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畜牧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如何面对畜牧业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畜牧业环境污染、恢复畜牧业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1.1粪便污染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据测算,一个万头猪场、牛场、鸡场每年的粪尿排泄量分别为1.83×104t,1.10×105t和5.5×104t。粪便中含有硫化氢、氨气、粪臭素(甲基吲哚)、脂肪族的醛类、硫醇、胺类等恶臭成分高达230种,粪臭味刺激嗅神经和危害呼吸道,不但会导致动物应激,而且排放到大气中,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引起环境纠纷。
1.2水质污染
畜禽尿液、冲洗场地的污水、雨水冲刷粪堆、畜牧场和加工厂的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污染物质,其污水的生化指标极高。不仅能污染地表水,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
1.3病原微生物污染
畜牧业的发展会带来病原微生物的大量孳生和传播,特别是患病或隐性带病畜禽排出多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如不适当处理,会成为传染源,不仅会造成畜禽疫病传播,而且还会波及人类,影响人们的健康。据有关资料报道,带病动物粪便至少可传播18种病原体,是最易传播疾病的一大载体。厩舍内的各种粪垫料均有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尘埃可保护和传播多种传染菌;水和空气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染源;一些和畜禽共栖的动物,如老鼠、臭虫、飞鸟、禽类都可参与传染病原体;各种土壤是多种病原体栖居、繁殖和生存的最佳场所;畜禽所用的饲料包装以及运输工具是最易受污染的部分,可高效地传播多种病原体;不洁的农作物、蔬菜、食物、畜产品,都能被污染,都是传染的运输工具。
1.4药物残留污染
药物残留对畜产品及环境造成潜在污染。畜产品中残留的药物有兽药、医药、消毒药、农药及其它化学物质,目前最突出的是使用违禁的盐酸克仑特罗(β-兴奋剂的一种)的残留问题。此外,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超量使用也会造成药物残留。这些物质的残留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此外,动物鸣叫噪音、禽场羽毛粉尘也构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2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2.1畜牧业由分散经营转为集约经营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动物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方式转变、经营方式也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方式转变,饲养规模较大。产生的粪尿等排泄物数量大,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得到及时处理,随时都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2畜牧场地由农牧区向城郊区转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蛋、奶、肉等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使畜牧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造成农牧脱节,家畜粪肥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根据我国资料介绍,1头肥猪可产粪肥l.7t,共含氮7.6kg、磷2.3kg、钾6kg、可施肥0.2hm2的地。也就是说,一头育肥猪必须有0.2hm2的土地与之相结合,才能实现良好的农牧结合,使畜禽粪便及时归田,实现畜牧业的良性循环。
2.3农业有机肥逐渐转向化肥
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肥生产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低,包装越来越好,运输、贮存、使用都较方便,故农业上由使用有机肥逐渐转向化肥,导致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对周围环境造成公害。
2.4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
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已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生长的需要,但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和兽医学知识的不足,滥用、不规范使用上述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
3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对策
3.1加强对畜牧业生态保护的领导
要高度重视畜禽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要吸取有些地方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将畜牧业生态保护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畜产品安全意识,按照国际惯例组织畜牧生产,加强畜禽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与质量认证。
3.2加强畜禽污染环境监测
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要加强对畜牧业环境污染进行污染监测,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科学地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同时联合兽医、环保、公安等部门加大对重大环境污染的养殖场户的查处力度。规范其养殖行为。
3.3建立人工生态型畜牧场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畜牧场生产,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通过推广农牧结合、果牧结合、牧菜结合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畜禽粪便无害处理与综合利用,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环保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畜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
3.4采取动物营养性环保措施
饲料部门准确测定畜禽营养需要量和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更准确地配制出符合不同生产阶段和目的的畜禽饲料,减少养分的过量供给,降低畜禽养分的排泄量。应用环保型饲料,降低畜禽氮和磷的排泄量,提高饲料的品质及养分的利用率,降低猪、禽排泄物中氮和磷的含量,减少排泄物的数量。大多数植物性饲料及副产品尤其是豆类及饼粕、麸糠中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这些因子可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增加排泄量,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如膨化、制粒、加入植酸酶等,可降低日粮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氮和磷的排出量。
3.5控制畜禽排泄物
3.6控制药物残留
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饲料、兽药管理的规定,严禁在饲养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国际卫生组织禁止使用的所有药物,严格按照用药规程用药、制定休要期、控制畜禽用药、限制某些抗生素及药物的滥用,保证畜产品的安全,减少对人畜的污染。
3.7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
饲养环境不仅影响到畜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提高,而且影响到对环境的保护和与周边居民的关系。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措施为:一是搞好禽场的环境绿化。良好的环境绿化可以减少场区的微粒和有害气体含量,保持湿润的空气环境。二是加强禽舍的通风。通风能排出畜舍中的有害气体、微粒和微生物,保持空气清新洁净。必要时在进气口安装过滤装置,使进入舍内的空气更清洁。三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应激发生。四是做好畜牧场的隔离,进入人员和物品、设备要消毒。五是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3.8加强农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既涉及到社会公共卫生,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猪高热病发生后,病死和扑杀畜禽的处理更是成为一大难题。加大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投入,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减少环境污染和减少疫病传播的有效方式。
4畜牧业必须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和技术优势,环境投入有限,“九五”期间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左右,治理技术也比较落后。因此我们绝不可以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在经济发展中抓好环境保护,将畜牧业的发展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