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關於族譜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運用,論者的興趣點多在族譜中家規家訓、遷徙源流等諸內容,而對族譜中人物譜傳中的材料較少運用。本文運用族譜資料結合地方文獻等材料,對大埔藍氏宗族的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和內容做一粗淺探討,認為修建小宗祠、設立始祖、構建大宗祠、創立蒸嘗祭祀制度是明嘉靖以來地方族群建立宗族制度的模式與內容。關於明清客家宗族社會的形成,以往的研究將其置於明清以來漢人宗族社會形成的歷史脈絡中進行考察,並注意到通過科舉入仕、經營擴充宗族財產、構建宗族社會元素如修譜、建祠等手段為地方宗族提升族望地位的途徑與方法。同時以往關於族譜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運用,論者的興趣點多在族譜中家規家訓、遷徙源流等諸內容,而對族譜中人物譜傳中的材料較少運用。本文運用《大埔縣藍氏族譜》結合地方文獻等材料,對大埔藍氏宗族的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和內容做一粗淺探討,認為修建小宗祠、設立始祖、構建大宗祠、創立蒸嘗祭祀制度是明嘉靖以來地方族群建立宗族制度的模式與內容。
一、藍姓宗族歷史源流與族屬身份
大埔縣藍氏主要聚居在今大埔縣湖寮鎮的龍崗村等地,現有人口5434人,為當地一大姓。龍崗村舊屬大埔縣同仁甲之湖寮村,按地方文獻載:“同仁甲在縣城南部,居全邑之中心,東界嚴上、白寨、百侯三甲,西界三河、大麻二甲,北界維新甲,南界源高甲;……,梅潭河自東向經百侯入境橫貫甲中西北向入三河甲注入大河,甲中諸水東北為莒溪,自嚴上甲發源,經莒村長教至湖寮之楊梅田入梅潭河,南為雙坑水,一自山豐發源,一自崧坑發源,至大塘肚合流至湖寮之舊田入梅潭河。此外另有西南一水發源于石門及聖靠石,經高道庵、坪坑子合黃沙坑之水,至黃坑渡頭入韓江。全甲最大之鄉村為湖寮,眾小鄉環列周圍。”可見龍崗村位於大埔縣的中心位置,為“全邑之中心”,並且境內有諸多的河流將全村與周邊區域相聯繫,是一交通便利,水路發達的鄉村。
大埔藍姓將大興公列為其開基祖。據《古萬川汝南藍氏族譜》記:“(大興公)南宋末避亂攜婦子來自閩汀州寧化之石壁鄉,抵昔潮州之海陽地方,即今大埔縣莒村社,結廬而居,僻土而耕,是為大埔縣肇基之祖。”大興公傳下藍疇、藍統制、藍勉齋三子,其中藍疇、藍統制分別移居漳州、漳浦發展,只有勉齋留在本地繁衍,勉齋傳下恭公、寬公二人,其中寬公遷往饒平,此後直至六世都是單傳。到第七世分成大小兩宗,大宗貴山公、小宗秀山公,其中貴山生四子,秀山生三子,從此藍姓在大埔得到發展壯大。
在藍姓的源流譜系中,從一世祖到六世祖的歷史源流則含糊不清,表現為記載都十分簡單,族譜都沒有他們的生卒時代的記載,最明顯的就是開基祖大興公的生卒年份和身份不詳。不過如果再往上追溯,則發現大埔藍姓和福建上杭、武平、長汀藍姓的源流是一致的,四地都將吉甫公尊為藍姓入閩始祖。吉甫公傳到第七代時生七子,長子念一郎居長汀水口,次子念二郎、五子念五郎遷武平大禾,三子念三郎遷武平上堡,四子念四郎遷上杭平安里,六子念六郎遷武平林坊,七子念七郎遷上杭廬豐里。其中念六郎曾經攜帶第三妻馬氏和三個兒子到過大埔,但是後來三子又返回上杭,不過夫婦倆死後都葬在大埔。因此可以說在整個粵東、閩西的藍姓在族屬、身份上都是一致的。而據福建學者楊彥傑對上杭藍姓的研究,上杭藍姓在明代以前都屬於畲族,只是到了明代以後,由於國家的賦役徵收、鋪遞、驛站、墟市的設立,上杭藍姓所居地逐漸納入國家的控制之下,而逐漸走上了漢化的道路。
現在大埔藍姓在論及自己的族屬時十分強調自己的漢族血統,十修《大埔縣藍氏族譜》主修在總序中特別對這一點做了宣言式的陳述,強調藍姓的漢民族成分:“天下藍氏,凡奉汝南為郡望的,皆昌奇公子孫,都是堂堂正正的大漢民族”。然而,透過十修《大埔縣藍氏族譜》可以發現,大埔藍氏的源流與福建寧化、上杭、武平的源流是一致的,而上杭、武平的一些藍姓在20世紀80年代恢復畲族民族成分時,也曾致信大埔藍姓,當時由於一些原因,沒有取得大埔藍姓的認同,故此現在上杭、武平的藍姓為佘族成分,大埔藍姓卻認同漢族。不過,據訪談大埔藍姓族眾對於民族成分,年老一代認同漢族,年輕一代卻傾向於認同畲族。
嘉靖祭祀禮制改革在客家地區的宗族實踐:《大埔縣藍氏族譜》的解讀
四、始祖蒸嘗的設立與大宗祠的鼎建
五、結語通過對《大埔縣藍氏族譜》的解讀,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到明清以來華南客家宗族建構的歷史脈絡與內涵,即一個地方族群如何在國家的制度空間通過一系列的文化創造和文化經營,來實現族群的整合與發展,這個整合與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明代嘉靖以來地方族群宗族化實踐的內容、策略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