例),较峰值下降了99.9%(图3-2)。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3月16日,全国共报送3348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107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45.6%)、BF.7.14(23.8%)、BA.5.2.49(9.9%)和DY.1(8.4%)。BF.7.14.1等24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2.9%之间,79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0.9%)(图4-1)。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内蒙古和天津以BF.7及亚分支为优势株;其它省份均以BA.5.2及亚分支为优势株(图4-2)。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年3月1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319.7万剂次(图5-1)。接种总人数131044.1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700.4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755.4万人。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3.0%和90.6%(图5-2)。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8032.3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70.3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35.1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302.2万人。
2023-03-21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顾天成)针对近期公众关心的流感防治热点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20日表示,继此前我国流感活动水平有所升高后,目前已监测到有几个省份流感活动高峰出现拐点,开始下降。
“今年较往年约晚2个月进入流感流行季,本次流行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其次为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王大燕表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防控新冠病毒的措施同时对季节性流感防控也非常有效,使得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病毒流行受到一定程度压制;二是由于近3年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未在我国流行,导致人群对流感病毒的预存免疫力有所降低。
专家提示,面对流感流行,公众应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避免带病上班、上学,接触家庭成员时需戴口罩。对于尚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低龄儿童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在流感疫苗可及的情况下积极接种,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保护作用。
2023-03-21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督查激励的通知》(国办发〔2021〕49号)要求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实施办法(2022年修订版)》规定,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31个参评地市,在2022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价,拟将河北省保定市、江苏省南通市、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芜湖市、山东省德州市、河南省许昌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佛山市、重庆市开州区、贵州省遵义市10个地市,作为2022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地方。
传真:010—62030504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
2023年3月21日
2023-03-22中国疾控中心公卫处、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
一、教师
1.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症状,或为急性胃肠炎患者/隐性感染者,须报告单位并及时就医,待症状消失3天后再返回工作岗位。
3.及时报告疫情。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在疫情发生后采用最便捷的通讯方式及时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并根据专业人员的指导开展进一步的疫情进展报告、病例管理等工作。
4.及时隔离患病学生。当学生在教室、卫生间等场所内发生呕吐时,教师应立即疏散其他健康学生远离被呕吐物污染区域,并向校医汇报,配合校医及保洁人员规范处理呕吐物。将患病学生单独隔离,通知家长带其就医或回家休息。患病学生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并查验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5.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手卫生,消毒湿巾和免冲洗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标准洗手程序。
6.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营养均衡。生吃瓜果或蔬菜时要清洗干净,不徒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
7.增强身体抵抗力,适度运动,保证睡眠充足。
8.加强学校、家庭生活学习场所的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日常以常规清洁通风为主。
9.日常工作中加强健康宣教和健康引导,每年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前、寒假前对学生及家长加强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包括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等。
二、食堂从业人员(加工、销售、服务等)
1.食堂从业人员需持健康证上岗。
2.食堂从业人员应主动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症状,或为急性胃肠炎患者/隐性感染者,须向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立即离岗、就医。待症状消失3天后,连续2天粪便或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返回工作岗位。
3.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保持手卫生,加工操作直接入口食品前应当洗手消毒并戴好手套,进入工作岗位前应当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佩戴口罩。
4.经常清洁/消毒工作区环境表面和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禁止非食堂从业人员未经允许进入食品处理区。
5.合理安排食品生产线的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尤其是制备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的高风险食品时,需规范备餐流程。
6.散装直接入口食品避免直接暴露。对于贝类(蛤、牡蛎、贻贝等)应深度加工,保证彻底煮熟。中小学不得制售冷荤类、生食类、裱花蛋糕等高风险食品。
7.食品加工场所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与新鲜。
8.食品运送人员(含司机)避免直接接触食品。保持所有运输容器的清洁并定期消毒,避免食物受污染,并与其他可能导致污染的货物分开。
9.食品售卖人员做好个人卫生和工作环境卫生。勤洗手,鼓励非接触式支付。对经常接触的物品等要及时清洁消毒,包括勺、钳、容器、餐车、门把手等。
2023-03-24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24日电(张尼宫宏宇)“肺结核的防控难点主要是耐药问题,以及缺乏具有良好保护力的疫苗。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采取了这么多努力和措施,却仍然难于控制的原因,而且不时还有新的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出现。”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我国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费用平均约16万元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多年来,结核病高发一直是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约有1060万结核病患者,耐药结核病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
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0万,结核病发病率为55/10万。
沈洪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肺结核的防控难点主要是耐药问题,以及缺乏具有良好保护力的疫苗。另外,结核病通常起病比较缓慢,发病隐匿不容易早期发现,在人群聚集的场所易于造成传播。
沈洪兵向记者介绍,从治疗费用看,目前结核病免费治疗只包括一线抗结核药物,也就是普通(敏感)结核病治疗的药物费用,不包括辅助治疗的药物。耐药结核病治疗主要靠医保,但保险支付比例低(全国约在50-70%的水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平均约16万元,费用负担较高。
国家出手为患者减负
事实上,对于减轻患者负担问题,国家层面一直高度重视。
今年2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两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此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就曾对媒体表示,为推动在2030年前实现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他建议推进肺结核免费医疗。
在张文宏看来,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但结核流行形势仍然严峻,往往有患者因经济原因不能完成治疗而造成不能阻断疾病的持续传播。
他曾建议,要建立实施结核病免费医疗多渠道综合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地方兜底政策做到应治尽治;加大中央财政对结核病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力度。
“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晓率比较低,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是可以提高的,积极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通风、作息规律、营养均衡等。”沈洪兵强调。
沈洪兵认为,中国正朝着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2030年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的目标努力,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无结核社区”行动等综合防治措施,开展多部门的合作和百千万志愿者的结核病防治宣传行动。希望通过多方努力,中国能够真正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
2023-03-18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17日电在智能技术与眼科临床医疗深度融合下,中国眼科界取得科研突破——致盲性眼病青光眼发病概率可实现个体精准预测。
记者17日获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和爱尔眼科合作发布青光眼预测的科研成果,该研究成果在IEEETransactionsonMedicalImaging(IF=11.037)发表,题为“GLIM-Net:ChronicGlaucomaForecastTransformerforIrregularlySampledSequentialFundusImages”。研究成果表明致盲性眼病青光眼发病概率可实现个体精准预测,这将使青光眼患者在成为“患者”前就被发现成为可能,提升青光眼患者的早诊早治率,从而进一步降低青光眼致盲率。
研究团队将提出的GLIM-Net与公开数据集SIGF和Tumor-CIFAR上的已有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SIGF数据集上,GLIM-Net取得了平均89.5%的准确率,达到了业界最优水平,其他指标也均为最优;同时,在Tumor-CIFAR数据集上亦为业界最优。
业内称,可以看到,如果患者从阴性变成阳性,那么中间时刻患病概率是增加的,如果患者没有转阳,那么中间时刻患病概率无显著增加,这进一步说明了本算法在预测未来时刻患病概率的有效性。
2023-03-20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高糖高脂的西式饮食会改变消化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使有害代谢物产量增加,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抗生素治疗可以缓解病情。
研究人员用低胆碱、高脂肪、高糖的典型西式饮食喂养小鼠,发现小鼠消化道里一种特定细菌含量增加,产生更多的2-十八烯酸单甘油酯,导致小鼠出现与人类非酒精性脂肪肝相似的症状,包括肝脏肥大、脂肪变性、肝细胞炎症和纤维化。
通过饮用水给予由多种抗生素组成的“鸡尾酒”药物后,小鼠肝脏的炎症得到抑制,肝脏肥大和脂肪积聚的情况也有缓解。
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为开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新疗法提供了靶点。
2023-03-21科技日报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该设备,利用两个线圈(一个用于发射信号,一个用于接收信号)和一个由“e-线”制成的导体来工作。最终产品类似于测量血压的袖带,而且特殊的设计让其能够大幅伸缩,以适合更多人使用。
为验证新设备的工作效果,研究人员制作了3D打印的肢体模具,并在模具中填充碎牛肉,以模拟人类受试者的小腿组织。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能测量肢体体积的微小变化,并监测到高达51%的肌肉损失。
这项研究是目前已知第一种使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肌肉萎缩的方法,建立在研究人员之前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发健康传感器的基础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可穿戴设备距离实际应用尚待时日,接下来计划让该设备与移动应用程序相连,以记录佩戴者的健康信息并直接发送给医生等人。
开发具有多种感官的电子皮肤对于康复、医疗保健、假肢和机器人技术等诸多领域都至关重要。这项技术的关键之一是可拉伸压力传感器,它可检测各种类型的触摸和压力。最近,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和蔚山大学的联合团队受鳄鱼皮启发,创造出一种全方位可拉伸压力传感器。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最近的《Small》杂志上。=
鳄鱼具有非凡的感知能力,能探测小波浪和猎物的方向,这是通过其皮肤上的极其复杂且敏感的感觉器官实现的。该器官由半球形的感觉凸起组成,以重复的方式排列,之间有皱纹铰链。当鳄鱼移动身体时,铰链变形,而感觉部分不受机械变形的影响,使鳄鱼在水下游泳或捕猎时对外界刺激保持异常敏感。
研究团队从鳄鱼皮独特的感觉器官中汲取灵感,开发出带有微型圆顶和皱纹表面的全向可拉伸压力传感器。
通过发明一种带有细小皱纹的半球形弹性聚合物,其中包含长纳米线或短纳米线,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性能优于目前压力传感器的设备。其他传感器在机械变形时会失去灵敏性,但新型传感器表面细小的皱纹结构,受压时会展开,在一个方向拉伸高达100%和两个不同方向拉伸高达50%时,都能对压力保持异常敏感。
为了评估其性能,研究人员将传感器安装在塑料鳄鱼身上并将其浸入水中。有趣的是,安装的传感器也能够检测到小水波,成功复制了鳄鱼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
提到鳄鱼,虽然大多数人没上手摸过,但总下意识认为它的皮肤应该挺粗糙。实际上,鳄鱼皮上那些斑点状的隆起中,布满神经末梢,它非常敏感,能帮助鳄鱼感觉到水流的微小变化。你以为皮肤只是它的铠甲,但其实也是它重要灵敏的器官。受鳄鱼皮启发,科研人员采取“褶皱+隆起”的结构,开发出全方位可拉伸压力传感器,模拟鳄鱼皮肤的能力。它可感受来自各个方向的细微压力变化,嵌入电子皮肤,用于可穿戴设备,改善这些产品的功能。
2023-03-22科技日报
缺血性心脏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冠状动脉堵塞会诱发心肌供血不足,使心肌细胞代谢出问题,从而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影响心脏生理功能。缺血性心脏病持续威胁人类健康,发病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目前,心脏组织工程专家主要使用基于聚乙撑二氧噻吩的导电水凝胶改善心肌细胞跳动频率、收缩速度和排列结构,但是这种水凝胶并不利于心肌细胞存活和增殖,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炎症反应。因此,开发出一种新型水凝胶对于心肌修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李俊杰团队研发的新型水凝胶,可有效克服传统导电水凝胶生物相容性差的缺陷,具有优越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新型水凝胶还显示出与心肌相匹配的机械性能和电传导,能促进心肌细胞成熟和定向肌节结构的形成,可以调节纤维化引起的电解耦,防止梗塞恶化。
“我们相信,这种水凝胶在心肌修复、骨骼肌重建、神经和脊髓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具有潜在优势。”李俊杰说。
2023-03-21生物谷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低,骨折风险增加,由绝经期间雌激素缺乏引发。干细胞过早衰老被认为是PMOP骨恶化的关键发病机制。从机制上讲,线粒体功能障碍,特别是生物能量下降和活性氧(ROS)积累,是干细胞衰老的关键机制。因此,旨在恢复线粒体内稳态的方法可能为对抗PMOP提供了有希望的机会。
慢性氧化应激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衰老是PMOP的重要因素。线粒体质量控制在调节氧化应激和细胞衰老中起着关键作用。Genistein是大豆制品中的一种主要异黄酮,以其抑制OVX啮齿动物骨质流失的能力而闻名。在这里,研究者发现OVXBMMSCs表现出早衰、活性氧(ROS)水平升高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而Genistein挽救了这些表型。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者确定ERRα是染料木素的潜在靶点。ERRα的敲除大大消除了染料木素对OVXBMMSCs的抗衰老作用。此外,在OVX-BMMSCs中,ERRα敲除抑制了染料木素诱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吞噬。在体内,Genistein抑制了OVX大鼠胫骨近端小梁骨区域的小梁骨丢失和p16INK4a表达,上调了sirtuin3(SIRT3)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α(PGC1α)的表达。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和早衰。Genistein通过ERRα恢复线粒体稳态,对OVX-BMMSCs发挥抗衰老作用,这为其作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天然化合物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这也验证了ERRα是开发PMOP治疗干预措施的一个有前途的目标。
2023-03-23科技日报
研究团队从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中获得了8个头发样本,并对其进行了鉴定测试。研究发现,至少有两缕头发不属于贝多芬,其中一缕著名的头发(即Hiller-Lock)据说是当时年仅15岁的音乐家费迪南德·希勒从刚去世的作曲家的头上剪下来的。先前对“Hiller-Lock”的分析支持贝多芬患有铅中毒的观点,铅中毒可能导致他的健康问题,包括他的听力损失。研究发起者之一威廉·梅雷迪思说:“现在我们知道‘Hiller-Lock’属于一位女性,而不是贝多芬,以前仅基于这个头发样本的分析都不适用于贝多芬。”
经鉴定为真品且出自同一人的有5份样品。贝多芬的整个基因组是使用其中一个样本“Stumpff-Lock”进行测序的,这被证明是保存最完好的样本。研究小组发现,从Stumpff-Lock中提取的DNA与生活在现在北威州的人们之间存在最密切的联系,这也与贝多芬已知的祖先起源相吻合。
这项国际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贝多芬的健康问题。研究小组发现了肝病的许多重要遗传风险因素,以及贝多芬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证据,这种情况至少发生在他患致命疾病之前的几个月。然而,研究人员无法确定贝多芬耳聋或肠胃问题的遗传原因。贝多芬的听力损失与多种可能的原因有关。根据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排除了麸质和乳糖不耐症、肠易激综合征导致肠胃问题的可能。
2023-03-22生物谷
支持免疫系统杀死癌症细胞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癌症治疗策略。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CTL4)调节免疫系统,对自我耐受、防止自身免疫和抵抗入侵的癌症细胞至关重要。该检查点系统的阻断因素改变了癌症治疗的范式,并在患者生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
B7-H3(也称为CD276)是免疫检查点蛋白B7家族的成员,在癌症细胞和活化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高度表达,并帮助癌症细胞逃避细胞毒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监视。新的证据表明,B7-H3参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和治疗抵抗,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因此B7-H4已成为抗癌治疗的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靶点。
B7-H3是B7蛋白家族的成员,是癌症进展的关键因素。这种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中选择性表达。除了其免疫检查点功能外,B7-H3还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和治疗耐药性有关。此外,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巨大差异表明,以药物靶向B7-H3将导致癌症特异性毒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细胞的伤害。这些证据使B7-H3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有希望的靶点。
最近,B7-H3研究和药物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新发现,包括其参与细胞代谢重编程、癌症干细胞富集、衰老和肥胖,扩大了人们对该分子的认识和理解,这对指导未来靶向B7-H3.的战略很重要。
综上所述,由于对详细的作用机制和未知的受体/功能结合伴侣缺乏了解,B7-H3的研究和药物开发受到了阻碍。探索B7-H3的受体和结合伙伴、其在细胞中的定位、转录后和翻译后修饰对其在癌症发病机制中功能的影响、其在其他疾病中的参与以及其在正常生理学中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扩大人们对B7-H3.的了解并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3-03-24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这些化石来自我国西北的青海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地。研究人员将这些化石命名为美丽青甘宁果序(Qingganninginfructusformosa)。该化石此前曾被认为是裸子植物,被命名为美丽镰鳞果。此次科研团队通过对三维保存的被子植物化石标本进行Micro-CT研究,观察到保存在果实内部具双层珠被的倒生胚珠,这正是判断其被子植物属性的关键特征。
上述发现确认了被子植物在侏罗纪的真实存在,并表明了当时在中国西北地区被子植物广泛分布并达到了一定的繁盛程度。这是目前西北地区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记录。该化石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
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美丽青甘宁果序及其内含的胚珠/种子
2023-03-24科技日报
“要用好本草考古这把钥匙,让中医药历史活起来,从而解答中医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要科学问题,阐释人类医药文化的发展与进程,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辟新的路径。”3月18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办的首届本草考古学术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
我国对药物遗存的鉴定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2015年,在黄璐琦带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开始开展本草考古研究,2018年,又将科技考古引入中医药研究,在《科学通报》提出“本草考古”新领域。
种质与产区是道地药材的核心要素。道地药材的种质或产区发生变迁,将影响临床疗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彭华胜介绍,会上启动了“道地药材源流的本草考古研究”项目,该项目共设立4个课题,拟通过系统调查我国考古出土的本土药材文物、外来药材文物及宫廷药材文物,基本摸清我国药材文物现状,复原药材文物的时空信息;通过建立古代道地药材种质溯源技术体系,完成前胡、大黄、白芍、巴戟天4种代表性道地药材的种质溯源研究;通过建立古代道地药材产区溯源技术体系,完成10种清代道地药材的产区溯源研究,为道地药材正本清源提供考古学依据。
2023-03-20北京青年报
为了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督检查,规范飞行检查工作,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管理暂行办法》,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5种情形
可启动飞行检查
国家医保局表示,《办法》共5章、32条,规定了飞行检查的遵循原则、启动条件、组织方式、检查要求、检查程序、问题处理等内容,为进一步规范飞行检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其中,《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启动飞行检查:(一)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的;(二)举报线索反映医疗保障基金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三)医疗保障智能监控或者大数据筛查提示医疗保障基金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四)新闻媒体曝光,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五)其他需要开展飞行检查的情形。
《办法》要求,组织飞行检查的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将飞行检查结果纳入对被检地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飞行检查结果处理情况进行督导,适时组织力量开展飞行检查“回头看”。
“出台《办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守护医保基金安全。”上述负责人表示,及时出台《办法》,有效提升制度保障层级,进一步发挥飞行检查利剑震慑效应与引领示范作用,持续遏制欺诈骗保普发、频发势头,切实强化定点机构自律管理,全面营造“不敢骗、不想骗”的社会氛围,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在现行基金监管方式中,飞行检查侧重于点、专项整治侧重于线、日常监管侧重于面。《办法》进一步扩大了启动检查的情形和形式,强调了对违法违规使用基金行为实施综合打击,确保飞行检查能够精准、快速、彻底撕开“问题口子”,实现“点上开花”,既发挥飞行检查利剑震慑和打击作用,又通过及时揭露普遍性、典型性、苗头性、领域性等问题,促进基金监管工作的“点线面”结合,有效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基金监管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17日在北京发布。报告基于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库,研究分析了2022年民众的睡眠状况。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整体睡眠状况有所改善。
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近半数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47.55%),16.79%的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民众睡眠时长依然有待增加。
报告构建了中国睡眠指数来分析中国居民的睡眠状况,主要从睡眠质量、睡眠环境以及睡眠信念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测量。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居民的睡眠指数得分为67.77分(百分制),较2021年增加了2.99分,且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也较2021年均有所增加。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最高(74.22分),其次是睡眠环境指标(70.96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最低(56.55分)。相比2021年,按指标得分增加幅度排序依次是睡眠质量指标(得分增加了2.71分)、睡眠环境指标(得分增加了2.42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增加了1.82分)。
报告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询机构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23-03-21光明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上,两位全国人大代表不约而同提出建议,希望在全国中小学推行“趴睡”变“躺睡”,充分保证中小学生实现优质午休。两位代表的“躺睡”建议,得到了一众家长和网友的赞同和热议。
这份被坊间称为“睡眠令”的文件,虽然没有对午休作出具体要求和规定,但鲜明指出了午休的重要性。由于学校条件和孩子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目前对于午休的管理和规定,学校差异乃至班级差异都比较大。即便是统一安排了午休的学校,大多也是学生各自坐在原位,趴在桌子上午休。“趴睡”虽然也能实现休息的目的,但从医学角度来看弊端很多,也是很多儿童不愿意午休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教室空间和教育装备的改进,各地已涌现出不少学校午休“躺睡自由”的案例。创造条件让学生午休躺睡,实现更优质的午休,从技术、空间、投入上来看,都已经不再是难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妨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做好这一事关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好事、实事。
2023-03-21新华网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要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来判断。朱梅说,最常见的就是精神原因,比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兴奋等;其次还有躯体因素,比如患者有疼痛、鼻塞、咳嗽或频繁起夜等问题;另外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失眠,服用某些药物或者脑部病理性因素与失眠都有可能存在直接关系。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医师孟繁强表示,想要拥有良好的睡眠体验,规律作息很重要。孟繁强建议,每日坚持规律作息,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生物钟是保障睡眠质量的关键。失眠患者尽量不要因为夜晚睡得不好或睡得不够而在白天过度补觉,白天应增加光照时长,在室内尽量拉开窗帘,享受自然光,多参与户外活动。如果入睡很快,但经常早醒,需要警惕是否出现了情绪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时长存在个体差异,但凡事都有个“度”,睡眠过多也会出现健康问题。孟繁强介绍,夜间打鼾,尤其是伴有呼吸暂停的人,睡眠质量会明显变差,也会导致睡不醒;另外,患有抑郁症的人群,也会出现睡眠过多、睡不醒的症状,如果长期睡不醒且有明显的情绪问题,建议及早就医检查。
2023-03-22光明日报
春阳和煦,故宫的红墙黄瓦下站着不少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在故宫博物院的综合服务窗口处,今年65岁的退休教师王大爷拿出身份证,向工作人员出示付款码,给自己和老伴买了两张半价门票。
“办好了,您到检票口的时候刷身份证就能进。”隔着玻璃,工作人员的声音从窗口传出。
“60岁以上老年人,给(工作人员)亮下身份证,在这儿登记交钱,就可以半价买票。不用提前预约,对老年人(来说)还是挺方便的。”王大爷说。
除了到综合窗口办理门票外,还有些老人是由家人代预约入馆。今年已80岁的郑大爷从陕北来到北京旅游,进故宫的门票就是由子女在手机上帮忙预约的,“前几天去了长城,今天来故宫看看。这边(门票)便宜,老年人买票可以半价”。郑大爷告诉记者。
据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不会线上预约,可以由亲友代预约或者凭有效证件到综合服务窗口咨询。如果有余票,可办理当日票参观。
“我不会用手机预约,一般都是刷这个老年卡(北京通-养老助残卡)进公园,很方便。下午闲着没事儿,就会到公园里边来逛逛。”到北海公园游玩的退休职工林大爷指着自己的老年卡告诉记者。
2023-03-22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22日电(记者孙红丽)据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今天,本市再次迎来大风沙尘天气。市疾控中心提醒: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减少外出活动。
沙尘天气里,眼睛最容易受伤。市疾控中心介绍,如果眼睛有异物感,说明沙尘就在角膜上,采取揉搓等不恰当的处理,就会使沙尘镶嵌在其中,容易发生感染。应该用清水及时冲洗眼睛,如果情况严重,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此外,沙尘天气里最好别戴隐形眼镜。
沙尘对呼吸道健康有着较大影响。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沙尘中可吸入颗粒物表面吸附着细菌病毒等多种有害病原体,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增高。
市疾控中心提醒:此时,抵抗力比较弱、本身就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防护,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要尽快就诊,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此外,市疾控中心还提醒:沙尘天气时不宜开窗通风;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体弱者及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患者更应注意,以免旧病复发和出现新的疾病;外出时可戴上口罩、眼镜、帽子和纱巾;尽量避免骑自行车;室外能见度差,外出时应当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023-03-23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安全工作开展评议考核的重要制度性文件,对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地方政府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提升全链条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办法》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在全面总结近几年评议考核工作实践、充分听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基础上,细化考核内容、优化考核程序、调整评价要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023-03-22中新网
在3月18日举办的“源起银川共创未来”首届数字医疗健康银川峰会上,来自天津、深圳、山东、宁夏四地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的负责人在银川共同签订《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四方联盟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四方联盟正式成立。今后,四方联盟将开启联动协作模式为完善和共享医疗数据资源体系和智库,加快数字医疗科技成果转化。
2020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复由宁夏卫生健康委、科技厅、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宁夏大学四方共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宁夏)。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宁夏)自成立至今,以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区)建设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健康医疗特色)实验基地——“互联网+医疗健康”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为契机,构建了“一基地、多中心”的开放式研发平台,打造“政、产、学、研、资、管”六位一体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生态圈,为构建现代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链生态环境进行探索研究、资源整合和顶层设计。
此次成立的四方联盟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凝聚合力辐射全国,形成全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应用战略布局。同时,四方联盟还将进一步加速全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科学研究及应用发展,落实数字中国、健康中国战略,共同创建未来医院新模式,推动全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后,四方联盟还前往宁夏大学参加首次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四方联盟会议,就联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年度工作计划等具体事宜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
当天,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糖尿病防治管理宁夏银川培训基地、银川市东西部数字医疗健康创新联盟、银川市互联网+护理延伸服务中心等11个项目还集中举行了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