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食品分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学时:27学时实验或讨论学生:27学时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代码:BB033315

大纲执笔人:王明林大纲审定人:陈义伦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任务

食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之一,是人类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能源。因此,食品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评价食品品质的好坏,就是要看它的营养性、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即营养成分含量多少,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和感官性状如何。食品分析技术是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在教学上应力求使学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食品分析有一全面的认识。由于分析技术发展很快,所以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查阅有关文献,随时补充新知识、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

3、课程教学改革

本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着重强调食品分析的方法和原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食品分析的理论和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第一节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食品分析的内容

第三节食品分析方法及发展方向

本章重点、难点:明确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了解食品分析的内容、方法及发展方向。

思考题:

1、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是什么?

2、食品分析的内容有那些?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1学时)

第一节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

食品分析的首项工作是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样品作为分析材料,具体的取样方法,因分析对象的性质而异

第二节样品的预处理

食品的成分复杂,既含有大分子的有机物,如: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及因污染引入的化学农药等,也含有各种无机元素等。当对某种组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时,其它组分的存在,常给测定带来干扰,因此在测定前必须排除干扰组分;此外,有些被测组分在食品中的含量极低,如污染物、农药、毒素等,要准确的测出它们的含量,必须对样品进行浓缩。

第三节分析方法的选择

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分析方法往往很多,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分析方法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不同的分析方法,其灵敏度、选择性、准确度、精密度各不相同,在具体分析中,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便加以比较。

第四节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误差通常分为两类,即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误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此,要获得正确的分析结果,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误差。

第五节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

本章重点、难点: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1、样品的采集有几种方法?

2、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几种?选用预处理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第三章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2学时)

第一节概述

水是食品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不同种类的食品,水分含量差别很大。控制食品的水分含量,对于保持食品具有良好的感观性状,维持食品中其它组分的平衡关系,保证食品具有一定的保存期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水分的测定

食品中水分测定的方法有许多种,通常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

第三节水分活度值的测定

本章重点、难点:水分的测定和水分活度的测定。

1、什么是水分活度?常见的测定方法有那些?

2、水分的测定通常有几种方法?

第四章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3学时)

第一节灰分的测定

食品的组成十分复杂,除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外,还含有较丰富的无机成分。当这些组分经高温灼烧时,将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质称为灰分。

测定灰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食品,各种灰分的组成和含量也不同。灰分是某些食品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是食品成分全分析的项目之一。

第二节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

食品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外,还含有较丰富的矿物质(即灰分),其中含量较多的矿物元素有Ca、Mg、K、Na、P、S、CI等7种,含量均在0.01%以上,称为常量元素,约占矿物质总量的80%。此外,还含有Fe、Co、Ni、Zn、Cr、Mo、AI、Se、Sn、I、F等元素,含量都在0.01%以下,称为微量元素。其中一些元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构成人的机体组织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矿物元素的测定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化学分析法、比色法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此外,极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荧光法等也有一定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总灰分的测定、矿物元素的测定。

1、什么是灰分?总灰分如何测定?

2、食品中常见的微量元素有那些?

第五章酸度的测定(1学时)

总酸度是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食品中的酸不仅作为酸味成分,而且在食品的加工、贮运及品质管理等方面被认为是重要的成分,测定食品的酸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酸度的测定

酸度的测定包括总酸度的测定、挥发酸的测定、有效酸度的测定

第三节食品中有机酸的分离与定量

分析食品中有机酸的组成及含量多用色谱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气相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章重点、难点:酸度的测定和有机酸的分离与定量。

1、常见的酸度测定方法有几种?

2、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有机酸须将其转化为挥发性的衍生物,为什么?

第六章脂类的测定(1学时)

食品中的脂类主要包括脂肪(甘油三酸酯)和一些类脂质,如脂肪酸、磷脂、糖脂、甾醇、固醇等,大多数动物性食品及植物性食品(如种子、果实、果仁)都含有天然脂肪或类脂化合物。脂肪是食品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可为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

第二节脂类的测定方法

脂类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Rose-Gottlieb法、巴布科克-盖勃法、氯仿-甲醇提取法。以上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样品,针对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分析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样品和要求,选择具体的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脂类的测定方法。

1、食品中的脂类主要包括那些物质?

2、脂类的测定方法有那些?

第七章碳水化合物的测定(2学时)

碳水化合物地测定,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食品加工工艺中,糖类对改变食品的形态、组织结构、物化性质以及色、香、味等感观指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可溶性糖类的测定

可溶性糖类的测定包括可溶性糖类的提取、净化,还原糖的测定,蔗糖的测定,总糖的测定以及色谱分析在糖类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淀粉的测定

第四节纤维的测定

食品中纤维的测定提出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是粗纤维测定方法。此外还有中性洗涤纤维法、酸性洗涤纤维法、酶解重量法等分析方法。在本节还要掌握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

第五节果胶物质的测定

果胶物质是一种植物胶,存在于果蔬类植物组织中,是构成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胶物质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和咔唑比色法。

本章重点、难点:可溶性糖类的测定、淀粉的测定、纤维的测定和果胶物质的测定。

1、可溶性糖类的测定方法有那些?

2、淀粉的测定方法有那些?

3、纤维的测定方法有那些?

4、果胶物质的测定方法有那些?

第八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2学时)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体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是生物体发育及修补组织的原料,一切有生命的活体都含有不同类型的蛋白质。不同蛋白质其氨基酸构成比例及方式不同,故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含氮量也不同。一般蛋白质含氮量为16%,即一份氮素相当于6.25份蛋白质,此数值(6.25)称为蛋白质系数。

第二节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由Kiedahl于1833年提出,经长期改进,迄今已演变成常量法、微量法、自动定氮法、半微量法及改良凯氏法等。

第三节蛋白质的快速测定法

快速测定蛋白质的方法有双缩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染料结合法、水杨酸比色法、折光发、旋光法及近红外光谱法。

第四节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包括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电位滴定法和茚三酮比色法

第五节氨基酸的分离及测定

氨基酸的分离及测定包括薄层色谱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本章重点、难点: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氨基酸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掌握薄层色谱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1、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是什么?

2、快速测定蛋白质的方法有那些?

第九章维生素的测定(4学时)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其种类很多,目前已确认的有30余种,其中被认为对维持人体健康和促进发育至关重要的有20余种。

食品中各种维生素的含量主要取决于食品的品种,通常某种维生素相对集中于某些品种的食品中;此外,还与食品的工艺及贮存等条件有关,许多维生素对光、热、氧等敏感,因而加工工艺条件不合理或贮存不当都会造成维生素损失。

第二节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脂溶性维生素A、D和E,一般与类脂物一起存在于食物中,摄食时一道被人体吸收。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乙醇、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本节内容包括维生素A的测定、β-胡萝卜素的测定维生素D的测定和维生素E的测定。

第三节、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本章重点、难点: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1、试简述维生素A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试简述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第十章食品添加剂的测定(4学时)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天然食品添加剂一般对人体无害,但目前所用的添加剂中,绝大部分是化学合成添加剂,有的具有一定的毒性,有的在食品中起变态反应,或转化成其它有毒物质。为保证食品卫生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测定食品添加剂的含量,对保证食品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甜味剂-糖精钠的测定

糖精是较为广泛应用的人工甜味剂。其测定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酚磺酞比色法、薄层色谱法、高校也向色谱法、纳氏比色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等。

第三节防腐剂的测定

防腐剂是在食品保存过程中具有抑制或杀灭微生物作用的一类物质的总称。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及丙酯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前两种。

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测定方法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硫代巴比妥比色法

第四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常作为发色剂,其测定方法有:盐酸萘乙二胺法、镉柱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荧光法和气相色谱法。

第五节漂白剂的测定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是常见的漂白剂,其测定通常采用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中和滴定法和碘量法。

第六节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

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目前主要采用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章重点、难点:甜味剂的测定,防腐剂的测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漂白剂的测定,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

1、常见的防腐剂有那些?测定方法有那些?

2、常用的甜味剂有那些?测定方法有那些?

3、如何测定食品中的亚硫酸盐?

第十一章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4学时)

存在于食品中的各种元素,从营养的角度可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三类,其中钙、磷、镁、钾、钠等元素含量较大,称为常量元素,另一类含量较小,为微量元素。

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比色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极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等。

第二节元素的分离与浓缩

食品中的无机元素一般常与有机物结合,以金属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食品中。在测定过程中,常常需要进一步分离和浓缩,以消除干扰元素和富集待测元素。常见的方法有:离子交换法、螯合溶剂萃取法。

第三节几种重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本节主要介绍铅、锌、镉和汞含量的测定。常见的方法有:双硫腙比色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四节砷、硒、氟的测定

砷的测定方法有:银盐法、砷斑法和砷钼蓝法;硒的测定方法有:二氨基萘荧光光度法、3,3-二氨基联苯胺比色法等;氟的测定方法有:扩散-氟试剂比色法、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等。

本章重点、难点:掌握元素的分离与浓缩方法,了解几种重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1、元素常见的分离与浓缩方法有那些?

2、铅、锌、镉和汞含量的测定方法有那些?

第十二章农药残留量及黄曲霉毒素的测定(5学时)

第一节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药剂统称,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

农药两大类。

食品中普遍存在农药残留,常见的测定方法有: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酶抑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法等。

第二节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寄生曲霉及温特曲霉等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是一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AFT属剧毒物质,其毒性比氰化钾还高,也是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自60年代以来,AFT的测定方法发展很快,目前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酶免疫分析法等。

本章重点、难点:食品中农药残留和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原理、方法。

1、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一般操作步骤有那些?

2、气相色谱法检测农药残留常用的检测器有那些?

3、试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原理及方法。

第十三章仪器分析(6学时)

第一节气相色谱技术

气相色谱是以气体为流动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它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气相色谱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原则上讲,不具有腐蚀性气体或只要在仪器所能承受的气化温度下能够气化,且自身又不分解的化合物都可用气相色谱法分析。

本节主要讲授气相色谱的原理、色谱柱、检测器和定性定量方法。

第二节液相色谱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以液体为流动相,并采用颗粒极细的高效固定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对样品的适用性广,不受分析对象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因而弥补了气相色谱法的不足。

本节主要讲授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流动相、输液系统、检测器和定性定量方法。

第三节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于从光源发出的被检测元素的特征辐射通过样品蒸气时,被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的减弱程度求得样品中被测元素含量。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定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本节主要讲授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第四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它是研究分子吸收190~750n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是研究物质电子光谱的分析方法。通过测定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可以用于鉴定和定量测定大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本节主要讲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分光光度计和操作。

第五节其它分析技术

本节主要讲授红外光谱、质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讲授相结合。

(二)课程实验教学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的对象是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三年级,食品分析技术和食品分析技术实验均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两者既密切配合,又各有侧重,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食品分析技术实验》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查阅、动手、观测、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则是重在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常量元素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测量中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要点,掌握常见的分离方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的原理及应用,重在让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加强素质教育。注重从事理论研究、实验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的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食品分析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正确和较熟练地掌握食品分析技术实验技能和基本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严格的“量”的概论,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必开

选开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

验证

基本操作

综合

设计

1

食品中pH值和总酸度的测定

2

滤液的提取pH计的使用

一定浓度氢氧化钠的标定

还原糖的测定

3

菲林试剂的标定

样品的水解

次甲基兰的显色反应

糖含量的测定

淀粉含量的测定

标准曲线的制作

样品的处理淀粉糊化

测量波长的选择

试样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4

粗脂肪的测定

样品烘干有机溶剂抽提

索氏提取器的使用

抽提后样品的恒重

5

粗蛋白的测定

凯氏定蛋装质的使用

样品的消化消化液的蒸馏

盐酸滴定及粗蛋白含量的计算

6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样品的磨碎及滤液的制备

0.1mol/LnaOH溶液的标定

待测物质含量的测定

7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标准曲线的绘制

样品的提取及测定

待测碱处理液的制备

Vc含量的计算

8

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样品的提取提取液的净化

净化的提取液的浓缩

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样品农药含量的测定

9

两个实验任选一个

肉品中PbCr的测定

PbCr标准系列的配制

各元素离子时样品的处理

原子吸收仪器的使用

仪器最佳条件的选择

饮料中苯甲酸含量的测定

样品的提取

气相色谱的使用

苯甲酸含量的测定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食品中PH值和总酸度的测定

(基本操作实验2学时)

1.目的要求

(1)学会PH计的使用

(2)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操作

2.实验内容

样品制备、PH计的校正、滴定法测总酸度

3.实验仪器

PH计、复合电极、碱式滴定管、容量瓶、研钵。

实验二还原糖的测定

(设计实验3学时)

掌握用菲林试剂法测定糖的含量

掌握样品的标定

菲林试剂标定、样品的水解、次甲基兰的显色反应、糖含量的测定

铁架台、蝴蝶夹、研钵、水浴锅、酒精灯等

实验三淀粉含量的测定

(综合实验3学时)

掌握碘量法测定淀粉

标准曲线的制作、样品的处理、淀粉糊化、试样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烧杯、洗瓶、具塞刻度试管等

实验四粗脂肪的测定

(验证实验3学时)

掌握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含量

样品烘干、有机溶剂抽提、索氏提取器的使用

索氏提取器、烧瓶、恒温水浴

实验五粗蛋白的测定

掌握微量凯氏定氮仪的使用

凯氏定氮装置的使用、样品的消化、消化液的蒸馏、盐酸滴定及粗蛋白含量的计算

凯氏定氮瓶、消化用电炉、容量瓶、三角瓶等

实验六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验证实验3学时)

掌握甲醛法测定氨基酸总量

样品的磨碎及滤液的制备、0.1mol/LnaOH溶液的标定、待测物质含量的测定

分析天平、三角瓶、滴定管等

实验七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掌握紫外快速检测VC的方法

标准曲线的绘制、样品的提取及测定、待测碱处理液的制备

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

实验八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掌握用气相色谱测定有机磷的方法

样品的提取、提取液的净化、净化的提取液的浓缩、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样品农药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等

实验九肉品中PbCr的测定或饮料中苯甲酸含量的测定

(设计实验4学时)

学会使用原子吸收仪、学会气相色谱的操作

PbCr标准系列的配制、各元素离子时样品的处理、原子吸收仪器的使用、仪器最佳条件的选择

气相色谱的使用、苯甲酸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等

五、实验报告的格式

实验完毕,应用专门的实验报告本,根据预习和实验中的现象及数据记录等,及时而认真地写出实验报告。食品分析实验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实验(编号)实验名称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简要地用文字进行说明。

(三)主要试剂和仪器列出实验中所要使用的主要试剂和仪器。

(四)实验步骤应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步骤流程。

(五)实验数据及其处理应用文字、表格、图形、将数据表示出来。根据实验要求及计算公式计算出结果并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六)问题讨论包括实验教材上的思考题和对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误差等进行讨论和分析,尽可能地结合食品分析技术中有关理论,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六、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及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1、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的实验操作考试,可参照以下实例进行。

食品分析技术实验操作考查表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

项目

分数

评分

PH计

使

1.用PH计测定一样品溶液的酸度

(1)PH计的校正

将PH计的开关置于“PH”位置

用标准溶液洗涤烧杯和电机两次

置温度补偿器旋钮指示溶液的温度

根据缓冲溶液选择“PH”范围,调节零点使指针在PH7.0位置

将电极接头用仪器相连,按下读数开关调节电位调节器,使指针指在缓冲液的PH值

放开读数开关,指针应在7.0处。如有变动重新调节

(2)PH的测定

先用蒸馏水洗涤电极和烧杯,用镜头纸小心的将电极擦干,再用样品液洗一遍,然后将电极插入样品液中,轻轻摇动烧杯使溶液均匀

调节温度补偿器至被测溶液温度

按下读数开关,指针所指之值,即为样品液PH

测量完毕后,将电极和烧杯洗净,并将电极放于饱和氯化钾溶液中保存。

小计

30

(1)样品的提取

样品的研磨用丙酮石油醚浸提

清洗除去丙酮

定容

(2)标样的配制

单一标样的配制

混合标样的配制

样品上机液的制备

(3)色谱条件的选择

15

(4)计算

60

(1)数据记录,结果计算(列出计算式),报告格式

(2)清洁整齐

10

总分

100

监考教师(签名)

年月日

2、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实验课成绩单独按五级分记录考试成绩。凡实验成绩不及格者,该门课程必须重修。学生的实验成绩应以平时考查为主,一般应占总分的70%,其平时成绩又要以实验实际操作的优劣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为复习和巩固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对学生作补充了解,也可举行一定的实验操作考试,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考核,都必须按实验课的目的要求,以实际实验工作能力的强弱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因此,最终的集中考试结果只能占总成绩的30%。

评定各级成绩时,可参考以下标准:

(一)优秀(很好)

能正确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能独立、顺利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会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各项实验技能,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报告及其它各项实验作业,有一定创造精神和能力。有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作风和习惯。

(二)良好(较好)

能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认真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掌握所学实验技能的绝大部分,对难点较大的操作完成有困难。能一般完成实验报告和其它实验作业。有较好的实验习惯和工作作风。

(三)中等(一般)

能粗浅理解实验目的要求,能认真努力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但技巧较差。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一些较容易的问题,掌握实验技能的大部分。有30%掌握得不好。能一般完成各项实验作业和报告。处理问题缺乏条理。工作作风较好。能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努力。

(四)及格(较差)

只能机械地了解实验内容,能一般按图、或按实验步骤“照方抓药”完成实验操作,能完成60%所学的实验技能,有些虽作但不准确。遇到问题常常缺乏解决的办法,在别人启发下能作些简单处理,但效果不理想。能一般完成实验报告,能认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有小的习惯性毛病(如工作无计划,处理问题缺乏条理)。

(五)不及格(很差)

盲目地“照方抓药”,只掌握50%的所学实验技能。有些实验虽能作,但一般效果不好,操作不正确。工作忙乱无条理。一般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但常有小的错误。实验报告较多的时候有结果,遇到问题时说不明原因,在教师指导下也较难完成各项实验作业。或有些小聪明但不努力,不求上进。

七、实验主要应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以一个实验教学班为标准)

附表1.食品分析技术实验(30人/班)

仪器名称

数量(个或台)

烘箱

马福炉

恒温水浴锅

索氏提取器

旋转蒸发仪

微量凯氏蒸馏器

谷物粉碎机

离心机

真空干燥箱

消化用电炉

分析天平

电炉子

榨汁机

干燥器

天平

气相色谱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瓷坩锅

长柄坩锅钳

高效液相色谱

蒸发烧瓶150ml

称量瓶

研钵

洗瓶

铅铬空心阴极灯

胶头滴管

吸耳球

竹制试管夹

铁架台

火柴

滤纸

大滤纸

1卷

定时器

蝴蝶夹

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开卷或闭卷方式。

附:本课程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建议使用教材:《食品分析》大连轻工业学院等合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年。

主要参考书:

1、《食品化学实验》韩雅珊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樊德方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

3、《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韩雅珊主编.《食品化学实验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THE END
1.已知:甲酸和乙酸相类似.具有下列性质:①挥发性②酸性③比碳酸的...摘要:已知:甲酸和乙酸相类似.具有下列性质:①挥发性 ②酸性 ③比碳酸的酸性强 ④还原性 ⑤能发生酯化反应.下列各实验中.分别填出表现甲酸相应性质的编号: (1)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甲酸有气体放出.说明甲酸具有 (2)在甲酸钠晶体中加入浓磷酸.加热后放出能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 说明甲酸具有 (3)与乙醇...https://m.1010jiajiao.com/timu_id_3789344
1.甲酸具有下列性质:①挥发性②酸性③比碳酸的酸性强④还原性⑤...甲酸具有下列性质:①挥发性 ②酸性 ③比碳酸的酸性强 ④还原性 ⑤能发生酯化反应下列各实验中,分别填出表现甲酸相应性质的编号:(1)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甲酸有气体放出,说明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b34a54ae6e00b0ceb3fb5442e520f5a.html
2.甲酸蒸气的挥发性与蒸发速率研究:揭示其在大气中的行为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甲酸蒸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挥发性和蒸发速率...https://bbs.hcbbs.com/thread-5198517-1-1.html
3.甲酸CAS#64186化学性质:无色发烟易燃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微溶于苯。 含量:98% 包装:1kg氟化瓶 25kg塑料桶 用途:用于制备甲酸盐、甲酸酯类、甲酰胺等,还在印染、染料、皮革等工业都具有一定用途。 关键字: 64-18-6;甲酸;甲酸价格;甲酸厂家;64-18-6; 公司简介 武汉克米克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https://www.chemicalbook.com/SupplyInfo_1199303.htm
4.第九章生物碱类20231017.ppt6.挥发性:一般无挥发性,少数有挥发性,如:液体生物碱 及麻黄碱。 (二)旋光性大多数生物碱分子有手性碳原子存在,有光学活性,且多数为左旋光性。少数生物碱分子中没有手性碳原子,故无旋光性。如:小檗碱,罂粟碱。三、理化性质 (二)旋光性1.生物碱的旋光性与其生理活性密切相关:一般左旋体呈显著的生理活性,而右旋体...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5441094.html
5.气质联用能检测挥发性有机酸吗?盖德问答如题所示, 气质联用 仪器, 色谱柱 为HP-5ms,这种条件下,可以检测挥发性有机酸吗?比如 甲酸 、乙酸、丙酸等等。https://m.guidechem.com/wenda/question/detail866732.html
6.中药学25黄芩素在碱性溶液本文详细探讨了香豆素的物理化学特性,如结晶性、挥发性、升华性、溶解性,以及香豆素苷的性质。涉及异香豆素的种类、特定化合物的荧光特性、香豆素在碱中的溶解机理,Gibb反应、《中国药典》中的成分检查、补骨脂和白花前胡的化学结构、显色反应、特定化合物的反应鉴别,如黄酮类、木脂素、挥发油、酸性比较等。同时涵盖了...https://blog.csdn.net/robin9409/article/details/123277331
7.苯甲酸钠对人体有害吗?39问医生苯甲酸钠对人体有害,因为苯甲酸钠与人体内的胃酸会发生反应,生成苯甲酸。苯甲酸有一定的毒性,长期...https://wapask.39.net/question/66129408.html
8.不挥发性酸有哪些–960化工网问答挥发性的酸有硝酸HNO3、盐酸HCL、氢氟酸HF、氢溴酸HBr,氢碘酸HI,亚硫酸H2SO3、硫化氢(氢硫酸)H2S、...https://m.chem960.com/ask/q-95e76a8dc2874b1e9cd8d3b814d92c3e
9.多肽类药物杂质研究中的质谱打开方式检测资讯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以质谱兼容的酸或盐替代三氟乙酸,可替换的酸(盐)包括甲酸(甲酸铵)、乙酸(乙酸铵)、二氟乙酸、三氟丙酸等。 1)甲酸、乙酸及其可挥发性缓冲盐 最常见的是以甲酸替代三氟乙酸。 例如在某重组GLP-1类似物的杂质谱研究中,因三氟乙酸对仪器有损伤故而选择甲酸替代三氟乙酸,结果获得了较好的...http://www.anytesting.com/news/1947984.html
10.无忧快测1、挥发性盐基氮 挥发性盐基氮是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即在此条件下能形成氨的含氮物。挥发性盐基氮是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的指示性指标,其含量越高,表明氨基酸破坏的越多,营养价值等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长期食用挥发性盐基氮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因食品腐败变质造成反胃、腹泻甚至...http://www.51kuaice.com/detection/article/articledetail.html?id=4203
11.泽漆有挥发性物质吗白癜风,患者常常对治疗方法和疾病本身有很多疑问。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泽漆有挥发性物质吗?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让我们了解一下泽漆。泽漆是治疗白癜风的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物,其主要成分是苯甲酸,它具有一些的挥发性。根据实践,泽漆在外用后会逐渐挥发,这可能会引起一些患者的担忧。然而,根据调查,泽...https://bdf.d17.cc/bdfcs/60268.html
12.挥发性脂肪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戊酸等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生物学上一般称之为挥发性脂肪酸(VFA)。 挥发性脂肪酸是厌氧消化过程的重要中间产物,甲烷菌主要利用VFA形成甲烷,只有少部分甲烷由CO2和H2生成。但CO2和H2生成也经过高分子有机物形成VFA的中间过程。由此看来,形成甲...https://www.med66.com/web/neikexue/wx1506237785.shtml
13.有机酸甲酸洗液清洗剂配方及作用再用酸进行处理得到约70%的甲酸-水的共沸物。用于化学清洗的甲酸无需精制,直接使用可降低成本。 b.大型高压锅炉的酸洗配方:羟基乙酸2%,甲酸1%,氟化氢铵 0. 25%,缓蚀剂0.25%。适宜清洗温度约90℃,流速约0.5m/s,循环清洗4~6h。 ②应用 由于甲酸挥发性好,清洗后无残留,适合用来清洗对残留物敏感的设备;对...http://www.miezaoji.net/news/wenti/87069.html
14.挥发性有机物包括哪些,有哪些种类?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一种对人健康有害的气体,按化学结构可划分哪些分类呢。VOCs包括五大类: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烃类、含氧有机化合物(醇、醛、酮、酚、醚、酸、酯等)、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类、氰类、腈类等)、含硫有机化合物(硫醇、硫醚)等。https://www.skesen.com/news/4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