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地域偏见和认知偏见,“河北粮”真的如此不堪入目吗?
宠物行业观察消息,近日,在第42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简称:315)当天,央广网中国之声独家报道了宠物粮市场乱象,并指出:有着“中国宠物食品之乡”称号的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宠物食品年产销量超130万吨,占全国宠物食品约60%的市场份额,但市场劣质宠粮乱象频出。
据央广网记者调查发现,每天有大量的劣质宠物粮从这里流向市场。宠物粮配料表随心写,成分表怎么好看怎么写,整个包装袋只有净含量是真的。还有不法厂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空间,不惜使用最劣质的原料制作宠物食品,甚至大量“掺石粉”“掺羽毛粉”,危害宠物健康。甚至有从业者坦言:“用最烂的东西做最贵的粮,这就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
央广网记者直言,行业低价竞争愈发激烈,有从业者却还沉浸在利润最大化的短视行为中。有企业不惜牺牲宠物的健康来博取最大的利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是对宠物生命健康的极大漠视。
截至目前,这一事件看似已告一段落,但背后的风波仍在持续涌动发酵。例如关于“河北粮”话题的争议热度,就在不断上升。
有人认为,“河北粮”就是低价劣质宠物食品的代名词,甚至就是因为“河北粮”,才拉低了消费者对于整体国产宠物食品的信任度与认可度。央广网曝光的几家低价工厂,仅仅只是当地宠物产业里的冰山一角,类似这样的工厂堪称随处可见。
“河北粮”,真的如此不堪吗?
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早期的“河北粮”,其实是指邢台南和县里的小型宠物食品生产作坊。在宠物行业兴起阶段,河北宠物食品产业依托完善的供应链和成本优势,将产品普遍定位为低端宠物粮,以价格优势占据了市场的大半份额。
但也正因极低的产品价格,在产业粗放型阶段最赚钱的时期,一些不良企业开始钻市场的空子,生产低质量的问题产品,甚至出现了危及宠物生命健康的不良事件。尽管这些问题大多出自小作坊或黑工厂,却还是让消费者产生了“河北粮”是劣质粮的印象。
而信任一旦崩塌,再想建立起来,就是万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地域偏见”的面前。
对此,宠物行业观察认为,中国特有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社会经济管理模式,让宠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会造就市场良莠不齐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河北粮”问题,让消费者重塑国产宠物食品信心呢?
一方面,沉疴积弊更需要刮骨疗毒。这需要有关部门以及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如果不能下定决心自断臂膀,严格审查与自我审查,淘汰升级低端过剩产能,就会失去初创品牌生存的土壤,进而导致地区优质产能迁移。例如目前以山东宠物食品产业带为代表的地区宠物产业,就已成“后来居上”之势。
当然,粗犷式发展的宠物产业,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此次被曝光的劣质宠粮事件,或许就不仅仅只存在于南和。此外,诸如宠物医保、星期宠物等问题,也在今年315期间进一步显露。
由此可见,宠物产业链距离规范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随着产业不断进步,相信国产宠物食品的品牌力和产品力,也将在其对自己的不断砥砺打磨中迭代升级,最终赢得消费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