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如何处理临期食品是不少商家面临的难题,消费者也避之不及。但是如今,临期食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半个月前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还特别提到,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视频丨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
百亿大市场!
临期食品的“春天”来了?
据介绍,临期食品是指临近保质期而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部分省市对临期食品还出台了地方性管理规定,能不能界定为临期食品还得看临近保质期的天数。
在很多商场、超市里,一些临期食品不仅不愁销,还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甚至在部分城市,有不少专门售卖临期商品的特卖商店应运而生。
△某社交平台上显示,“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有四万多成员。
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网购临期食品。这些食品在保质期剩下20%—50%期间,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还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这也被叫做“临期效应”。其中,薯片等膨化食品的临期效应更为显著,其次是方便面和饮品。
临期食品能便宜多少?
食品安全会“打折”吗?
尽管临期食品的消费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面,“一分价钱一分货”,低价产品可能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
有专家表示,处于保质期内的临期食品,在包装完好、储存得当的情况下,其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障,可放心食用。
在某数据网站统计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用户购买渠道统计图中,大型商超、大型综合电商平台与社区生鲜连锁店位列前三位,线上和线下小型临期渠道次之。可以看出,传统的商超渠道及可触达的实体店铺,依然是顾客更信赖的消费渠道。
但不可忽视的是,专业的临期特卖市场正在悄然铺开。针对临期食品的价格和安全情况,小编此次就对线下、线上的临期特卖渠道进行了体验。
小编在淘宝APP上尝试购买临期产品,在某店铺首页有海报大字宣传:“比超市更便宜。”
以某品牌酸奶为例,该临期店铺的优惠到手价格为35.9元,生产日期为2月;品牌旗舰店商品海报上的参考优惠到手价格为51.15元,生产日期注明为4月。
△左为临期酸奶,右为正价酸奶
小编随后联系了人工客服,对商品保质期、食用安全、商品真伪进行了问询。商家表示,产品均为正规渠道产品,且在保质期内。
△北京的一家临期特卖商店中,明确展示原价和“临期价”。
如何安全“捡漏”?
专家给三点建议
理性选购,避免冲动:选购临期食品时需注意查看保质期,应在保质期内将食品食用完。此外,要理性消费,不要因为优惠就大量囤货,无法吃完而超过保质期会造成浪费。
贮存得当,品质正常:在购买临期商品时,要留心商品的保存条件是否和标签上描述的一致。同时要细心观察食品是否出现霉变、气味改变、颜色改变、状态改变等情况,不购买出现异常的食品。
谨慎选购,因品而异:不同类别的食品保质期不同,其劣变的速度也不同。对于营养丰富、水分含量高的食品,如酸奶、果汁等,其变质速度非常快,这类临期食品应谨慎购买。对于水分含量低的食品,如饼干、方便面及罐头食品等微生物不宜生长或生长速度较慢,其安全性相对会更高。
在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临期食品的售卖是一种“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