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2012-2021),泖港镇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167.20亿元,年均增长5.7%。
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20.39亿元,年均增长6.8%;
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6.47亿元,年均增长8.5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393.68亿元,年均增长2.7%。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5亿元,年均增长10.0%,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1亿元,年均增长15.3%。
鑫乐苑
□记者彭晓逸
近年来,泖港镇按照区委区政府“一个目标、三大举措”战略布局,围绕“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定位,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的现代化新泖港,为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贡献泖港力量。
十年间,泖港镇先后获得了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0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兴旺奖、首批“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等荣誉称号,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之一。
拓宽增收渠道赋能乡村振兴
泖港镇通过创建国家级绿色稻米产业强镇和上海市首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整建制完成稻谷和大米绿色食品认证,优质品种占比达53%、绿色食品认证率达93%。同时,联合65户家庭农场成立3家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辐射带动农户由“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家庭农场每户每年平均增收约4.7万元。全镇5415亩绿色蔬菜保护区着眼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多吉山“机器人种菜”、汉松农业种子研发等项目,形成企业-农户产销联盟。
此外,为增强乡村造血功能,泖港镇积极探索实践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工作,联合临港松江科技城打造漕河泾开发区黄桥科技园项目,68.5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顺利入市摘牌并开工建设,有效增强了农村发展动力,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激发内在活力,赋能乡村振兴。泖港镇积极挖掘休闲农旅资源,盘活农村闲置房屋,成功吸引了一批来自城市的“改造家”。闲置农宅经改造成为交友、居住、创业的“世外桃源”,有稻田与美厨相伴的“美厨玩家”、独享一方宁静的“一匚小院”、隐于乡村的“冠华水景馆”、传播陶瓷文化的“隐河泥舍”、逐梦在泖港的“乡村创客联盟”等,它们串起了一条颇有特色的农村休闲旅游路线,随之更多的人知晓了泖田风情,了解了松江大米。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
泖港镇秉持新发展理念,十年来,共淘汰劣势企业147家,涉及土地1501.94亩,腾出了发展空间,累计引入森松压力容器等45家优质实体企业落户,主动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溢出效应,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医疗器械产业示范园区,目前已集聚医疗器械企业70多家。
除此之外,泖港镇支持众辰科技、宏挺紧固件、福贝宠物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众辰模式”。目前有“小巨人”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82家,上海名牌企业10家,市、区企业技术中心14个、上市企业13家。
十年来,新增商贸型企业15895户,年均增长13.2%;商贸经济税收累计实现89.31亿元,年均增长6.6%。
办好民生实事提升生活品质
泖港镇承担了首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农民宅基地改革“双试点”任务,探索制定《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实施办法(试行)》,为全区乃至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黄桥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量身定做的第三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曹家浜村和曙光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目前正在加紧推进中,更多的群众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
围绕“美农宅、美庭院、美农田、美路网、美河道”的“五美”目标,泖港镇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朱定村“彩虹路”、曹家浜村“红色文化路”等特色鲜明的整治成果。同时,在全区率先完成全镇整建制村庄改造,成功创建11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值得一提的是,泖港镇的市容环境卫生质量自2017年以来连续保持沪郊街镇首位,曾被《解放日报》誉为沪郊最干净乡镇。
修桥铺就暖心路,件件实事惠民生。随着上海“斜拉桥之母”泖港大桥的华丽蝶变,“塔式竖琴式”新泖港大桥于去年底通车,接替了老泖港大桥的使命,为两岸居民出行及航道通行保驾护航。横潦泾大桥和悬星泾大桥的建成也为泖港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让“鱼米之乡”的泖港走向了更宽阔的道路。
“以前办事得坐很久的公交车到镇上,现在家里出来十几分钟就能到这里办事了,太方便了!”设立五厍地区社区服务中心后,村民刘伟英非常感慨地说。据悉,2001年,原泖港镇和原五厍镇合并为新的泖港镇后,五厍地区的居民想要办理事务必须到7公里外的泖港镇社区服务中心,费时又费力。今年启动五厍基本管理单元建设工作后,不断加强五厍地区服务能力建设,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医保、社保、养老服务等130项业务,村民生活办事更方便、表达诉求更畅通,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加强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活力
泖港镇加强党建引领,涌现港湾居民区“七彩楼道”、众辰公司“众志成辰”、家庭农场“泖农绿洲”等特色党群服务站点,形成各展所长、各显特色的党建示范走廊,激发了基层党建活力。围绕“支部建在网格上,党旗插在网格上,群众摆在心头上”,规范49个网格党支部建设,成立乡村创客联盟党支部、家庭农场党支部等网格党组织,设立新时代上海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实践基地,在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产业融合中打造“15分钟党建同心圆”。
近年来,泖港镇定期开展“泖港榜样”“优秀志愿者”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新乡贤”事迹引领人人行善、户户向善的农村社会风尚;在乡贤中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带领村民学法知法,化解基层邻里矛盾,壮大植根乡土的法治力量;《村规民约》覆盖停车、养犬、装修、治安等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自治、德治、法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格局初显成效。泖港镇连续获评上海市平安示范区,曹家浜村成功创建“上海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示范村”,9个村居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居”。
创新亮点
养老变“享老”扩大“幸福圈”
多网点布局养老机构规划、多元化增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多渠道投入居家养老服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泖港镇坚持“养老服务跟着老人走”,坚持“9073”格局(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社区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以“嵌入式”与“互助式”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深度融合,持续扩大养老服务“幸福圈”,打造现代化泖港养老新模式。
目前,泖港镇共有4家养老机构、424张养老床位。其中,黄桥社区长者照护之家是泖港镇首个具备认知症老年人照护功能的社区托养机构。除了开设认知症照护床位,黄桥社区长者照护之家积极探索开设家庭养老床位,以本村居民为试点,将养老床位设立在老人家中,进行适老化改造,并依托专业力量,实现“嵌入式”养老。
而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泖港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黄桥幸福老人村集合了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互助型养老、介护型养老三大功能,形成了一站式、一体化、一门式全程照护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黄桥社区食堂为场所,泖港镇积极打造泖港中央厨房,以及胡光村助餐点、茹塘村幸福老人家两个助餐服务场所,共同构建“中央食堂+社区食堂+上门送餐”的助餐服务网络。同时,该项目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形成自助结算、营养分析、按需点餐、服务评价等特色功能,为服务人群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体验,老年人的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家门口的老年活动室、睦邻点等在推动老年人邻里社交、非正式照料等方面发挥了“邻里互助圈”实效。
据了解,泖港镇目前共有1222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1004人享受长护险居家服务。推动“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建设,依托黄桥幸福老人村,通过物联网设备及平台,提供线上医疗、远程监测、健康咨询以及线下建档服务、上门回访等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使社区长者在家即可享受医疗养老服务。
下一步,泖港镇将继续坚定落实设施建设,利用鑫乐苑公建配套房,新建一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分中心,成为继泖港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黄桥村幸福老人村之后的第三处养老服务综合体。此外,还将新建一处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形成以东西南北4个助餐服务场所为支撑的助餐服务网络,并继续推广“幸福老人家”,对助餐服务网络形成有力补充。
创新垃圾分类处置模式共创共享美好品质生活
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作为全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近年来,泖港镇以“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处理体系,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利用能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
坚持“党建引领新时尚,绿色发展新泖港”的理念,泖港镇落实主要领导负责制,组建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小组,制订了“一小区(村)一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好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做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志愿者“四位一体”共同携手,形成垃圾分类工作合力。
为破解聚集性小包垃圾等难题,泖港镇积极开展小包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做实“行业监管指导+执法部门合力执法+村(居)宣传引导+作业单位规范收运”的常态长效管理模式。此外,港湾小区、建设苑、鑫乐苑一期6个投放点智能化改造将纳入一网统管平台,社区分类投放精细化管理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泖港镇实施村级全覆盖配置“泖田绿色小屋”、小区配置“泖田绿驿”,用作垃圾分类培训、再生资源交投、积分兑换超市、两网融合服务点的结合体。形成线上预约与线下回收相结合的“互联网+回收”新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端回收服务的便捷度。
下一步,泖港镇将围绕“生态、宜居、美丽”的现代化新泖港建设目标,强化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农村地区垃圾源头分类、闭环管理、统一清运,开展环境卫生保洁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试点,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生活垃圾科学处置,做到整治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三类垃圾定点投放、预约收集、闭环处置,以规范统一、便民惠民的垃圾治理实效,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