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进入21世纪,全球对抗生素的需求和使用量显著增加,仅2000年至2018年间全球抗生素消费量在20年内就增长了46%。不过,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尚缺乏抗生素的治疗机会。本文将介绍全球和我国总体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兽用抗菌药的使用情况和特点。”
一、全球抗生素使用情况
全球抗生素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半用于治疗人体细菌性疾病,另一半则应用于农业、食品等领域,主要集中在养殖业的动物身上。从地域角度来看,亚洲地区的抗生素使用量居全球之首,中国更是全球抗生素消费最大的国家。
1.1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特征
特征一:我国是抗生素重要的生产国和使用国。
图12014年-2020年我国抗生素产量变化
中国位列全球抗生素产量之首,消费占比高达全球一半,是全球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和出口国。随着我国抗生素需求的持续扩大,抗生素产量亦不断攀升。特别是2017年以后,中国抗生素产量增长尤为迅速,至2020年达到22.3万吨,同比增长2.26%。
特征二:我国抗生素需求不断增长。
图22014年-2020年我国抗生素需求量变化
特征三:头孢菌素是我国使用最频繁的抗生素。
根据统计数据,头孢菌素已成为我国最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种类。由此可见,我国抗生素的应用模式尚待改善,以头孢菌素为代表的广谱抗生素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在2005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患者对广谱抗生素的偏好显著,这种倾向在2014年依然存在。据统计,2014年我国各地区抗菌药物使用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占比达到50%。同时在我国,大部分医生认为广谱抗生素是治疗众多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相较之下,在欧盟、韩国和新西兰等地,窄谱青霉素则是长期占据最常用抗生素地位,以青霉素G为主的窄谱抗生素,即抗菌范围不广泛的抗生素,青霉素G只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作用,窄谱抗生素的优点是使用过程中对有益菌群的破坏相对较小,由于功能单一,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概率也较低。
1.2其他国家抗生素的使用特征
特征一:世界各国抗生素消费量差距较大。
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不丹,总计18亿人口)在2018年消费的抗生素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25.2%),而我国(人口14亿)则占到10%。
DDD,测量单位,限定日剂量的英文DefinedDailyDose的缩写,指的是用于主要治疗目的的成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希腊每1000人每天45.9DDD,突尼斯38.0DDD,这几乎是菲律宾(5.0DDD)、洪都拉斯(5.6DDD)、布隆迪(5.3DDD)以及中非共和国(5.7DDD)等最低消费国家比例的10倍。
在国家相邻的地区,抗生素消费量亦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蒙古的26.1DDD,高于我国的8.0DDD;苏丹的消费量12.3DDD明显高于邻国南苏丹(6.5DDD)和乍得(6.9DDD)。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亚(5.3DDD)和菲律宾(5.0DDD)的消费量相对较低,与越南(30.0DDD)、泰国(12.4DDD)和马来西亚(9.9DDD)的高消费量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过低的抗生素消费量也可能导致国民面临传染病爆发的风险。
特征二: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抗生素消费量不同。
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之间,抗生素消费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具体而言,高收入国家每1000人每天20.6DDD,而在中低收入国家仅为13.1DDD。这一数据揭示了高收入国家抗生素消费的宽松程度及数量较大,相较之下,受经济及医疗水平制约的中低收入国家人群难以获得更多抗生素支持。
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在高收入国家,2000年至2018年期间抗生素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即2000年为每1000人每天20.8DDD,而2018年为20.6DDD。然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同一时期抗生素消费量却增长了76%,从每1000人每天的7.4DDD增至13.1DDD。虽然目前在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之间,抗生素限定日剂量仍存在一定差距,但相较于过去,中低收入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提升。
特征三:不同地理环境下抗生素消费量和使用的抗生素种类不同。
图32018年全球抗生素总消费量(每1000人每天的DDD)(图源[1])
平均图(Mean)结合了中低收入国家的模型估计和高收入国家的输入数据集。上下图(Upper、Lower)表示LMIC模型的上、下95%不确定性区间,HICs用阴影表示。DDD=规定的每日剂量,LMIC=高收入国家,HICs=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在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中的北美、欧洲以及中东地区,抗生素的消费水平较高。然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域,抗生素的消费量却相对较低。从菲律宾的每1000人每天5.5DDD到希腊的每1000人每天45.9DDD,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群限定日剂量可谓天壤之别。在北非、中东地区以及南亚人群中,抗生素消费量的增长幅度最为显著,分别达到了111%和116%。
在高收入地区,广谱青霉素的消费量居于首位,而在南亚地区则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南亚地区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消费量呈现出显著增长,2018年较2000年分别提升了1.8倍和37倍,这一现象加剧了抗生素的耐药性发展。
二、全球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
全球范围内,四环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在动物领域中占比较高,分别占34.5%、15.2%、9.8%。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动物的使用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陆生食用动物,使用四环素(43.4%)、青霉素(10.8%)、大环内酯(5.2%)等抗菌药物的国家和地区较多;而在水生食用动物方面,使用酰胺醇类(61.6%)、四环素(22.2%)、大环内酯类(6.5%)等抗菌药物的国家和地区占据较大比重。
2.1我国兽用抗菌药的使用特征
特征一:自2014年以来,我国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8年以后出现了小幅上升。
图42009年-2021年我国兽用抗菌药使用总量
2010—2014年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较2009年增幅逐年上升,在2014年增幅达到最大,其使用量接近2009年的2.5倍。从2017年《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2018年《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年)》启动以来,我国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下降显著,尤其是2018年达到近年来的数据新低。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量折合纯量从2017年的4.18万吨下降到2021年的3.25万吨,动物产品单位产出的抗菌药用量持续保持下降。
据统计,2018年中国境内养殖使用的全部抗菌药总量为29774.09吨,较2017年的兽用抗菌药使用量减少了12192.906吨。
2019年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总量与2018年相比有所增加,增幅为3.79%,2020年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总量又较2019年增长了6.06%,由此可见,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总量在2018年后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小幅上涨,但与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行动计划启动的元年2017年相比仍下降了26.4%和21.9%,预计2022年和2023年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总量会继续维持在3万吨左右。
特征二:四环素类是我国近年来使用量最大的兽用抗菌药,β-内酰胺及抑制剂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和磺胺类及增效剂不同年份在我国的使用量变化情况较大。
图52018-2020年我国兽用抗菌药使用量前三名
四环素类用量从2018年开始连续两年下降,2019年增加了多肽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2020年增加了磺胺类及增效剂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β-内酰胺及抑制剂类每年的使用比例较为稳定。未来我国兽用抗菌药的主要类型可能仍以四环素类、β-内酰胺及抑制剂类和大环内酯类为主。
特征三:我国动物养殖中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可分为治疗和促生长两大类,其中用于促生长用抗菌药物使用量在逐步减少。
图62018-2020年我国各类兽用抗菌使用目的
2.2其他国家兽用抗菌药的使用特征
特征一:亚太地区用药量偏高,但较往年已呈现快速下降趋势
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第6版《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监测报告》的数据,2018年,106个国家/地区的兽用抗菌药总使用量在69455-76704吨之间。在各区域中,用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亚太、美洲、欧洲、非洲,分别占全球总用药量的60%、28%、10%、2%。
值得注意的是,亚太地区养殖动物的总重量与美洲相当,是欧洲的2倍。然而,其总体用药量却是美洲的2倍、欧洲的6倍,显示出用药量偏高的现象。不过,在亚太地区,兽用抗菌药的用药量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相较于2016年,降幅高达59%,这一数据是美欧地区同比降幅的两倍。由此可见,该地区在兽用抗菌药减量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特征二:在全球范围内兽用抗菌药的使用呈现共性和特性并存
在106个国家/地区中,四环素类抗菌药的使用量最大,占比达到40.5%,其次是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
其中,不同动物的用药种类存在差异,即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使用的药品存在差异;不同区域存在抗菌药结构的差异,即在药物使用方面,亚太地区与美洲的用药结构相近,除了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外,还普遍采用大环内酯类和多肽类药物。而喹噁啉类药物主要在亚太地区应用,聚合类药物则主要在美洲地区使用。此外,在欧洲地区,除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外,磺胺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亦较为常用。
部分国家/地区对四环素类或青霉素类抗菌药存在严重依赖,四环素类或青霉素类成为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首选药品,其因是这些药品价格便宜且使用便捷。
特征三:全球范围内的兽用抗菌药减量行动效果显著
在2020年,美洲地区的兽用抗菌药使用总量相较于2019年下降了3%,相较于2015年的高峰期降低了38%。其中,四环素类药物的使用量位居首位,达到395万kg,较2019年有所下降4%。
在英国,2020年的单位动物用药量达到30.1mg/kg,较2019年减少1%,较2014年降低52%。各类药物使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
至于欧盟,2018年兽用抗菌药减量幅度超过了人用抗菌药,食品动物抗菌药的单位用量首次低于人用。虽然黏菌素在动物上的使用量已减少一半,但在食品动物中的使用量仍超过人医临床。
特征四:禁止抗菌药类饲料添加剂尚未成为全球共识
在2020年,108个国家和地区已禁止使用抗菌药类饲料添加剂,而40个国家和地区允许将抗菌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相较于2016年的86个禁用国家,禁用抗菌药类饲料添加剂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增加了22个,增幅达到26%,显示出禁抗行动的成果显著。需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抗菌药类饲料添加剂与前文提到的我国用于促生长目的的兽用抗菌药系同一概念。
参考文献:
[1]BrowneAJ,ChipetaMG,Haines-WoodhouseG,etal.Globalantibioticconsumptionandusageinhumans,2000-18:aspatialmodellingstudy[J].TheLancet.Planetaryhealth,2021,5(12):e893-e904.
[2]XiaoyuanQ,ChangY,XihongS,etal.ConsumptionofantibioticsinChinesepublicgeneraltertiaryhospitals(2011-2014):Trends,patternchangesandregionaldifferences[J].PlosOne,2018,13(5):e0196668.
[3]赵琪,李霆,姜子楠等.2019年我国兽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22,56(01):71-76.
[5]徐士新.合理使用兽用抗菌药,控制兽药残留与耐药性[J].中国动物保健,2019,21(10):2-4.
[6]程兆康,杨金山,吕敏等.我国畜禽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特征及其环境与健康风险[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39(06):1253-1262.
[7]王媛媛,苏红,刘德举等.2018—2020年全球兽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22,39(12):72-77.
[8]《2018年中国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报告》2019年第8期兽医公报
[9]《2019年中国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报告》2020年第10期兽医公报
[10]《2020年中国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报告》2021年第9期兽医公报
撰稿:李沁蕊
审校:何玲辉
排版:吕悦欣
-End-
致谢
感谢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对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化学品安全民间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