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目前使用最广泛的
金属是钱。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转。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是铜,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
银,熔点最高的金属是笆,熔点最低的是汞。
2、金属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如: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
特殊:汞是液体,绝大部分金属是银白色,Cu是红色,Au是黄色。
3、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通常还要考虑价格、资源、是
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4、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生铁和钢是铁的
两种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较高,钢的含碳量较低。由于含碳量不同,因此生铁和钢的性能有
很大的区别。
5、通常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的熔点低,硬度大,抗腐蚀能力强,强度更大。日常生活中使用
的金属材料,大多数属于合金。如黄铜(铜锌合金)、不锈钢、硬铝、钛合金等。
6、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可用于火箭、航天飞机、通讯和人造骨骼。
7、通常24K金是指纯金,18K金是含量75%的黄金。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是三方面:
(1)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通式为: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如4A1+3O2==2Al2O3(常温下反应)2Cu+02型麴2CuO(铜加热时反应)金加热也不反应
【根据三种金属与氧气反应或反应的难易程度判断出活动性:Al>Cu>Au]
(2)排在氢之前的金属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通式为:金属+酸==盐+氢气
如:Mg+2HCl=MgCl2+H2t(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Zn+2HCl=ZnCl2+H2t(反应较快,产生大量气泡);
Fe+2HCl=FeCl2+H2t(反应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Cu放入稀盐酸中(无明显变化,不产生气泡)
【根据金属与酸是否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他们的活动性强弱:Mg>Zn>Fe>Cu]
(3)金属与某些盐溶液反应,通式为:金属+盐的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溶液
如:Fe+CuCl2=FeCl2+Cu(铁钉表面生成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Cu+2AgNO3=2Ag+CU(NO3)2(铜丝表面生成银白色固体,溶液变成蓝色)
将铁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由金属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可直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Al>Fe>Cu>Ag]
2、为什么铝比较活泼,但铝制品有很好的抗腐蚀能力?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
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里层的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方程式表示为:4A1+3O2=2A12O3
3、能否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不能,防止把氧化铝薄膜除掉,起不到保护作用
4.真金不怕火炼蕴含的科学原理:金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不跟氧气反应或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5、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取出,现象是铝丝表面生成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化学方程式:2A1+3CUS04=3CU+A12(S04)3;说明:活动性程式Cu
6、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如:Mg+2HC1==MgC12+H2tFe+CuS04===FeS04+CuC+2Cu(==2Cu+CO21
7、常见的金属活动顺序及应用(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从左到右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
(1)金属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等反应放出氢气(注意:不选硝酸、浓硫酸、碳酸)
如:Zn+2HCl=ZnCl2+H2t;Fe+2HCl=FeCl2+H2t;2A1+3H2SO4=A12(SO4)3+3H2t;铜与稀盐酸不反应。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熟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注意:①金属之间的置换不选择非常活泼的KCaNa;②该反应只有在溶液中才能进行。)
如:Zn+CuCl2=ZnCl2+Cu;Fe+2AgN03=2Ag+Fe(N03)2;银与硫酸铜溶液不反应;Fe+AgCl不反应,因
为AgCl是固体,没有在溶液中进行。
8、置换反应中铁都生成+2价(即亚铁)的亚铁盐,FeCb也不能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9、常见颜色(1)常见的黑色固体:铁粉、氧化铜、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镒和碳粉等;
(2)常见的红色固体有铜、氧化铁等;
(3)蓝色溶液含铜离子,黄色溶液含铁离子,浅绿色溶液含亚铁离子。如CuS04溶液呈蓝色,FeCl3
溶液呈黄色,FeC12溶液呈浅绿色。
10、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实验方法有三种:
①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即越容易反应的金属越活泼;
②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来判断,即有气泡产生的金属比没气泡产生的金属活泼,产生气
泡速率快的金属比产生气泡慢的金属活泼;
③利用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如果A能置换出B,则A>B,如果A不能置换出B,则BVA
11、计算(1)等质量的盐酸与过量的不同种金属充分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
(2)等质量的不同金属(+2价)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的金属,产生氢气越多。
12、铁钉放入稀硫酸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溶质由H2s。4变成FeSOD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了(溶质由CuS04变成FeSOD
13、越活泼的金属,越是优先发生置换反应,如硝酸银溶液中同时加入铜和铁,铁要优先反应结
束之后铜才能发生反应。
14、金属的活动性越弱,越是容易被其他金属置换出来。如铁钉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
中,硝酸银优先反应结束之后硝酸铜才能发生反应。
第八单元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地球上的金属资源主要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
2、除金、银等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有单质形式(游离态)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化合
2
态)存在。如赤铁矿成分主要是氧化铁(FezOQ、磁铁矿(含Fe&Og)、菱铁矿(含FeCOQ等。
3、金属铁的冶炼
(1)炼铁的原料及用途:铁矿石(提供铁元素)、焦炭(生成还原剂CO,同时提供反应所需的热
量)、石灰石(将铁矿石中的杂质Si()2反应转化为炉渣而除去。)
(2)炼铁的原理:3C0+Fe2O3==2Fe+3C02
(3)模拟实验中的实验现象:①玻璃管内红色的固体变为黑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尾气能
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4)实验中的主要步骤: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喷灯“迟到早退
操作步骤:
①实验开始时先通CO,再加热(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②实验结束,先停止加热,继续通CO至冷却才停止通CO。(目的:防止生成的铁再次被氧化)
(5)炼铁的设备:高炉卜曰
(6)高炉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①C+。2===C02②CO2+C====2C0
③3C0+Fe203===2Fe+3C02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是什么色?铁锈是混合物吗?答:Fe2()3-XH20红色混合物
(2)为什么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答:因为铁锈很疏松,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
蒸气等反应,所以铁制品会被全部锈蚀。
(3)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答: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即潮湿的空气中铁容易生锈。)
(4)铁生锈的本质是什么?答:铁与氧气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5)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是什么?答:①隔绝水②隔绝氧气③隔绝水和氧气
(6)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具体措施有哪些?①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②涂防护油或喷防护漆③保持
铁制品表面洁净干燥④在金属表面镀一层金属
5、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呢?
①防止金属的腐蚀。②金属的回收再利用。
③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严禁乱采矿物。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6、铜在空气中生锈是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Cu2(0H)2c。3(俗名:铜绿)
3
第九单元溶液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把蔗糖放入水中搅拌后固体逐渐溶解消失。解释: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把氯化钠放入水中搅拌后固体逐渐溶解消失。解释: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2)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是溶剂】
(4)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注意:①溶液不一定无色,含铜离子的溶液如C11SO4为蓝色;含亚铁离子的溶液如FeSO4
为浅绿色;含铁离子的溶液如Fe2(S€>4)3为黄色
②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③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V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2、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①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②液体溶于液体,量少为溶质,量多为溶剂;
③物质溶于水,无论水的量多还是少,水都是溶剂;
④以后只要题目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指水溶液。
3、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溶于酒精—碘的酒精溶液,俗称碘酒。如果溶剂是水,
通常省略溶剂“水”,如硫酸铜溶于水中,全名“硫酸铜的水溶液”,简称“硫酸铜溶液”)
4、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溶解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变现出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硝酸核溶解时温度显著下降,NaOH溶解温度显著上升,NaCI溶解时温度几乎没有变化
5、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具有不均一、不稳定的特点。
6、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具有不均一、不稳定的特点。
7、乳化:洗涤剂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珠的过程。
8、洗涤油污的方法:①加汽油(或酒精)溶解油污
②加洗涤剂乳化泄无(洗涤剂有乳化功能)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此溶液为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此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2)判断饱和溶液方法:①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②如果没有固体剩余,可能是饱
和溶液,还需要继续加溶质,如果所加固体不能再溶解,说明溶液是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升高温度、加溶剂
4
注:①象Ca(OH)2这样的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物质,通过升高温度使不饱和变饱和。
②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
③溶液不饱和,可理解为溶质少了(加溶质呗);或理解为溶剂多了(蒸发溶剂呗);或理解为溶解能
力强了(降低温度,减少溶解能力呗)。
④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该溶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
(4)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④同一温度时,同一溶剂中,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2、结晶的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也称降温结晶)②蒸发溶剂(也称蒸发结晶)
3、海水制粗盐的过程【粗盐主要含氯化钠,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
粗盐一NaCl
一旌有一过滤一
三口曰曰
4、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g)
必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④单位是“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①在20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或在20℃时,NaC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因:溶质种类、溶剂的种类②外因:温度【试验所用水的多少不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
(4)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快速增大;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不明显;如NaCl
③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5)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横坐标表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
①曲线上的点都是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曲线下方的点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②两条曲线的交点:该温度下,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溶解度曲线陡的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该固体适合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的方法得到晶体,如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平缓的固体适合用蒸发结晶(或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
晶体,如氯化钠。
⑤根据溶解度曲线表,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各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可以找出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6)溶解性大小分类:溶解度<0.01g,难溶;O.OlgV溶解度Vig,微溶;
lg<溶解度VlOg,可溶;溶解度>10g,易溶。
5
(7)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30c时甲的溶解度为;
②点a的意义是;
③甲物质所表示的b点是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若要将该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是;
④20℃时,将10g乙放入100g水中,得到溶液;
⑤要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结晶,最适合的方法是
要想从乙的饱和溶液中结晶,最适合的方法是;0―1020304050
⑥30℃时,130g饱和的甲溶液降温到20℃,析出晶体g.温度/七
⑥30℃时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低温度到20c时,析出的晶体甲不一定比乙多。
5、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lOl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
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因素:①温度(压强不变时,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②压强(温度不变时,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
1、溶质质量分数区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X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X100%
【注意:溶质的质量:被溶解的固体才是溶质,没有溶解的固体不能计算溶质带入计算。】
10g氯化钠
口「口
90cl水100g氯化钠溶液80g水100g氯化钠溶液
10%20%
2、根据溶解度(S),求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C%=S100%(C
100+S
3、溶液稀释或浓缩问题的计算关键: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1)13c时A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HC时20gA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浓度
(3)12c时ABC三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
(4)12c时A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3.1%,12c时物质C的溶解度为
(5)将13c时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2°C时,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
(6)如果A物质中含少量B物质,要想提纯出A,适合的方法是溶解、蒸发浓缩、一、过滤。
(7)如果B物质中含少量A物质,要想提纯出B,适合的方法是溶解、、趁热过滤。
(8)将12c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观察到的现象是
6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①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贴
②实验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试剂瓶(细口瓶)
(2)误差分析:如果氯化钠中有杂质、称量时滤纸上有残留药品、量取水时仰视读数、用于溶解的
烧杯内有水等情况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如果硅码生锈了、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将量筒内水加到烧杯时不小心洒出了等会导致配置溶液浓度偏大。
(3)用某种浓溶液配置稀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基本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贴
②实验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试剂瓶(细口瓶)
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1、酸、碱、盐的定义
(1)酸:区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一类化合物属于酸;如碳酸(H2co3)、硫酸(H2so4)、
硝酸(HNC>3)、盐酸(HC1)、醋酸((CH3coOH)等。
(2)碱:名称以“氢氧化”开头,区直金属离子和OH,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
Ca(OH)2、氢氧化钾KOH、氨水N%-%。等。
(3)盐: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如氯化钠NaCl、硫化钾K2S、碳酸钙CaCO3.高锯酸钾
KMnO4>碳酸氢钠NaHCCh、铜绿Cu(OH)2co3、氯化镂NH4c1是盐(特殊,没有金属离子)
2、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常用石蕊或酚猷。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无色酚
酰试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成红色。(注意:酚酸遇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变色)
3、自制酸碱指示剂(从紫荆花中提取指示剂):取紫荆花放入研钵中,加入酒精和水(1:1)(溶
解色素),用研杵捣碎,用纱布过滤,得到紫荆花的提取液,该提取液能作为指示剂使用。
7
4、盐酸(HCD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叫盐酸。因此盐酸都是混合物。【氯化氢是纯净物,盐酸是混合物】
(2)盐酸的物理性质:稀盐酸是无色液体,但工业级盐酸中含有杂质氯化铁而显黄色。稀盐酸没
有气味,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
(3)打开装有浓盐酸的瓶塞,可看见大量白雾,有刺激性气味,这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
如果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溶液质量会减少,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稀盐酸挥发性很弱】
(4)浓盐酸产生大量白雾的原因: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的
小液滴。
(5)区别稀盐酸和浓盐酸的方法:打开瓶塞,产生白雾的是浓盐酸,没有白雾产生是稀盐酸。
(6)用途:①除铁锈、水垢②化工原料,如制造药物③人体胃液中含有稀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5、硫酸(H2soD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硫酸是无色粘稠状液体,密度比水大,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2)浓硫酸的特性:①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浓硫酸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但不能干燥碱
性气体,如氨气N%)。②脱水性,(属于化学性质)浓硫酸能夺取木材、纸张、皮肤中的氢元素
和氧元素,使这些物质炭化变黑。③腐蚀性,浓硫酸对皮肤等有强烈的腐蚀性。④溶解时放出大
(3)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内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口诀硫酸入水,
杯壁下流,不断搅拌)。
绝不可将水到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沸腾,酸液飞溅,十分危险)。
(4)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稀溶液(或肥
皂水)。
(5)硫酸的用途:①除铁锈②化工原料,如石油化工③制造蓄电池④实验室用浓硫酸做干燥
剂。
6、酸有五条相似化学性质(即酸的通性):
因为酸的溶液中都有相同的H+,所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使用点滴板优点:①节约药品②减少污染③便于观察现象
(1)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不能使酚配变色
(2)酸+金属(氢之前)==盐+氢气
(如Fe+H2sO4=FeSO4+H2t现象:有铁钉上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8
(如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红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4)酸+碱==盐+水(如Ca(OH)2+H2SO4==CaSO4+2H2O)
(5)酸+盐==新酸+新盐(如Na2CO3+H2SO4==Na2SO4+H2O+CO2t)
(注意:上述反应中通常选择稀盐酸、稀硫酸,不可以选浓硫酸、硝酸和碳酸)
二、常见的碱【判断碱的方法:区虫金属离子(NH4+看成金属离子)和OH-构成的化合物属于
碱】
1、氢氧化钠(NaOH)
(1)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
(2)物理性质:①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②易溶解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③氢氧化钠易
吸收水分而潮解。(固体氢氧化钠可用做干燥剂,它属于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HC1、CO2、SO2
等酸性气体,注意: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吸水性,不能做干燥剂)。
(3)强腐蚀性。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先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或食醋)。
(4)氢氧化钠的用途:①固体NaOH做干燥剂②化工原料,如制肥皂③制炉具清洁剂④造纸
工业。
(5)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在空气中易吸水并与CO,反应而变质:2NaOH+CO2=Na2CO3+H2O
2、氢氧化钙[Ca(OH)2|
(1)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注意: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浆、石灰乳等的有效成分也是
Ca(OH)2]
(2)物理性质: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注意溶解度特点: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氢氧化钙的用途:①石灰水用来检验二氧化碳②作建筑材料③改良酸性土壤④杀菌消毒
剂⑤制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的混合物)。
(4)氢氧化钙的腐蚀性(氢氧化钙有腐蚀性,不能用于中和胃酸,不能做补钙剂)。
(5)氢氧化钙的工业制法:第一步:燃烧石灰石制得生石灰Cag高温CaO+CCM
第二步: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熟石灰CaO+H2O==Ca(OH)2
3、碱有四条相似的化学性质(即碱的通性):
碱的溶液中都有相同的OH-,所以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能使无色酚醐变红色
(2)碱(溶液)+非金属氧化物==盐+水(注意:SO2+Ca(OH)2=CaSO3+H2O)
(3)碱+酸=盐+水(如NaOH+HCl=NaCl+H2O)
(4)碱(溶液)+盐(溶液)==新碱+新盐(如Ca(OH)2+Na2co3=2NaOH+CaCO3
I)
注意:(1)CO既不能与酸反应,也不能与碱反应
(2)生石灰在空气中变质是因为:与水蒸气反应CaO+H2O=Ca(OH)2
熟石灰再与CO反应SO2+Ca(OH)2=CaSO3I+H2O
(3)检验CO2用澄清的石灰水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
co2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有明显现象,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
9
(4)如何判断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如右图滴入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后气球胀大。
(5)除去CO2应选择浓氢氧化钠,还是澄清的石灰水?理由是什么?
答:最好选择浓氢氧化钠。因为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比澄清的石灰水能吸收更多的CO。
4、溶液的导电性
(1)溶液能导电与金属能导电的区别:金属导电是因为金属有自由电子,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
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常见的酸、碱、盐在水能能解离出自由一定的离子,因
此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
+2-
如HCI==H++Cl-H2SO4==2H+SO4
+2+
NaOH=Na+OH-Ca(OH)2==Ca+2OH-
++2-
NaCl=Na+Cl-Na2CO3==2Na+CO3
课题2酸与碱之间的反应
一、中和反应
1、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注意:①中和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②中和反应一定生
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的实质: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H+OH-=H2O)O
3、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4、中和反应实验中加入酚酸的作用是:判断酸与碱发生了反应。
5、改良酸性土壤或中和工厂废水中的硫酸最好选择氢氧化钙
(不选氢氧化钠是因为氢氧化钠比氢氧化钙腐蚀性强并且价格贵)
6、能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通常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氢用、碳酸钙等(不能选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氧化钙等有腐蚀性的物质)。
二、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1、无色酚猷、紫色石蕊和pH试纸的功能区别:
(1)酚献只能测出是否显碱性;
(2)石蕊只能测溶液的酸性、碱性或中性,
(3)pH试纸既能测酸碱性,还能测酸碱行强弱。
2、溶液酸碱度与pH的关系
10
4、pH与酸碱度的关系:若pH<7溶液显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其酸的浓度越高;
若pH=7溶液显中性;
若pH>7溶液显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其碱的浓度越大。
5、使用pH试纸的正确方法: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pH试纸上,立即把
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被测液的pH。
6、使用pH试纸的注意要点:
①不能将pH试纸伸到被测液体中;
②不能将pH试纸用水湿润;
(酸性溶液用水稀释后酸性减弱pH增大,碱性溶液加水
稀释后碱性减弱pH减小,中性溶液用水稀释后酸碱性不变pH不变)
③溶液的PH可以有小数,但pH试纸只能初略测定溶液pH的整数值。
④pH<7的溶液显酸性,但不一定是酸的溶液,有些盐的溶液也显酸性,如硫酸铜溶液显酸性;
pH>7的溶液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有些盐的溶液也显碱性,如碳酸钠、碳酸氢钠溶
液等显碱性。
PH=7的溶液显中性,但不一定是纯水,有些盐溶液也显中性,如氯化钠溶液PH=7
7、正常雨水因为溶解了二氧化碳而显酸性,其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8、生活中食醋、酱油、苹果汁、厕所清洁剂显酸性,肥皂水、草木灰水、厨房清洁剂显碱性。
9、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加水或加碱(或酸)后溶液pH的变化曲线图
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1、日常生活中说的盐和化学上说的盐的区别:生活中说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化学上说的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一类化合物。
2、氯化钠的用途:①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0.9%);
②农业上可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③工业上可用氯化钠为原料来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
④交通运输上食盐用来清除公路上的积雪;
⑤生活中用氯化钠做调味品或腌制食品。
3、氯化钠在人体内的作用
(1)钠离子:对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和促进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起主要作用。
(2)氯离子: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具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4、工业盐中常含有有毒的亚硝酸钠NaNOz(一种有咸味,外观与氯化钠相似的白色固体),因此
11
不能食用工业盐。
5、海水可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粗盐:粗盐通过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等提纯后得精盐。
6、粗盐的提纯:
(1)粗盐中杂质:含有较多可溶性杂质(如MgCL和CaCb)和不溶性杂质(泥沙)。
(2)粗盐易潮解原因粗盐中的氯化钙和氯化镁易吸水而潮解(注意固体氯化钙常用作干燥剂)。
(3)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4)粗盐提纯时,玻璃棒的不同作用:①溶解时的作用:加快溶解速率;②过滤时的作用:引
流;
③蒸发时的作用:防止液滴飞溅。④计算产率时的作用:转移固体。
(5)蒸发时停止加热的时机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热蒸干水分。
(6)造成粗盐提纯产率偏低的原因:①溶解时有部分氯化钠晶体没有溶解;②过滤、蒸发时有
部分液体溅出烧杯或蒸发皿;③烧杯、蒸发皿或玻璃棒上有食盐晶体残留。
(7)造成粗盐提纯产率偏高的原因:①蒸发所得精盐还有一些水分;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漏斗边
沿。
7、某粗盐中含有泥沙、MgCb和CaCb等杂质,要提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步骤如下:
业过量过量
NaCI
CaCl,
MgCL
(1)步骤①的目的是除去氯化镁,方程式:MgCI2+2NaOH=Mg(OH)2I+2NaCI
(2)步骤②加入的Y是碳酸钠,目的是除去氯化钙,方程式MgCI2+Na2CO3=CaCO3I+2NaCl
(3)步骤③加入的过量盐酸,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方程式HCl+NaOH==NaCl+H2O和2HCl+Na2CO3=H2O+CO2t+2NaCl
(4)步骤③加入的过量盐酸,对产品的纯度有无影响?没有影响,因为过量的盐酸加热后挥发了.
8、碳酸钙(CaCO3)
(1)大理石、石灰石、贝壳、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2)物理性质:纯净的碳酸钙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3)用途:①纯净的碳酸钙是常用的补钙剂,能治疗胃酸过多症;②大理石、石灰石是常见的建筑
材料。
9、碳酸钠(Na2CO3)
(1)俗名:苏打、纯碱(碳酸钠属于盐,但其水溶液显碱性,故俗名纯碱,化学家侯德榜创造性地
发明生产纯碱的新方法)。
(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3)碳酸钠的用途:广泛应用于制造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10、碳酸氢钠(NaHCOs)
12
(1)俗名:小苏打(碳酸氢钠属于盐,其水溶液也显碱性,但其碱性比碳酸钠弱)。
⑵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能溶于水。
(3)碳酸氢钠的用途:焙制糕点的发酵粉;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干粉灭火剂。
11、复分解反应:(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如AB+CD==AD+CB
(2)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条件:交换成分后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产生,反应才能
进行。
12、碱和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锁钙碱可溶;
盐酸盐不溶氯化银;
硫酸盐不溶硫酸领;【口诀至关重要,必须烂熟于心!】
碳酸盐只溶钾钠钱;
钾钠铉硝盐全溶。
13、最常见的七种沉淀:硫酸领、氯化银、碳酸钙、碳酸钢、氢氧化镁、氢氧化铁、氢氧化铜。
其中(DBaSO4和AgCl不溶于水,加硝酸沉淀不会消失;
(2)BaCOj和CaCO3不溶于水,但加稀硝酸沉淀会消失,有气泡产生;
(3)Mg(OH)2、CU(OH)2和Fe(OH)3不溶于水,加稀硝酸沉淀会消失,但没有气泡产生。
14、复分解反应中最常见的气体:CO2、N%和SO2
15、盐的化学性质【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最是复杂,必须牢记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条件】
(1)盐(溶液)+金属==新盐+新金属(如Fe+CuSO4=Cu+FeSO4)
(2)盐+酸=新盐+新酸(该反应一般不用碳酸做反应物)(BaCb+H2sO4=BaSO/+2HCD
(3)盐(溶液)+碱(溶液)==新盐+新碱(如:2NH4Cl+Ca(OH)2=CaCl2+2H2O+2NH3t)
(4)盐(溶液)+盐(溶液)==新盐+新盐(如Na2CO3+BaCl2=BaCO3I+2NaCl)
16、酸碱盐中一些易错问题:
(1)常见的干燥剂:浓硫酸(酸性)、固体烧碱(碱性)、生石灰(食品干燥剂)、氯化钙(中性)
(2)纯碱不是碱,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3)浓盐酸有挥发性,稀盐酸无挥发性,浓硫酸有吸水性、脱水性,稀硫酸没有吸水性、脱水性。
(4)一氧化碳(CO)既不能与酸反应,也不能与碱反应,所以CO气体可用浓硫酸或氢氧化钠
来干燥。
(5)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澄清的石灰水,除去二氧化碳的试剂最好是氢氧化钠溶液。
(6)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
(7)要检验某未知溶液的酸碱性,选用石蕊试液,不选用酚酣试液,因为酚配在酸性和中性溶液
中都不变色。
17、初中化学中一些常见的特殊物质:
(1)红色固体:铜、红磷、氧化铁
(2)黑色固体:碳粉、铁粉、氧化铜、二氧化铳、四氧化三铁
(3)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13
(4)蓝色溶液:含CM+的溶液。如C11SO4CuCl2CU(NO3)2
(5)黄色溶液:含F/+的溶液。如Fe2(SO/FeCl3Fe(NO3)3
(6)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C>4FeCl2Fe(NO3)2
18、几种常见离子(盐)的检验方法:
(1)co3-(碳酸盐):取样品加稀盐酸,产生气泡,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
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样品含碳酸根离子(是碳酸盐)。
(2)SO4-(硫酸盐):取样品加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向沉淀中加稀硝酸,若沉淀不消
失,证明样品含硫酸根离子(是硫酸盐)。
(3)C1-(盐酸盐):取样品加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向沉淀中加稀硝酸,若沉淀不消失,
证明样品含氯离子(是盐酸盐)。
(4)NH4+(钱盐):取样品加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加热,若有刺激性气味(或气体能使红
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证明样品含铁根根离子(是钱盐)。
19、溶液中物质(或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方法:相互之间能反应则不共存,不能反应则能共存.
例如:HC1和KOH、H2s。4和Na2c、Ba。和Na2sO4Ag+和CL、Fe3+^HOH不能共存
20、物质的鉴别方法:物质鉴别先考虑物理性质的不同,如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显著的
吸热或放热等;后考虑化学性质,如通过反应产生颜色的变化、气泡、沉淀等。关键是“各物质
反应现象明显不同,不能有干扰现象”。
例如:鉴别氢氧化钠和氯化钠两种固体的方法:(1)加水溶解看是否放热(2)用酚配试液鉴别(3)用
硫酸铜溶液鉴别(4)用氯化钱鉴别(5)用氯化镁溶液鉴别(6)不能用硝酸银鉴别!
21、除去杂质的原则:“目标保留,杂质除尽,不产生新的杂质”!
22、酸碱盐之间的常见反应顺序:
(1)碱和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种酸,若都能反应时,通常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要优先进行。
(2)酸与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种碱,若都能反应时,通常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要优先进行
23、氢氧化钠在空气中的变质:
(1)氢氧化钠与CO反应造成其变质,如果要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只需要判断有无碳酸钠即可.
(2)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的方法是判断有无氢氧化钠。有氢氧化钠则部分变质,无氢氧化钠
则是完全变质。
课题2化学肥料
1、化学肥料(简称化肥)的种类:氮肥、钾肥、磷肥、复合肥
2、化学肥料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记忆口诀:氮钾磷一一叶茎根】
氮肥——叶(缺氮的表现是叶色发黄)
钾肥——茎(缺钾的表现是茎细易倒伏)
磷肥——根(缺磷的表现是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小)
复合肥——同时含N、K、P中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叫复合肥,如KNO3、(NH4)2HP04等
3、氮的固定—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氮的固定。
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雷雨天N2+O2这以2NO固氮。2+%'鞭幽2N%(人工固氮)
催化剂
14
4、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利弊:利是增加农作物产量,。
正确的方法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5、注意:钱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因为钱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氨气,从而导
致月巴效损失。(NH4cl+NaOH=NaCl+NH3f+H2O)
6、化肥碳酸氢钱需要密封存放在阴凉处(发出刺激性气味)的原因是:
因为碳酸氢铁常温下会分解出氨气。NH4HCO3=CO2t+NH3T+H2O
7、镀态氮肥中一定含钱根【NH4+】,如NH4CI、NH4NO3、(NH4)2SO4等。
注意:尿素【CO(NH2)2】不是钱态氮肥!NH不是钱根!
8、化肥的简易识别:
一看:只有磷肥为灰色,其他化肥是白色。只有氨水是液体,其他化肥是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