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炒年糕的时候,大人们总会眉飞色舞地回忆“鲜得来”排骨年糕,仿佛是那时年糕中的极品。而“鲜得来”也和排骨年糕划上了等号,仿冒者众多,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忘记了,当年还有一家“小常州”排骨年糕也是流行一时。
1921年,“鲜得来”排骨年糕的创始人何世德,在原蓝维蔼路志德行里弄口(今西藏南路177弄口),开设了一个专门经营点心的小摊。起初,他只是卖些牛奶、吐司、面包等品种,顾客大多是附近的中学师生和企业职工。由于西点不太符合上海人的传统口味,何世德就改为经营五香排骨年糕和烘鱿鱼。
由于讲究质量、价钱便宜,很受当时社会下层广大食客的欢迎,食客们还送给摊主何世德一个“排骨年糕大王”的美称,而他的摊位也因此而名气逐渐响了起来,生意也就越做越大。
由于这里的排骨年糕确实美味,食客们吃了都说“味道真是鲜得来。”何世德听了受到启发,就把“鲜得来”和自己名字中的“德”字作为他小摊位的招牌。他请人将招牌横写成为“鲜得来”,意喻为“味鲜美、重道德、生意来”,且“鲜得来”,“来得鲜”正反都能读,顿时生趣。
一碗阳春面
上海面系统中有本帮面、苏帮面、扬帮面和浙江面,后三者逐渐本地化而和本帮面结合创新变成上海面。阳春面是上海名气最大的面条了。
上海人说的“阳春面”,即光面,又称清汤面,是不加任何菜肴配料的清汤光面。老早地,生意人忌讳“清”、“光”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的“阳春”二字,改称为“阳春面”。
正因为没有浇头,所以对汤底要求非常高,会用骨头熬出来的高汤作为汤底,味道鲜美。面条煮熟后放入汤底内,这放法也颇有讲究,手势很重要,三层面,一层叠一层,要是端上来的阳春面,面条烂糊嗒嗒,这家点心店的水平也可想而之。阳春面也有红、白汤之分。正宗上海阳春面是白汤,而红汤阳春面则是从苏帮面传承过来。
在上世纪80年代,阳春面是面食类中最经济实惠,一碗面也就一角几分钱,以后随着物价的上涨,它的价格也有所上升。条件好点的食客们,还会加点“浇头”。其中,雪菜肉丝面是名气仅次于阳春面的上海面。老早辰光,上海沧浪亭面馆的雪菜肉丝面属上品。
说到阳春面,不得不提“四如春”。四如春点心店,原先在在瑞金一路15号(近延安中路),后因市政工程被拆除,也没有在原址重建。点心店建于1929年,经营徽帮汤团、馄饨面食。汤团馅佳,加工精细,尤以芝麻汤团花纹细巧、甜香糯俱佳闻名。
50年代,四如春又首创蒸拌面的工艺。这就是上海夏天第一位的面食:冷面。1949年后,卫生部门因冷面用生水冲凉而予以禁售。而四如春的“蒸拌面”,是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的办法加工冷面。如今,“四如春点心店”改名“四如春食府”,几经搬迁后落户到了普陀区石泉路、镇坪路附近,继续做着冷面和点心生意。
小笼馒头看人生
“生活就像小笼包。其表象总是那么光鲜那么薄又总能蒙人;其内容总不会都实实在在总有水分;头次接触总应多加小心,否则不是被生活烫着,就是让生活中最有滋味的部分白白浪费;慢慢吮吸慢慢体会,嘴巴要紧,感受根本不必告人;小心翼翼永远是对的,小心是持吉,是惜福。将“生活”两字换成“婚姻”亦然。”——上海著名媒体人郑健先生,曾在自己的微博中用小笼包来比生活、婚姻。
前几日,CNN评选全球最佳连锁旅游餐厅,台湾的鼎泰丰排名第二。不过,要是说鼎泰丰的小笼馒头就是最好吃的,最有代表性的,估计很多老上海人都要偷笑了。
上海最好的小笼包,无疑还是开设在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而城隍庙的南翔馒头,本源是嘉定南翔的小笼馒头,而南翔馒头又首推古漪园。吊扇,八仙桌,条凳和晚清风格的店堂等等,都证明了南翔馒头,乃是民间小吃而非官宦富豪之细点(相比之下,鼎泰丰的价格真是“辣手”)。当然,上海做小笼馒头的著名地方不少,虹口区当推山阴路的万寿斋;愚园路上的富春小笼也是一家名店;卢湾区的麟笼坊也很有名,还有以前王家沙的也不错。
其次,讲究的是皮的功夫。正宗的南翔馒头用不发酵的面粉做皮,开粉要用滚水。一个馒头的褶子要求在25到32个之间。一个馒头32个褶子为佳。褶子口要闭合,馒头皮要薄,一两面粉可以做八个馒头。肉馅的功夫很讲究。正宗的南翔鲜肉小笼馒头的肉馅,不应该掺入葱末,姜末则少许。所谓鲜肉,便是当天的新鲜夹心猪后腿肉斩成。瘦四肥一,如果在馅料中加入酱油,这风味便失之粗略而近江北风格了。肉皮冻的在馅料中的比例则要非常讲究,少则汤汁不足,多则汤汁偏油而覆盖了猪肉和蟹粉的鲜味,更破坏了馒头的口味。肉馅料中还要紧的是糖,但南翔馒头的糖,是为了吊肉馅的鲜而不可成为主味,甜味一旦浮现为主,那就是无锡小笼的做派了。
最后,吃的功夫也很讲究。馒头刚上来的时候都是极烫,初体验的顾客常常会被滚烫的汤汁整的手忙脚乱。老食客则笃定用筷子轻轻夹住馒头上部褶子闭合处,将馒头轻轻一提,放入放慢姜丝的醋碟中蘸蘸,左手以勺子托住包子,咬开包子一角,慢慢将汤汁细细嘬光,再大口吃掉馒头,满口咀嚼,轻松自得,口齿留香。
看过小笼馒头的这四个讲究,再来细读郑健先生那140字的描述,顿感其恰到好处,让人不禁莞尔。
"上海西餐”
在上海长大的孩子,对于西餐有着独特的感情。“上海西餐”,并不是指在上海开的西餐厅,而是指源自西餐,但经过上海人改良过的海派西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海色拉”,陈丹燕在《上海色拉》里写到:“在上海,连一盘色拉都已按照自己的方法改良过了”。在维基大百科中,甚至还有上海色拉这个词条,国外美食网站,也能找到ShanghaiSalad的制作方法介绍。
“上海色拉”的主要配方,是切丁的煮熟马铃薯和切成了小方块的红肠,以色拉酱拌匀。出于色彩考虑,一些煮熟的豌豆亦经常拌入,苹果因其甜脆口感,也时常以丁状出现其中。1930年,上海知名西餐厅红房子开张时,已有“上海色拉”供应,作为开胃的头菜。
和上海色拉齐名的海派西餐,要属“罗宋汤”了。在上海那些错综复杂、曲曲长长的弄堂里,也经常会飘出一阵罗宋汤特有的香味。
上海人叫“罗宋汤”,是因为洋泾浜英文的关系,老上海把俄罗斯人唤作“罗宋人”(Rus-sian)。但是,上海人对俄式的西菜并不能全盘接受,就像这道罗宋汤,本是从辣中带酸、酸甚于甜的俄国红菜汤演变而来,但上海人又总有“改良”的精神,他们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罗宋汤的原料,最早改良的就是淮海西菜社。
而一般的上海家庭,无缘学到西菜馆的烧法,于是只能凭借着回忆餐馆里的口味细细琢磨,并且照着自己的口味来创造出各式烧法,其中变化主要以牛肉代替红肠,并且欠芡为主。这些做法不拘一格,从用料、制法乃至吃法上,都与店里不同且有所改进的罗宋汤,构成了海派饮食的佳话。
说到改良西餐中的炸猪排,不得不提“泰康牌辣酱油”。辣酱油其实并不是酱油,而是来自于英国的一种调味料,由大麦醋、糖、凤尾鱼、罗望子、生姜、大茴香等,近30种香料和调味料混合熬成的。最早、最知名的“辣酱油”产自英国伍斯特郡附近的一个作坊,因此被称为伍斯特郡酱汁。
在上海,辣酱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餐厅推广到其他食品。上海西餐中的炸猪排、罗宋汤用到辣酱油。本地吃食,如生煎馒头、排骨年糕、干煎带鱼有时也用辣酱油做蘸料。
首先生产辣酱油的,是梅林罐头有限公司(1933年),使用梅林牌金盾商标;1960年,梅林罐头有限公司的辣酱油产品线,移交泰康食品厂生产,更名为“上海辣酱油”,改用金鸡牌;泰康厂金鸡牌1990年又改为泰康黄牌、泰康蓝牌两种。目前,泰康辣酱油在上海年产量近1000吨,主要作本销,也有部分出口。
鲜肉月饼和高桥食品店
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路北朝西,是一幢漂亮的西式公寓大楼叫瑞金公寓,楼下有一家十分有名的大方绸布店,绸布店朝西就是一家二开间的食品店,这家食品店在上海也算是如雷贯耳:高桥食品厂的门市部。这里就是上海最早做鲜肉月饼,并蜚声海上的地方,故鲜肉月饼又名高桥鲜肉月饼。
在中秋节前后,高桥食品厂东面门口,就会架起两个硕大的平底锅,烤制鲜肉月饼。“在那个样样短缺年代,那个香味一透出来,胃里的馋虫似乎全部涌动出来,走到高桥门口连迈步的气力也没有了。”
高桥食品厂,从1942年开始经营起,它就主营上海本帮(浦东高桥)糕点,且自产自销。它最有名的自然不是鲜肉月饼,而是高桥松饼。进入九十年代,淮海路开始改造之后,高桥食品厂开始走下坡路了。后来高桥食品厂就搬到瑞金一路靠近长乐路这里,再后来就关门大吉。高桥食品厂是关门了,但每逢中秋节前后,淮海路上的哈尔滨食品厂、光明村、全国土产、南京路的真老大房、西区的老大房等等,都会架起炉子,叫卖现烤鲜肉月饼。
每年高考放榜之际,我总情不自禁地想起水铺蛋来。
想起来,情不自禁地哆嗦,有不寒而栗的恐惧。
无他,当年吃怕了,吃伤了。
1,
水铺蛋曾是故乡名吃,作为点心大大有名。
按故乡方言,“铺”,有一种是烧开了沸了的意思,比如煮饭粥时锅开了,有汤溢出,即叫“铺”。
水铺蛋,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开水锅里一汆而就的鸡蛋。
做法极其简单,铁锅水烧开,把鸡蛋打进去,稍一滚,便可出锅。
盛放在碗里,一般最少两个,汤水略有些白浑,是蛋清熟后掉落丝块所致。
碗里的鸡蛋,则是完整的,白里隐隐透着黄色,那是蛋清和蛋黄。
加上半勺糖,汤水便甜滋滋的,喝了甜在心里。
其实有糖加,已经非常奢侈了,没糖的时候,都是加几粒糖精而已。
筷子一夹开,两边黄白分明。
蛋黄吃在嘴里略有些干涩,不过,其时也是一种美味,常见。
若觉得干,甜水糖不正备着么!
有人喜欢嫩的,那就一滚就出来,蛋清已凝固色变,蛋黄刚感受到热度,出锅,盛碗!
这嫩的水铺蛋,也称溏心鸡蛋,一般筷子夹不得,一夹开,就散黄了,满碗就会变得蛋黄汁和汤水混杂,除了蛋白,只能喝浑汤了。
我吃溏心鸡蛋的时候,总是喜欢先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在戳破蛋白,有一滴蛋黄便顺着戳破处溢出,把嘴贴上去,使劲一吸,嘘溜溜地,蛋黄一下子都被吸进了嘴里,还有些热呢!
一点都不浪费。剩下的蛋白,合着甜汤,慢慢吞咽。
所以,在故乡,水铺蛋过去也常称为溏心鸡蛋。
我小时候正是物质匮乏生活困窘时,吃上加糖精的水铺蛋,那绝对是福气了。
所以,小时候常常渴望有水铺蛋吃。
2,
不过,过去乡下人虽穷,但礼数却周全。
凡有贵客娇客初登门,一定是先下水铺蛋招待,最少两只,多有四只五只的。
85年高考录取通知书送达中学后,我同学骑车到我家报信,也算是报喜了。
彼时正是下午,我正跟爷爷奶奶弟弟在自留地上给菜秧泼水浇粪,村里人在村口扯着嗓子,颤抖着声音高喊:“谁谁,快点回来,你家学东考上大学啦,同学报信来了”!
我扔下撩勺,就跑回家去,奶奶随后跟着我跑回了家。
我自是很高兴,拉着两同学说长道短,奶奶到家一看,家里鸡蛋不够了,赶紧喊隔壁邻舍,借几个鸡蛋送过来。
一眨眼,十来个鸡蛋送过来了,送蛋来的大姐说,做水铺蛋么,亲娘(故乡方言,对奶奶的称呼),我帮你烧火啊。一屁股做灶窠膛,就帮着烧起火来了。
一会儿工夫,三碗鸡蛋生在灶台上了,每碗4个!
奶奶给每碗加了些糖,就把碗端到桌子上,然后喊在院子里激动着的我们仨,赶紧趁热吃水铺蛋!
一般做水铺蛋,不了解对方口味,会做的稍熟一些,溏心只是中间一点点,这是照顾大众口味,我奶奶做的,通常也是这样。
四个鸡蛋,吃起来要噎死人的,但这是乡下老人的热情,奶奶还在边上高兴地看着我们吃。
同学和我强忍着吃了三个,实在吃不下了。。。。。。
但与我们这些新进中举的人来说,水铺蛋还只是个开始。
拿到通知书后,同学相互串门了,每到一个村一个同学家,第一件事,就是家长做水铺蛋当点心招待,每碗最少两个!
拿到了通知书,相当于身份改变了,第一次以新身份去熟悉的亲戚家,同样的方法招待,无论你是不是喜欢,能不能吃下,最起码,你必须动筷子,最少吃掉一个水铺蛋!
一个暑假下来,水铺蛋几乎吃的人要崩溃。
且慢,放寒假后,到原来没来得及串门的同学朋友家去,点心同样是水铺蛋,必须吃!
就在1985年的夏天和1986年的寒假,我把这辈子自己想吃与不想吃的水铺蛋都吃掉了。
后遗症同样严重。
以至于我后来看到水铺蛋就恶心了,甚至,一提到水铺蛋,便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3,
我现在再也不想吃水铺蛋了。
故乡风俗也有很大变化,估计再也没有什么人会用水铺蛋作为点心来招待初登门的贵客娇客了。
不过,我做方便面时,有时会加个鸡蛋,这鸡蛋的做法,其实,就是水铺蛋的做法,还是溏心鸡蛋。
这习惯深入骨髓了。
但我不承认这是水铺蛋,只不过是面条里加个鸡蛋而已。
【博主评述】一碗水铺蛋,勾起了博主儿时的回忆。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奇缺,有客人来没有什么可以招待的,就在灶上煮开一锅水,打2个鸡蛋煮熟了,加点白糖端上来。有条件的,再放几颗桂圆肉。水铺蛋,又叫“糖滚蛋”,大概是在滚水中煮熟再加糖的缘故。我们当时的儿歌是“糖滚蛋,糖滚蛋,吃了快滚蛋”。几乎是逐客令,显然是对客人的“大不敬”。每当我们唱起这首儿歌时,总要遭大人痛斥。然后和客人道歉:看看,这孩子,真不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