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年来抗生素在畜禽养殖生产上的滥用,给动物肠道健康以及食品安全带来了威胁。随着各个国家陆续实施了禁抗的措施,通过营养调控等手段来解决动物肠道健康及促生长作用逐渐成为大家探寻的方向。在集约化养殖生产中纤维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其在日粮中的使用量被严格控制,但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在家禽日粮中添加适量纤维源不仅可改善家禽的肠道健康,对生产性能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纤维的理化性质,纤维对家禽生产性能、肠道健康以及脂质代谢的影响等方面综述纤维对家禽的生理调控作用,从而为纤维在家禽生产上科学高效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山茱萸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抑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目前已经在仔猪、肉鸡等单胃动物和山羊、肉牛反刍动物生产中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山茱萸的营养价值及其提取物的生物学功能,并结合山茱萸及其提取物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阐述了无抗背景下其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山茱萸在动物生产上科学、有效的利用提供参考。
采用乳酸杆菌肉汤培养基(LBM)富集、1%碳酸钙MRS琼脂平板筛选法,从市售鱼的肠道和南太湖水样中筛选获得1株植物乳杆菌、2株乳酸乳球菌、1株粪肠球菌、1株类肠膜魏斯氏菌。以水生生物细菌性败血症的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为靶标菌,进行双层琼脂牛津杯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到的乳酸菌对于两种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乳酸乳球菌(J)、乳酸乳球菌(T5-1)、类肠膜魏斯氏菌、粪肠球菌、植物乳杆菌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26、22、21、19、18mm;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7、14、21、16、24mm。本研究为建立水生生物病原菌的拮抗乳酸菌菌库提供资源,为后续水产养殖饲料乳酸菌添加剂开发奠定基础。
本试验分离得到一株猪乳酸片球菌ZLP025,对其进行了生长曲线、耐酸碱、产酸以及抑制病原菌等体外益生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乳酸片球菌ZLP025最佳接种量为2.5%,培养16h时生长活菌数最高,且能够耐受的pH为3~10,在16h时产乳酸最高,为73.75mmol/L,具有较好的耐酸碱性能以及产乳酸性能。乳酸片球菌ZLP025对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能够达到28mm,上清液稀释4倍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猪源乳酸片球菌ZLP025上清液抑菌效果相应的抗生素效价分别为:盐酸四环素1.01mg/mL、氨苄青霉素1.08mg/mL、硫酸庆大霉素97.54mg/mL及链霉素硫酸盐1.26mg/mL。研究结果对今后该菌株的深入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植酸酶应用在畜禽养殖中可通过水解饲料原料中的植酸提高饲料营养物质利用率,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同时减少磷的添加和排放。近年来研究发现,饲粮中植酸酶推荐剂量(500U/kg)只满足近50%的无机磷需求,超量添加可提高至90%以上,同时植酸酶改善作用与饲粮中植酸酶的添加水平呈剂量效应关系,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和非常规原料的应用,超量添加植酸酶成为必然。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超剂量添加植酸酶在畜禽上的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为超剂量添加植酸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当今,宠物食品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尤其是湿粮罐头增速明显。宠物罐头生产过程中需加入增稠剂以保证肉制品状态,使其稳定不析水,但单一胶体具有局限性,而复合食品胶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保水性以及乳化能力。本试验以黄原胶和魔芋胶为主,筛选其凝胶较优协同范围,然后添加与其两者均具有协同作用的瓜尔胶,在不同浓度及不同比例下凝胶强度可提高25.6%~58.5%(P<0.05);同时添加卡拉胶和氯化钾进行复配,各卡拉胶浓度下添加0.2%的氯化钾凝胶强度最低,随氯化钾浓度增加,凝胶强度可显著增加29.8%~182.8%(P<0.05);在所有组合中以凝胶强度为指标筛选最佳复配组合并进行试验。综合罐头的各部分均匀度、保水率及质构分析数据,开发一款适用于宠物罐头的增稠剂产品。经试验最终选择黄原胶和魔芋胶复配比例为5:5,浓度为1.0%,瓜尔胶浓度为0.2%,卡拉胶浓度为0.4%,氯化钾浓度为0.4%的复配组合,即黄原胶:魔芋胶:瓜尔胶:卡拉胶:氯化钾为5:5:2:4:4,水溶液中添加量为2.0%,整体罐头中的添加量为0.3%。
羊茅属植物饲用价值较高,多为优质牧草,在国内外牧场均有大面积播种。由于其优异的抗逆性,被广泛应用在生态恢复以及观赏草坪中。目前关于羊茅属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多数通过逆境下叶绿素、丙二醇、游离脯氨酸、游离蛋白质、过氧化氢酶等含量的生理指标变化来判断,而关于其抗逆机制的系统研究却很少。对羊茅属在干旱、低温、高温、盐碱、重金属胁迫下的生理变化为基础进行总结发现,羊茅属植物在耐寒、耐热、耐旱、耐盐碱上的综合表现并非十分亮眼,但其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镉、锌、铅污染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应用前景广阔,为羊茅属植物抗逆育种提供参考。
为探究甘农2号小黑麦在平凉市的适应性,试验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在平凉市不同土地类型(山地、塬地、川地和沙滩地)的株高、枝条数、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质(CP)含量、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干物质(DMD)和相对饲料价值(RFV)等指标,以期筛选出适宜甘农2号小黑麦种植的最佳土地类型,从而为甘农2号小黑麦在平凉市的示范推广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在4个土地类型的鲜、干草产量分别在46.02、17.34t/hm~2以上,但以川地最高,川地的鲜、干草产量分别为53.14、22.71t/hm~2;在川地的CP含量和RFV最高,分别为10.35%和109.81,NDF含量最低,为54.00%;在塬地的DMD最高,为63.74%,ADF含量最低,为32.30%。综合评价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在川地的表现最优,其次为塬地、山地和沙滩地。因此,甘农2号小黑麦在平凉市的不同土地类型均适宜种植,但最适宜在川地种植。
过度放牧会破坏小叶章草场的生产力、群落特征、营养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造成生态系统紊乱和生产力衰退,更加严重的会导致小叶章草场退化甚至丧失畜牧功能。本文就放牧强度对小叶章及草场综合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探讨利用最佳放牧强度激发小叶章草场生产潜能的途径,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小叶章草场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为研究出栏前30日饲粮中添加饲用桑叶粉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猪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40头体重相近的育肥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猪场原配方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5%饲用桑叶粉(试验I组),基础饲粮+10%饲用桑叶粉(试验II组),基础饲粮+15%饲用桑叶粉(试验III组)。试验期34d,测定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屠宰率、平均背膘厚度、眼肌面积、肌肉pH、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含量等。结果显示:试验III组的平均日增重相比对照组减少了22.47%(P<0.05);试验III组的料重比相比对照组增加了13.55%(P>0.05);各试验组肌苷酸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7.97%、3.59%和2.39%(P>0.05);试验I组、II组和III组的月桂酸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100%、100%和200%(P<0.05);试验I组的花生四烯酸含量较对照组高2.13%,但试验II组和III组较对照组低12.77%和25.53%(P>0.05);其他脂肪酸含量则表现为对照组低于各试验组(P>0.05)。综上,出栏前30日饲粮中添加饲用桑叶粉可以改善育肥猪肉品质,提高猪肉风味和营养价值。
<正>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是一门增强学生动物营养、饲料生产加工技术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学科。一方面,学生为全面了解和学习国内外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方面的前沿知识,更好把握与饲料行业的国内外形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饲料行业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在推动饲料行业经济业务往来的同时,对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人才的英语口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畜牧业是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也是保障“菜篮子”工程、实现肉蛋奶充分供应的重要产业,也是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基础产业。随着我国现代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饲料的需求量大幅提升,饲料产业的市场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由于饲料生产的技术门槛较低,许多企业和资本都纷纷涌入饲料行业,导致饲料生产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正>全面深化农产品市场改革的背景下,饲料作为初级加工农产品的分类之一,也遭受着现有市场环境的挑战,因此,饲料企业急需产品销售模式转型的契机。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作用,加快饲料产品传统营销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型营销模式转变,已经成为众多饲料企业营销发展的最佳选择。而《农产品营销与农业品牌化建设》一书,不仅系统性的介绍了农产品市场环境、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方法,还提出了饲料产品的电商营销策略,
<正>从在水产养殖中,除了要注意鱼种、鱼苗、水体、疾病防治等因素,还要注意饲料配制,合理的配置才能确保鱼的健康成长。由叶元土和蔡春芳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13出版的《鱼类营养与饲料配制》一书,详细分析了鱼类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制方法。该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阐述水产饲料业与养殖业的相互联系,并对水产养殖业的特征和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第二章根据鱼的取食习惯和消化系统,
<正>新时期,随着我国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面临着创新与转变。一方面,饲料企业经济管理需要与市场机制融合,根据饲料市场形势作出经济决策、管理方案。另一方面,饲料企业经济管理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让经济管理平台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果。目前,纵观我国饲料企业的经济管理现况,很多都是重固定资产管理、轻市场经济分析;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忽略经济管理方法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