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筛选对大肠杆菌高效、稳定的乳酸菌细菌素,本试验从内蒙古自治区泡菜中分离鉴定一株植物乳杆菌,命名为LT-1,其所产细菌素pH为3时抑菌效果最好,且热稳定性较好,经100℃处理后,其抑菌活性略微减小,其所产细菌素对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较为敏感。LT-1所产细菌素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及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对LT-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其细菌素编码基因簇进行预测,LT-1所产细菌素的基因簇主要编码乳球菌素、肠球菌素和细菌素免疫蛋白。本研究所筛选的细菌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为大肠杆菌替抗产品的研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抗菌肽对滩羊生产、屠宰性能及血液成分的影响,试验选择6月龄的滩羊92只,根据体型和体重随机划分到2个不同的试验组,每个试验组46只。试验持续60d。结果表明:(1)试验组发病率较对照组降低了75.06%;(2)试验组的日平均体重增长较对照组提升了11.27%(P<0.05);(3)试验组饲料的使用量较对照组降低了8.45%(P<0.05);(4)试验组日平均毛利润较对照组提升了12.12%;(5)两组间屠宰指标差异虽不显著,但试验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和净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11%、1.27%、3.66%和1.52%,试验组骨肉比明显低于对照组0.61%;(6)在宰杀后45min和24h,鲜肉的pH均在正常范围内。熟肉率、失水率、大理石纹、肉色、剪切力等指标,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7)试验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7.91%、26.38%和28.39%(P<0.01),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10.76%和9.89%(P<0.05),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9.68%和18.18%(P<0.05)。研究表明,滩羊日粮中添加2.5g/d抗菌肽能有效降低滩羊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抵抗力和增加经济效益。
为探究补中益气散和黄芪多糖对乌苏里貉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日龄及体重相近的健康乌苏里貉60只,公母各3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金霉素组(A组)、黄芪多糖组(B组)、0.5%补中益气散组(C组)、1%补中益气散组(D组),共5组。本次试验周期为150d,试验期结束后,取盲肠处粪便进行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从试验所选的粪便样品中检测到有效序列642600条,操作分类单元(OTU)10921个,分属于8个门中的20个纲、11个目、12个科、17个属(相对丰度>0.1);相较于对照组,四个试验组的乌苏里貉粪便中菌群ACE(Abundance-basedCoverageEstimator)指数分别降低13.9%、11.7%、9.1%、13.7%,Chao1(Chao1richness)指数分别下降13.9%、12.6%、9.4%、15%(P<0.05);B组的Simpson指数(Simpsonindex)增加107.1%(P<0.05);黄芪多糖和补中益气散5种生物分类单位水平上均有降低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趋势。在貉日粮中添加补中益气散和黄芪多糖可促进有益菌增殖,抑制潜在病原菌生长。
近年来,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的养殖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繁殖与养殖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不适宜的环境及变化会影响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繁殖及胚胎发育等活动。本文对养殖中涉及的环境因素(温度、光周期、放养密度、盐度和干旱等)及其变化对克氏原螯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分析,了解环境因素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繁殖等影响的趋势,以期为克氏原螯虾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
本文对比分析了黑龙江(P1)、黄河(P2)和长江(P3)三个自然水域的野生土鲶种群背肌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土鲶主要营养成分皆有差异。背肌粗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总量(TAA)、鱼类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在不同种群间差异显著(P<0.05),呈由北向南逐渐升高趋势。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EAA/TAA)均高于FAO/WHO的理想模式值40%,且由北向南逐渐升高(P1
实验旨在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配合饲料中10种抗病毒类药物的分析方法。样品用1%甲酸水、乙腈溶液提取后,经PRIMEHLB固相萃取柱净化,PCHILIC色谱柱分离,以10mmol/L乙酸铵(含0.2%甲酸)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基质匹配标准工作曲线定量。结果显示:10种抗病毒类药物在浓度1.0~100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50、100、500μg/kg3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7.5%~106.3%,相对标准偏差1.2%~10.6%,本方法检出限为20μg/kg,定量限为50μg/kg。
试验针对鲜食玉米收获期较早水分大、粗纤维含量高,秸秆利用率低、堆砌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生物资源大量浪费等卡脖子难题,添加不同水平糖蜜和复合菌酶制剂(植物乳杆菌、双歧杆菌、纤维素酶),旨在研究其对鲜食玉米秸秆青贮营养价值及发酵品质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青贮过程中共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K组)、添加2%糖蜜组(M_1组)、添加2%糖蜜和复合菌酶制剂组(M_2组)、4%糖蜜和复合菌酶制剂组(M_3组),每组3个重复,青贮60d后开袋,测定鲜食玉米秸秆青贮营养成分和青贮发酵品质。结果显示:(1)添加不同水平糖蜜和复合菌酶制剂能有效提高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显著增加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P<0.05),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2)添加不同水平糖蜜和复合菌酶制剂能明显改善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pH显著下降(P<0.05),乳酸、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总氮含量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2%糖蜜和复合菌酶制剂秸秆青贮效果最佳。
为规模化生产富硒青贮饲料提供富硒方案和理论依据,以青贮玉米‘隆平533’和‘大京九2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供硒水平(0、58.35、116.70、175.05、233.40g/hm~2)的2因素裂区试验,研究其对发酵饲料硒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玉米喷施硒液可以有效提高其发酵饲料的硒含量,且随施硒量的增加而递增:58.35、116.70、175.05、233.40g/hm~2处理下,‘隆平533’和‘大京九26’的硒含量较CK组分别提高了4.84、10.5、14.5、27.5倍和5.99、12.61、12.77、24.84倍(P<0.05);相同硒处理下,不同品种发酵饲料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适宜硒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单株叶鲜重、穗鲜重和干草产量,对株高、穗位高、茎粗等植株性状及单株茎鲜重、鲜草产量、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可显著增加饲料中粗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综上,采用无人机在青贮玉米散粉期喷施亚硒酸钠溶液,不仅可以提高其发酵饲料硒含量,且适宜用量可以增加干草产量并改善其品质。最佳富硒方案为:在青贮玉米散粉期喷施0.90~211.05g/hm~2亚硒酸钠,其饲料硒含量符合陕西省富硒青贮饲料标准。
白酒丢糟是粮谷接种固态发酵取酒后的残渣,是白酒酿造生产中的主要副产物。随着我国白酒产能的不断增加,白酒丢糟的产量也随之增加,其有效、高值化的利用方式仍是白酒行业有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白酒丢糟富含粮谷残留的营养成分,还富集了发酵过程形成的多种不易挥发的功能活性成分,在动物养殖中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本文就白酒丢糟饲用营养成分、功能成分以及在各类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白酒丢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以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