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对酒精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的新型益生元/合生元产品及配方
完成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药学院
项目负责人姓名徐琦职称/职务讲师手机18678973781
成果简介
酒精性肝损伤(ALD)是由酒精滥用所导致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
肝病。WHO发布的《2018年全球酒精与健康报告》特别指出,中国近年来
酒精消费量持续增加,ALD患者数量正以惊人速度上升,2002-2013年间ALD
患者比例翻了一倍多。可见,我国ALD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目前,ALD防
治的关键在于及早干预,延缓病情进展,然而,除戒酒外,ALD仍缺乏安全
有效的干预策略。因此,开发切实可行的ALD干预方法成为市场的紧迫需
求。
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率先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能够有效抑制
ALD的进展,其中以丙酸效果更佳。基于此,项目负责人已将短链脂肪酸改
善ALD这一新的功效和潜在用途申请专利保护。在该专利保护下,开发可
高效释放丙酸的新型益生元/合生元产品有望为ALD的早期防治提供一种新
的以营养为基础的膳食干预途径,填补ALD防治市场的空缺。目前,该项目
已完成前期理论查证和实验验证,并正在按照《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方法》筛
选确定出具有最优ALD保护作用的基本配方,配方一经确定将进入保健食
品申报阶段,待批准后投入生产并推广上市。鉴于中国当下流行的社交模式
和由其导致的庞大的饮酒群体,我们相信一款方便服用且可在饮酒情况下有
效保护肝脏的益生元/合生元产品,会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且必定会带来可观
的经济效益。对于后期技术转化,该项目需要专业的食品生产/代加工公司的
协助,或是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从保密配方比例的角度出发,自行购买设
备进行产品生产。此外,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后续营销推广,也需与专业公
司合作。
知识产权情况依托该成果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短链脂肪酸在预防或/和治疗肝损伤中的应
用(202111624881.0),目前已经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项目成熟度实验室阶段小试阶段□中试阶段□市场化阶段
成果转化方式□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入股股权投资
许可使用合作开发
其他要求
-282-
成果名称高核酸酿酒酵母高通量育种关键技术及菌株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部
项目负责人姓名鲍晓明职称/职务教授手机18678789961
1、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研究内容属于生物工程学科范畴,食品微生物领域。
核糖核酸(RNA)的降解物或衍生物是多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具有提高
人与动物的免疫力等保健功效,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和农业等产业有较好
的应用潜力。提高核酸衍生产品品质、降低成本的根本是提高菌株的核酸含
量,一般用热带假丝酵母较多,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作为食品安全级微生物,
酿酒酵母是公认最理想的RNA源,目前国内外对酵母RNA的下游酶解工艺
研究较多,关于高核酸酵母选育的研究较少,仅有少数研究利用驯化培养或
非理想诱变技术,通过逐个测定RNA含量筛选高核酸酵母菌株,由于RNA
含量检测操作繁琐、误差较大,难以实现规模化筛选。制约高核酸酵母育种
的限制性因素是存在无法反映RNA含量变化的规模化筛选体系和转基因育
种问题。因此,开展非转基因的高核酸酵母规模化选育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0151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ZR2019PC010)和山东省重点研发(重大创新工程)项目(2017CXGC1105)
的支持下,经过4年协同攻关克服了以上技术瓶颈,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针
对性地设计、构建并优化RNA聚合酶I指导报告基因(GFP等)表达的新
型表达体系,在酵母中实现了表达,通过荧光变化反映胞内rRNA合成变化,
该表达体系与诱变技术和细胞分选技术相结合,用于高核酸酵母的规模化筛
选,由于该表达体系是构建适用于酿酒酵母关于菌株的高拷贝附加体质粒上
的,获得高核酸酵母菌株后,可借助其在酵母中的不稳定性,通过连续传代
即可轻易消除,操作方便,避免了转基因问题,为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本
研究团队利用该高通量筛选策略获得了一株核酸含量在15%左右的酿酒酵
母工业菌株,高于同类酵母核酸含量,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潜力。
2、核心技术及指标
(1)建立了基于DNA聚合酶Ι新型蛋白表达体系。
(2)高核酸酵母高通量筛选技术与非转基因育种技术。;
(3)选育得到核酸含量提高15%(相比某公司工业化的菌株)的非转
基因酿酒酵母。
3、经济和社会效益
核酸应用于:(1)医药领域:核酸是新一代的生物药物,具有遗传、催
化,能量贮存,能量供给及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能。治疗心肌梗塞及于扰素
诱导剂方面具有广阔的前途。研究表明,核酸制品能延缓机体衰老过程并协
调机体内部营养平衡,对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等疾病均有积极
疗效。(2)食品领域:可作为食品增味剂,已成为新一代强化营养保健型食
品增味剂,具有食品属性、非食品添加剂的鲜味物质,具有增鲜增味,降盐
-283-
淡盐,平衡异味,耐受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休闲食品、肉制品、方便面、
酱油等食品调味领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3)化妆品领域:能够促进
皮肤的新陈代谢,具有防皱,生肌的作用,使皮肤变得光滑,对各种皮肤病
均能起到较佳的治疗效果。可添加于洗涤剂,乳化剂,雪花膏,乳液等化妆
品中。(4)农牧渔业领域:核酸水解物腺苷酸可被用作植物的生物激素,是
制造天然细胞分裂素,激动素,玉米素等腺嘌呤衍生物的原料,具有增产和
早熟效果。
本成果建立了高核酸酵母选育的高通量筛选体系,可弥补传统的高核酸
酵母育种无法直接反映RNA含量的缺陷,将成为高核酸酵母选育的主要方
法,并成功选育得到高核酸酵母菌株,有效提高了核酸合成通量和产量,对
高核酸酵母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和农业等行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经
济价值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4、技术转化所需条件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规划商讨。
知识产权情况
菌株及选育方法、生产工艺等技术。
目前所有上述专利均有效。
项目成熟度□实验室阶段小试阶段中试阶段□市场化阶段
成果转化方式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入股□股权投资
本成果的优良酿酒酵母菌株开发其他下游产品,如无抗饲料蛋白和添加剂、
食品营养添加等。
-284-
成果名称关于固-液界面吸附中吸附剂浓度效应的表面组分活度模型研究
完成单位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项目负责人姓名赵凌曦职称/职务助理研究员手机15969678489
activitymodel,SCA)模型以解释这一现象,并优化完善了SCA模型,建立
动力学方程;实验研究了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过程,皆
表现出明显的Cs-effect,并证实了SCA方程的普适性;考察了pH、离子强
度、温度和特性吸附离子等因素对Cs-effect的影响,发现均不影响SCA方
程所示的关系;阐释了吸附平衡和吸附速率与吸附剂浓度间的理论关系,加
深了对固-液界面吸附特别是SCA模型适用性的认识;阐释了吸附剂浓度效
复等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理意义和影响因素,改进模型参数值的测定方法及SCA热力学方程,并构建
SCA动力学方程,掌握吸附剂浓度效应的微观机理;(2)基础研究成果以
论文形式发表,预期发表SCI收录论文3~5篇。
3、产业上下游情况介绍,项目效益分析:项目完成的多体系固-液界面吸附
实验研究,包括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优化了表面组分活度(SCA)模
型,建立了SCA动力学方程,阐释了吸附剂浓度效应机理。用本项目所得吸
验证,结果表明SCA模型方程可更好地描述Cs-effect实验结果,可以消除
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在固液-界面吸附过程中吸附剂浓度的影响。本项目
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基础依据。本研究所建立的SCA模型和方程以
及制备的磁性LDHs复合材料分别在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和吸附材料中具
有应用前景。
项目成熟度实验室阶段□小试阶段□中试阶段□市场化阶段
成果转化方式
□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入股□股权投资
□许可使用□合作开发
-285-
成果名称广谱抗耐药菌先导化合物Chetomin及其制备和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姓名夏雪奎职称/职务研究员手机15053125335
1、从毛壳属真菌的发酵培养物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Chetomin,
涉及其制备方法及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耐甲氧西
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sc5314的应用,
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核心技术:化合物的制备、活性评价、产品开发。
3、本成果为抗菌产品的开发提供实体分子。
4、配备发酵设备、超净工作室、分析纯化设备等。
知识产权情况专利:广谱抗耐药菌先导化合物及制备和应用ZL201710543346.X
有效
□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入股□股权投资
其他要求项目联系人:赵佩佩18654566626
-286-
成果名称海参活性肽的挖掘
生物活性肽(BPs)是重要的生理调节物,活性广泛,具有改善人类健
康的潜力。BPs广泛参与炎症、止血、神经传递、免疫反应、生长修复、激
素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活动,在人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活性肽种类繁多,
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生理肽、抗菌肽、神经肽、免疫肽、修复肽、激
素肽、营养肽、抗氧化肽等,在人体内发挥抗病毒、抗癌、抗血栓、抗高血
压、免疫调节、激素调节、抑菌、降胆固醇等作用。目前肽类物质主要在应
用于功能性食品、肽类试剂、肽类药物等行业,是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生存于胁迫、竞争和侵略性的海洋环境下,海参是BPs挖掘的重要来
源。海洋物种约占全球生物多样性总量的一半,是活性丰富,结构多样的生
基酸序列还是组成都与陆地生物蛋白有很大的不同,容易产生相当特异性和
有效的活性分子。目前,海参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种类繁多的海参蛋
白氨基酸序列中,潜在着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氨基酸序列。
计算机筛选、设计结合生物工程是挖掘并合成新型BPs的重要手段。
BPs具有更少的副作用、更高的稳定性、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高的疗效性,
在全球肽治疗,营养保健等领域需求甚广。天然存在的BPs在生物体中含量
低,且提取困难,难以实现大量生产供给。近年来,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合成
生物学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筛选和设计活性肽,预测潜在的候选BPs,
优化其性质在生物底盘细胞工厂内实现BPs的高效合成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项目基于海参基因组的高活性肽的计算机筛选和生物底盘细
胞内的合成,继而通过成果转化中试是实现海参肽规模化生产的重要研究方
向。
(1)计算机辅助筛选海洋活性肽,建立候选活性肽数据库;
(2)动物和分子活性评价和筛选模型获得种高活性海参肽;
(3)活性肽高表达菌株的构建,活性肽的纯化,发酵工艺和纯化流程
的优化。
3、产业上下游情况介绍,项目效益分析
海洋资源库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化学、生物学、药学多学科交
叉使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处在新的起点,并掀起了高活性海参肽的筛选和生
物合成和修饰改造研究的热潮。通过对海参基因组数据库的挖掘,开发海参
的活性肽资源库,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新资源,并借助生物领域的合成生物学
的的东风解决海参肽合成的瓶颈限制,实现活性肽的大规模,高效生产。将
-287-
为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系统、详实的资料。同时,本项研究也
是对海参海洋资源潜在价值的评估,期望结果能够引起国内更多活性肽研究
学者对该类特殊资源的研究兴趣,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经济价值和医用价值。
酶解法和化学合成法,存在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产物不稳定等问题,不
利于海参肽的实际生产和应用。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
技术手段获解决活性肽稳定性差、毒性强、产量低等问题,获得高质量的海
参活性肽,在海参活性物质的开发过程中打破资源限制,实现低成本的海参
活性肽的规模化生产。并对肽分子进行设计改造和修饰来降低毒性,提高活
性肽的活性和稳定性,攻克共性和关键技术,对研发新型药品、提升传统产
业、形成战略新兴产业起到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也将培养一支高精尖的创
新团队,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动高端科研平台的建立,形成一支有
一定影响力的科研队伍。
4、技术转化所需条件,如投资额度、场地大小、设备等)
需要进行底盘细胞发酵生产活性肽用的中试发酵罐等生产设备;进行活
性肽分离和纯化和检测等设备。
夏雪奎,李春磊,张立新,殷欣,齐君,赵佩佩,刘昌衡,孟艺伟,赵丽娅,
韩雅,杨梦,王红,抗菌肽H5-P5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910425744.0,
2020.08
初审已通过专利:
抗菌肽CGS7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2210133652.7
其他要求项目联系人:孟艺伟17862976119
-288-
成果名称黄精抗疲劳功能饮料及制备方法
项目负责人姓名刘庆艾职称/职务副研究员手机15554159086
黄精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多糖、甾体皂苷、蒽醌、生物碱等,具有降血糖、
降血脂、抗衰老、抗炎、抗肿瘤、抗骨质疏松、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疲劳等
作用及功效。本成果提供了2种配制简单、成本低廉、营养丰富、口感好,
具有抗疲劳作用的黄精抗疲劳功能饮料。
本成果以具有保健功能的黄精作为主要原料,辅加人参多糖、牛磺酸、
咖啡因、维生素B6,维生素B12,加工成复合饮品,强化了饮料中的保健成
份,而且本成果制成的黄精抗疲劳功能饮料口感细腻、气味协调、酸甜适中
且有效地保持了生物活性,具有提神抗疲劳的功能,适合在办公、运动、开
车等场景饮用。
功能饮料是2000年开始风靡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一种健康饮
品,主要作用为抗疲劳和补充能量。它含有钾、钠、钙、镁等电解质,成分
与人体体液相似,饮用后更能迅速被身体吸收,及时补充人体因大量运动出
汗所损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盐分),使体液达到平衡状态。目前功能饮料受
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我国逐渐成为功能性饮料的消费大国。在“十三
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时期,各省市多次提到食品饮料行业,“十四五”
期间食品制造产业加快跃向万亿级,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链,形成具有竞争力
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地区特色食品发展,打造区域性特色产业。中商产
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功能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864亿元。
技术转化大约需500万元,生产车间为300平方米,购置饮料生产线1
套,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水、电、汽、化验设施等。
1、专利群情况
一种黄精酵素抗疲劳饮料及其制备方法(202011240679.3)
一种抗疲劳功能饮料及其制备方法(202111035700.0)
2、专利的有效性:有效。
项目成熟度□实验室阶段小试阶段□中试阶段□市场化阶段
-289-
成果名称基于新型功能化MOF材料研制高效吸附剂用于环境样品中抗生素、抗新
冠病毒药物的富集分析
项目负责人姓名毕晓东职称/职务副教授手机18231187921
基于新型功能化MOF材料研制高效吸附剂用于环境样品中抗生素(ACS
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2022,14(1),2102-2112.)、抗新冠病毒药物
(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22,445,136751)的富集分析,已经发表
高水平研究论文。
功能化MOF材料的低能耗室温合成方法;纸基MOF萃取滤膜的制备方
法;基于膜过滤方式的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联用的分析方法(采用常规UV检
测,均无需质谱检测器),分别用于肉类中抗生素分析(线性范围20-1000
ng/mL,5mL样品/次)和水体中新兴污染物抗新冠药物分析(线性范围10-
1000ng/mL,5mL样品/次)。
制造端属于新材料领域,应用端属于环境监测领域,其中抗新冠药物属
于新兴污染物,研制高效分析方法有助于环境监测标准的制定。
本研究室具备项目研制的基础试验条件(包括制备仪器、分析仪器等)
已提交发明专利申请1项
名称:一种功能化MOF材料、制备方法及其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应用
申请号:202210283412.5
目前状态: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受理
-290-
成果名称精细免疫分型分析技术
项目负责人姓名魏云波职称/职务副研究员手机15866726806
免疫平衡是衡量和评价人体健康的最重要指标。面向国际国内生物医
药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免疫学研究前沿,研究各种疾病特别是重大慢
性疾病的免疫调控与防治功效评价,参与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竞争性研
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利用流式细胞分型分析和单细胞测序等技术,以免疫平衡和人体健
康的主要调控节点T细胞为研究切入点,实现“定量、可控”状态下各种环
境和疾病因素对免疫平衡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研究,构建T细胞亚型标准参照
数据库,用免疫学指标来量化和分析各种环境与疾病因素的免疫学影响,在
细胞和基因层面实现人体免疫状态的个体化精准评估,指导重大慢性疾病的
预防和治疗。
该项目构建T细胞亚型标准参照数据库,开发一系列的精细免疫分型分析技
术及RNA测序分析技术,用免疫学指标来量化和分析各种环境与疾病因素
的免疫学影响,在细胞和基因层面实现人体免疫状态的个体化精准评估,申
请发明专利6项,重要学术成果发表在NatureMedicine(影响因子30.357),
NatureImmunology(影响因子19.381),NatRevRheumatol(影响因子18.545)
中。
成果转化方式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入股□股权投资
-291-
成果名称可吸收止血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应用
完成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
项目负责人姓名王猛职称/职务助理研究员手机15600804622
一、项目基本情况:
随着鼻功能内窥镜手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鼻部填塞物的材质与
和血液,并防止术后鼻腔内膜的粘连。它可广泛应用于鼻腔、鼻窦及耳科
手术后的止血支撑与促进创面愈合,可有效克服耳鼻手术后的诸多不良反
应及各种并发症,比近几十年来一直使用的耳鼻止血敷料有着不可替代的
优点和用途。
目前,市售的填塞材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聚合物通过加入化学交
联剂进行化学交联制备而成,制备工艺复杂,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并且
会残留一定的有害物质;2填塞材料的机械强度小,不能支撑和固定鼻骨组
织;3术后需通过二次手术将填塞材料取出,会再次增加患者痛苦;4可降
解填塞材料降解后的产物可能会被人体吸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项目通过植物源纤维素纤维素(CMC)通过交联冻干而成,不需要特
殊的贮存条件,对血液或体液的吸收量是其重量的16倍,吸收液体后化为
一种水胶体凝胶,可自然从鼻腔排出或被人体组织吸收。
二、核心技术及指标:
湿态下具有粘弹性,压迫止血效果好,可以降解吸收;
对黏膜无刺激,抑制肉芽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三、产业上下游情况介绍,项目效益分析:
分子医用生物材料(聚醚酯-氨基甲酸乙酯)的耳鼻喉科专用止血材料。
四、技术转化所需条件,如投资额度、场地大小、设备等:
投资额度100万,场地100平,辐照灭菌设备、冻干设备,纯化设备
即可。
知识产权情况一种水下弹性纤维素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
CN202110212618.4王猛;孙佩佩;庞怀鹏;刘国然;李勇
□许可使用合作开发
-292-
成果名称榄香烯固体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项目负责人姓名王言才职称/职务教授手机13869151991
自微乳给药系统是纳米胶体范围内一种新型的脂质给药系统,通常将难溶性
药物与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相结合,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问
题。自微乳给药系统分为液体自微乳给药系统和固体自微乳给药系统。为了
克服液体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缺点,新型的固体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热度逐
渐升高,主要特点是通过不同的固化技术将液体剂型制成片剂或其他固体制
剂,与直接封装于胶囊壳内相比,其稳定性更好,且剂量更准确。
榄香烯是从蓬莪术、温郁金等姜科植物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活性单
体,其中以β-榄香烯为主要组成成分。β-榄香烯具有广泛的抗瘤谱性,能够
通过多种作用方式起到抗肿瘤的作用,并且对多种肿瘤的治疗都有显著作
景。
本成果以β-榄香烯为搭载药物,自微乳为关键技术,以介孔二氧化硅为固体
载体,用聚丙烯酸作为堵孔大分子,通过固体载体吸附法进行聚丙烯酸修饰
的介孔二氧化硅搭载β-榄香烯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构建pH响应型的固
体自微乳给药系统。本体系不仅能够实现控制释放给药,而且提高了其稳定
性和生物利用高度,开发前景良好。
-293-
成果名称绿色智能结晶过程关键控制技术
项目负责人姓名薛富民职称/职务副研究员手机18769722218
山东省是医药大省,据估算截止“十三五”底,我省医药产值达7000亿
元。然而,我省各大药企以仿制药为主,且原料药及制剂制备关键环节存在
的诸多药物晶型控制问题是制约我省乃至全国药品行业发展的瓶颈。
本团队基于上述问题,研发了集成在线过程分析技术(PAT)和智能闭环
控制技术,实现对过程和产品质量参数的实时检测和调控,控制药物晶型,
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制药工艺过程模拟和工艺优化,进行制药新技术
和软件开发的研究;采用自主开发的有机药物活性组分纯化的连续反应结晶
操作工艺,结合新药物的特点,研究制药新工艺和新设备,形成自主产权、
易于移植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
除了医药行业,该技术也可用于食品添加剂如氨基酸、糖类和无机盐的
结晶过程质量提升。
法”,“一种大颗粒三水合埃索美拉唑镁的制备方法”,“一种硫脲甜菜碱
共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一种低共熔溶剂提取黄芩化学成分的方法”,
“一种CsPb2Br5中掺杂CsPbBr3的复合钙钛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专利在保护期内。
项目成熟度□实验室阶段□小试阶段□中试阶段市场化阶段
-294-
成果名称面向神经功能重建的脑机接口关键技术
项目负责人姓名徐舫舟职称/职务讲师手机15854117909
运动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脑卒中等疾病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不仅会
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
担。针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
合理有效地重建神经功能是运动功能患者康复的关键。传统的运动功能
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患者的被动运动来实现肌力的恢复和神经通路的重建,
缺少患者的主动参与,神经通路重建缓慢。新兴的以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为基础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手段考虑到患者运动想象
(MotorImagery,MI)意图和实际运动效果之间的功能耦合,更符合神经功
能重建的理论要求,因而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患者的恢复。如何正确理解
和利用神经功能重建过程、搭建稳定高效的BCI辅助康复训练系统,帮助患
者重塑神经功能,是运动功能障碍康复领域极具挑战的关键问题。近年来,
障碍康复研究中,但传统BCI的人机交互模式不够自然,无法充分调动患者
的主动参与意图,无法实现运动功能障碍的高效康复治疗。
基于此,本项目从系统的角度综合分析脑-机-肌之间信息交互作用机制,
开发一套高效BCI辅助康复训练系统:
首先,构建用于脑电特征表示的深度学习网络,研究有效的生物标记指
标,为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评定和治疗提供新的监测指标和康复指导。
进一步地,针对传统单一模态康复训练方法的内容单调枯燥,趣味性低,
反馈方式单调,进而导致用户的积极性与参与感较低等问题,采用虚拟现实
技术,设计包含MI意图的3D沉浸式视听交互游戏,联合实时同步的神经肌
肉功能电刺激(FunctionalElectricStimulation,FES)技术进行本体感觉反馈,
搭建基于BCI+FES+VR的康复训练平台。
在此基础上,开展主动康复训练系统临床评价和关键技术验证,制订脊
髓损伤后运动障碍康复干预指南,为研发先进舒适的运动功能康复与辅助系
统提供基础支持。
本项目预期搭建相应脑机康复训练系统,完成多中心1500例患者的干
预与评价的验证。同时,研究内容计划支撑发表高水平SCI/EI期刊论文20
篇,申报专利20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
A.闭环脑机接口神经康复训练关键技术
有效数据集扩大2倍、生物指标大于6个、运动意图分类识别准确率大
B.高性能脑机接口康复训练平台集成
-295-
放大器输入噪声≤1μVpp,输入阻抗≥1GΩ,CMRR≥110dB;康复训
练游戏满足至少5种以上不同肢体部位的康复。
C.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临床测试与验证
编制干预指南、完成多中心1500例患者的干预与评价的验证。
本项目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所研发的脑机接口核心技术打破国外的
技术壁垒。应用开发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在临床测试上完成多中心
1500例患者的干预与评价验证,形成应用报告。本项目并编制脊髓损伤后运
动障碍脑机接口康复的干预指南;所研发的康复系统在多家医疗机构中推广
使用。
4、技术转化所需条件,如投资额度、场地大小、设备等
项目技术转化投资额度大约在600万元,需要在200平方米左右的场地内进
行而且需要具备美国Delsys表面肌电系统,澳大利亚Neuroscan的脑电检测
及分析系统,上海傅里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上下肢外骨骼助行机器人,以
上条件可确保课题的顺利完成。
知识产权情况已申请脑机接口技术有关专利十余项。
□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入股□股权投资
-296-
成果名称纳米结晶改善难溶性药物功效给药系统平台的应用
纳米结晶技术是改善难溶性药物功效的重要途径,是新药研发中的常用关键
技术,但长期以来关于纳米结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认识不足,并导致纳
米结晶技术发展与应用缓慢。本成果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宏观把握,系
统分析了影响纳米结晶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因素,并对改善纳米结晶安全性和
增加对其安全性认识进行了详细总结与研究,分析了影响纳米结晶稳定性和
安全性的辅料因素及制剂工艺因素,研究了实现纳米结晶无菌化的方法,论
证了制备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纳米结晶的途径,建立了纳米结晶制剂技术平
台,能够满足单一或者复方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开发。
目前,本平台已经完成建设,并进行了5个品种的研发,剂型涵盖注射剂、
片剂、干粉吸入剂、凝胶剂等,能够为用户提高全套制剂技术方案和提供全
程技术支持。该平台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得省市科技奖励3项,发表
学术论文40余篇,培养研究生11人。
-297-
成果名称山地丘陵丹参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创新体系构建与应用
项目负责人姓名刘伟职称/职务研究员手机18853109860
丹参属于我国40种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等功效,
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用量逐年提升。山东是丹参的道地产区和主
产区,其品牌和市场在国内均占重要地位,质量上乘的丹参主要分布在沂蒙
山、鲁中南等山地丘陵地区,但复种指数的增加导致其质量、品牌影响力等
逐渐下滑,严重影响我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省自然基金等课题支持下,
针对丹参药材生产和质量控制中的关键核心问题,构建山地丘陵地区丹参生
态生产技术体系、产地初加工技术体系和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指导丹参药材
1、揭示根系分泌物驱动下的微生物群落重构及协同致害机理;构建基于抗连
作优良品系筛选、区域生态栽培配套、土壤肥料调节补充的丹参“三位一体”
种植技术体系。
2、明确干燥工艺对鲜切丹参品质的提升作用;建立丹参水分无损检测技术,
阐明丹参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规律;优化干燥工艺过程,建立工业化干燥
工艺体系,二次提升丹参品质。
3、建立基于丹参化学成分空间表征、指标成分标准制备、定量指纹图谱精准
构建的丹参全产业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为丹参生产、化学成分分离制备及
中成药质量评价标准提升提供支撑。
栽培技术,明确丹参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并构建产业化的产地初加工技
术体系,构建丹参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指导从药材到中成药的全链条质量标
药材与中成药的产业化开发。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达16697.4万元。
得2017年度山东省莱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
术奖一等奖和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
项目成熟度□实验室阶段□小试阶段中试阶段□市场化阶段
-298-
成果名称山东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金银花、瓜蒌在我省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上佳,入选“鲁十味”齐鲁道地药
材。山东是金银花和瓜蒌的道地产区和主产区,以山地丘陵种植为主,在我
国具有重要的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然而由于生产过程存在的滥用化肥农药、
种植不规范和产地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致使药材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
效益受到威胁,严重制约我省道地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课
题支持下,针对山东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产地初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
题,构建金银花和瓜蒌生态种植技术体系和产地初加工技术体系,指导金银
花和瓜蒌绿色生产。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
1、构建山东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技术体系:开展金银花山地丘陵生态种植、间
作生态种植及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形成金银花仿野生种植技术
规范和平邑县金银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并进行示范推广;开展瓜蒌间
作生态种植技术的研究,形成瓜蒌-黄豆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并进行示范推
广。
2、构建山东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体系;揭示金银花褐变机理,明确低温
梯度烘干为金银花最佳产地加工工艺,建立工业化干燥工艺体系,二次提升
金银花品质;建立了瓜蒌中水分的无损检测技术,阐释水分散失规律,基于
多指标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瓜蒌采后干燥加工工艺技术,应用于小儿消积止
咳口服液等中成药生产过程全链条的质量控制,提升产品质量。
本项目构建了我省道地药材金银花和瓜蒌生态种植技术体系;揭示金银花褐
变机理并构建产业化的产地初加工技术体系;基于多指标质量评价体系,构
建瓜蒌采后干燥加工工艺技术,指导从药材到中成药的全链条质量标准提
升。近三年,形成的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在平邑、平阴等地示范推广面积超过
10000亩,经济效益超过1518万元;形成的产地初加工技术体系指导鲁南厚
普制药有限公司、济南禾宝中药材有限公司、临沂翔泰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金银花和瓜蒌品质提升,累计经济效益达7617万元。
态种植团体标准2项;获得2019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
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山东省农业科技转化促进会科技新
农二等奖。
-299-
-300-
成果名称天然产物分离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国家标准样品研制
项目负责人姓名王晓职称/职务研究员手机13031748019
天然产物标准样品是天然产物系列标准制定的基础与核心,但天然产物基质
复杂,活性成分含量低、易氧化、分离制备困难,严重制约了天然产物标准
成分标准样品研制为突破口,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制
备的技术瓶颈,构建标准样品研制技术体系,研发了新型高效的分离仪器;
建立了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与标准样品研制的技术平台,从50余种中药材中
制备出对照品600余种,其中56种提升为国家标准样品,建设了活性成分
实物库、数据库和技术平台;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量
子高科、宏济堂制药等100余家单位的科研、生产、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
支撑,通过示范性的研究,突破多类活性成分分离制备的技术瓶颈,建立标
准样品研制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天然产物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升级。
①超高压辅助液膜萃取、分子印迹靶向富集、离子液体介导加速溶剂提取等
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复杂介质中微量天然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富集难题,回
收率达90%以上,浓缩系数10.0以上,目标成分含量提高50倍以上。②建
立以高速逆流色谱为核心的多技术耦合分离体系,实现目标化合物的高效、
高了30倍以上。③建立了基于不同原理的定值方法,解决了天然产物标样定
值的难题;通过系统研究,构建了天然产物国家标准样品研制技术体系,标
准样品纯度大于98%,置信度为95%的不确定度小于1%。
标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物标准样品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检测数据的可靠、可比与国际互认。
国家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对我国贸易形成技术壁垒。加快我国天然产物标
准样品技术体系建设、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迫在眉睫。天然产物基质复杂,
活性成分含量低、分离制备困难,严重制约其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因此,
亟需开展针对上述难点的天然产物制备关键技术研究,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
并开展示范应用,从而推动我国天然产物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升级,打破国外
备的技术瓶颈,构建标准样品研制技术体系,研制出青蒿素、丹参酮IIA等
56项国家标准样品,填补国内空白。本项目与量子高科(中国)生物股份有
-301-
限公司研制的蔗果三糖等6种低聚果糖国家标准样品,解决了保健品中低聚
果糖难以检测的行业难题;为湖北阿泰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光甘
草定等美白添加剂标准样品及技术标准体系,公司成为全球美白添加剂行业
的龙头企业,引领了行业的发展。同时,项目成果在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
学标准品/对照品实物库、数据库,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
金、山东省自主创新等30余项课题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为中国中医科学
院、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等100余家科研院校、检测机构提供标准样品
及技术平台支撑科学研究、分析检测,社会效益显著。
4、技术转化所需条件,如投资额度、场地大小、设备
投资额度和场地大小需根据生产领域和制备规模来确定,研制分析用标准样
品或生物活性筛选先导化合物所需设备为实验室常用的提取、分离设备,小
批量生产和产业化制备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并需要考虑经济、环保等因素。
获得“一种光甘草定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非同步
以上专利的法律状态均为有权。
-302-
成果名称透明质酸生产技术
完成单位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姓名王瑞明职称/职务教授手机13869144397
近年来,天然生物制品的添加使用是化妆品生产的重大进展之一。透
美等国家高档化妆品的必备保湿剂,被誉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又称为
“仿生化妆品”。由于保湿性强、生物相容性好,透明质酸还是一种重要
的医药用原料,用于眼球晶移植手术、眼角膜修复、关节炎治疗等,同时
透明质酸还是一种抗癌药物,可有效刺激免疫系统,防止癌细胞扩散的作
用。该项目的实施,对改善人类生态环境、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调整产业
产品结构、促进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较高的创新水平和较强的市场竞
争力,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尽快实现产业化,来满足国内急
需和国际市场。同时优良的高科技项目转化为生产力,也是顺应国家推动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深刻的社会意
义。
因此应加快生物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产业化进程,使产品系列化和
规模化,有利于下游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本项目采用先进的代谢调控技术
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较强的市场
竞争力,且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该项目的实施,为企业的多元化发
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为我国生物产业开创新的应用领域。
技术指标(或技术特点)、成熟程度:
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酶技术实验室通过多年的筛选,获
得高产透明质酸的微生物菌株,并对该菌株的性能进行优化,生产工艺调
整,已实现产业化,该生产技术可以满足化妆品级和医药级透明质酸的生
产要求。已在滨州、日照、泰安等地企业实施产业化,规模为年产15-30
吨。通过复合诱变技术筛选出透明质酸产率高的菌种,结合发酵技术,透
明质酸产品产出率高,十吨发酵罐平均发酵产量8g/L,最大发酵产量11
g/L,产品分子量100-200万,其它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发酵得到的透
明质酸易于分离纯化,生产周期短。生产易于控制,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
产,收率高,并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透明质酸生产方面主要有组织萃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两种。据了解,
我国透明质酸的发酵产率平均为4~5g/L,从发酵液到最终产品的纯化收
率为60%~70%,而国际先进的透明质酸发酵产率平均为7~8g/L。目
前国内生产技术已经紧跟国际生产技术。
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
透明质酸主要用于医疗和美容两大领域,现在大有取代胶原蛋白、胎
-303-
场规模大约为30亿美元,药物化妆护肤产品添加物和医疗类产品市场各
占一半。欧洲、美国和日本是生产和使用透明质酸产品的最大市场,预计
未来每年将以15%的比例持续增长。估计在未来的5年内,每年将超过
150亿美元。
透明质酸的市场情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综合的分析预测:
1)化妆品企业市场潜力分析:
化妆品企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国民经济和轻工业年增长的发展速
度。目前化妆品企业销售额400亿元,生产企业3500多家。
(1)世界各品牌化妆品几乎无一漏掉地抢滩中国大陆,进驻中国
市场,三资企业约占570家,其销售额约占总额40%以上,争取这类企
业的原料市场开发将有较大潜力。
(2)中国化妆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国际品牌共分天下,基本上适
应了当前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
将有20%的稳定增长速度,高档产品的发展也将使透明质酸的应用更多。
(3)洗发液市场的开发:原来透明质酸的生产成本高,销售价格高,
洗发液相对化妆品成本更低,其使用在洗发行业是空白,随着美发保湿的
要求越来越高,急需更好的保湿产品,如价格核算合理,将有很好的市场
潜力,全国洗发液企业数量众多,将会有很好的前景。
2005年全球皮肤填充剂市场规模超过4.42亿美元,与2000年比增
长超过200%。在未来五年内,皮肤填充剂在美国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超
过25%,全球将超过20%。透明质酸类皮肤填充剂需求增长迅速,已作
为皮肤填充的金标准。
全球的销售额从2004年的4000万美元发展到2005年的超过3亿
美元。2006年美国整形美容外科协会统计显示,透明质酸皮肤填充剂治疗
总费用达到8.48亿美元。透明质酸类填充剂注射诊疗费用每次为500美
元左右,2006年的每次诊疗费用平均为532美元。2006年全美整形美容
透明质酸类填充剂注射总费用已达8.48亿美元,同比增长34.60%。
随着皮肤填充剂的不断出新,整体市场发展没有减速迹象。到2011
年,在美国本土每年仍将以平均25%的速度快速扩容,在世界其他地区将
以20%的速度发展。至2011年,世界整个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约15亿
美元。其中,透明质酸类填充剂将占到整个市场约60%~70%份额,销售
额将达约10亿美元。从研发角度来看,由于透明质酸在国内生产和应用
已趋成熟,国内能生产透明质酸企业已形成对透明质酸开发应用于整形美
行业对注射用透明质酸填充剂已处于萌动状态,由于国外产品的进入,一
些权威整形美容机构已开始对国外产品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国内企业开发
的产品有的也已处于注册临床试验阶段。由此,可以乐观地预计,透明质
酸产品在除皱整形美容领域的应用有着很好的潜在市场。
2)食用级透明质酸市场
在发达国家,尤其在日本、美国、欧洲,良好的物质生活基础,使人
-304-
们更着重于美化自身,美容保健品的消费很普遍。
人体中的透明质酸含量约为15g,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皮肤中的透明质酸含量减少,皮肤的保水功能减弱,显得粗糙并产生
皱纹;其它组织和器官中的透明质酸减少,可导致关节炎、动脉硬化、脉
搏紊乱和脑萎缩等。人体中透明质酸的减少会产生早老症。
口服透明质酸来增加体内的含量,可补充人体内透明质酸的不足。透
明质酸通过消化、吸收,可使皮肤滋润光滑、柔软而富有弹性;可延缓衰
老,防止关节炎、动脉硬化、脉搏紊乱和脑萎缩等病症的发生。口服透明
质酸可使人精力充足,富有青春活力。
口服透明质酸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3)药用级透明质酸
丹麦生物工程公司Hyalose,已开发上市了一种新颖的“纳米级透明质
酸”(Nano-HA)。据该厂商介绍,Nano-HA的分子量仅为10~20个糖
分子单位,将其加工成注射剂后能直接渗入细胞间质内部。Nano-HA在临
床上有多种新用途,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它可用于治疗晚期肿瘤的一
些症状,如减少肿瘤体赖以生存的新血管生成,消炎和防止癌细胞转移
等。据西方研究人员报道,Nano-HA能直接与CD44细胞受体结合,故能
阻滞肿瘤周围的新血管生成和癌细胞转移。这一新发现必将为世界各地众
多的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药用级透明质酸另一新开发的临床用途是应用于人工置换膝/髋关
节手中,以增加关节滑液的数量,减轻术后疼痛感和提高行走能力。国外
厂商现已开发出以透明质酸为主要成分的人工关节滑液,据说仅限于该用
途的透明质酸产品在全球达1.0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透明质酸作为一种治
疗骨关节炎的药物,其销量正在稳步上升,目前该用途的透明质酸年销售
额2008年,已达7.25亿~8亿美元。
我国潜在市场巨大,透明质酸的医疗用途的不断扩大,尤其是抗关节
炎和抗肿瘤药新用途的开发,在我国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里,透明
质酸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内市场上滴眼液级透明质酸、注射级透明质酸每年均以20%速度增
长。综合以上分析,透明质酸有很大的市场容量,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
近年的研究显示,HA在许多新的应用领域出现了新的衍生物,为开发HA
的新用途奠定了基础。
投产条件、投资概算:
根据企业面积及经济状况可选择不同规模的生产需求,从年产15吨
至年产100吨均可进行投资。以年产20吨透明质酸为例,主体车间需要
占地面的2500平米,设备包括厂房总投资2000万元。
推广前景分析预期经济效益:
化妆品级透明质酸市场价格2000-6000元/kg,取2000元/kg,原料成
本800元/kg,20吨透明质酸的年销售额4000万元/年,当年可回收厂房建
设投资。
-305-
-306-
成果名称秀丽隐杆线虫抗衰老、延长寿命评价模型的应用
1、秀丽隐杆线虫具有全基因组已知,遗传背景清晰、培养成本低、占用
空间小、可大量储存、生命周期较短、繁殖迅速且育雏数多、基因资源丰富
以及对环境变化敏感且具有耐受性,行为反应模式稳定、结果灵敏可靠等优
势,是模式生物中的“优等生”。该模型在活性物质的抗衰老研究等领域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核心技术:系统的寿命评价、抗衰老评价、抗炎评价、抗菌评价方法
和技术。
3、该模型为药物及待开发药物前体的下一步宣传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4、配备超净工作室,并包含倒置荧光显微镜、体式显微镜、普通光学显
微镜、PCR仪、线虫生化培养箱、荧光酶标仪、线虫洗板机、荧光定量PCR
仪等仪器设备。
其他要求项目联系人:殷欣18253173709
-307-
成果名称药食同源类植物的医养健康产品研发
药食同源类植物是指既可食用又能作为中药材防病治病的植物,中国中
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
药物均可防治疾病。截止目前,卫生部共公布了87种既是食品又是中药的物
质名单,以及123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这些名单为大众康养、保
健提供了丰富的药材品种。随着“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实施,以及我省
医养健康产业的发展,医养健康领域消费需求旺盛。
本项目采用现代加工技术和检测手段,开展金银花、西洋参、黄精、牛
蒡、天麻、牡丹等特色药食同源类植物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医养健康
产品,目前已开发出系列金银花茶、黄精茶、牛蒡酒、蜜制天麻、西洋参饮
料、牡丹化妆品等30余种产品,将优势的资源转化为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
量的产品。
成果转化方式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入股□股权投资
-308-
成果名称益生菌微囊化
完成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项目负责人姓名赵萌职称/职务教授手机19862199321
针对益生菌产品同质化严重和胁迫死亡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特定胁迫
环境下益生菌的定向挖掘和高效筛选,建立优良特性益生菌精准筛选技术和
平台,基于微囊化技术建立高活性益生菌微囊和发酵剂制备关键技术,拓展
益生菌在巧克力、饼干、发酵果蔬、发酵肉制品等产业应用。
建立多个益生菌微囊化方法,实现益生菌常温储藏货架期40天(>6
logCFU/mL),研发多个具有不同风味特征、益生功能和活性代谢产物的特色
发酵食品。
益生菌可应用于食品、饲料、药物等产业,特别是,全球“禁抗(生素)”、
“限抗(生素)”的呼声强烈,我国农业部规定2020年后全面禁止抗生素用
于动物的保健。益生菌产业巨大,预计到2025年,全球益生菌产业产值将超
过77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将超过25%,突破千亿人民币。益生菌产业发
展迅速,预测在今后5年间将以7.6%的复合年速率增长。
益生菌微囊化可拓展益生菌的货架期,提高益生菌的使用范围,是益生
菌产品化的关键技术。
CN109700032B
一种包含蛋白纤维的乳酸菌发酵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
CN202111178027.6
一种含益生菌的冻干皮克林乳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
CN202210301021.1
-309-
成果名称饮用水中极性有机污染物的高灵敏分析关键技术
项目负责人姓名王晓利职称/职务副研究员手机18660105263
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进入水体中,导致
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不断恶化,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
体污染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开展水体中有机污染的高灵敏分析
检测技术研究,在环境水质监测及污染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浓度较低,大多在ng/L以下,直接分析难度较大,须对样
品中的目标污染物进行分离富集。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存在处理周期长、
操作繁琐且对于水溶性强的极性有机污染物富集效果相对较差等问题,迫切
需要发展高效、快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以满足当前水质监测的需求。
项目以全氟化合物、苯酚类化合物和磺胺类抗生素等典型有机污染物为研究
对象,建立饮用水中这些新型污染物的快速分离分析新技术。本项目的创新
之处在于以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共轭微孔聚合物材料等作为固相萃取的高效
吸附剂,结合液/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固相萃取
分析新技术,实现水体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高灵敏分析检测。项目的完成将
对这些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快速前处理和分析有重要意义,为环境水质监测及
水源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知识产权情况ZL201710313607.9,一种金属-有机纳米管涂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310-
成果名称营养组件、海洋功效成分的稳态化技术
项目负责人姓名贾爱荣职称/职务研究员手机0531-82605355
程中活性容易受到影响的海洋功效成分,比如ACE抑制肽,壳寡糖,岩藻
黄质和鱼油等等。开展了自组装纳米粒子、纳米脂质体、微胶囊、皮克林
乳液、肿瘤靶向性纳米粒子等稳态化技术研究,同时研究其活性消化和细
胞的转运能力,结果表明,通过稳态化技术,这些功效成分的稳定性、吸
收率、溶解性、生物利用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海参皂苷EA包封率达99%以上;DHA虾青素单酯微胶囊的包封率
90%以上;双层微球对虾青素-DHA的包载量是48.5%(质量分数),包载
率是100%。
目前我国功能食品功效成分配伍缺乏理论支撑、各成分相互作用不明
确所导致的组方配伍同质化严重、功能用途过度集中,部分海洋功能食品
功效因子的不稳定性、生物利用率低。本成果通过对ACE抑制肽,壳寡
糖,岩藻黄质和鱼油等功效因子的稳态化处理,提高了这些活性成分的稳
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有新产品研发需求的海洋功能食品生产厂家。
许可使用□合作开发
-311-
成果名称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及其示范应用
以山东大宗道地药材及中药大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传统中药药效的
现代科学诠释、明确传统功效的“药性”和体现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建
立基于“性-效-物”表征的质量评价技术,开展中药有害残留物安全性评
价,建立全链条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
撑。
(1)基于“性-效-物”表征的质量评价技术体系。以气相色谱-离子迁
移谱、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模型从分子水平表征和阐释中药不同“性
(味)”的物质基础及其表达原理,;采用HPLC-Q-TOF/MS技术辨识中
药在血中的“效应成分”,结合网络药理预测,阐明中药在体内的吸收、
代谢过程,明确原型成分-效应物质关联传递及其溯源路径,确定质量标志
物;根据中药属性和作用特点,以“性-效-物”为核心,建立完善的质量标
准。
(2)中药外源有害物质检测及安全性评价。利用固相微萃取与表面增强
拉曼光谱(SERS)联用,开展农药残留萃取检测一体化的现场筛选技术研究;
建立农药多残留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及精确质量数据库;利用电感耦合等离
子体质谱等,建立重金属元素不同形态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究中药中不
同重金属形态,为中药材及其产品重金属元素的限量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知识产权情况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
-312-
成果名称肿瘤全营养食品配方设计
针对一般肿瘤患者的营养需求,自主研发了肿瘤全营养食品的计算机智
能配方辅助系统。产品配方由计算机智能配方辅助系统进行设计,符合中国
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
会临床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指南与共识》、《中国恶性肿瘤病人营养支持治疗
的专家共识》等指南建议,也可作为肿瘤患者代餐食品配方。
配方由计算机智能配方辅助系统通过动态数据变换模型技术和数据组
合处理技术设计而成;设计的配方有别于其它普通的肿瘤全营养食品配方,
WHO预计未来20年,全球新发肿瘤病例将增加70%,因此肿瘤给人类
造成的负担越来越重。研究表明,目前对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总体评价不佳,
其中忽视营养治疗是一个重要原因。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欧洲、美国、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其在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病人
不可或缺的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对全营养配方食品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大多以仿制国外产品为主,自主知识产权少,技术落后,投资规模小,没有
在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发挥积极作用,是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研发的新
方向。
有基础的特医食品生产厂家,有研发新型特医食品的需求。
-313-
现代高效农业
-314-
成果名称沉积物/土壤多参数光谱速测仪
完成单位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姓名范萍萍职称/职务副研究员手机18669823823
88%),完成沉积物/土壤多参数光谱速测仪(以下简称速测仪)的开发。
速测仪能够用于室内、同时、快速测定沉积物/土壤中的总碳、总氮、有机碳
含量,相对实验室标准方法的误差≤5%,能够满足高采样频率(比如几天一
次)的碳汇监测需求。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参数检测范围(%)分辨率(%)相对误差(%)
总碳0-300.01≤5
总氮0-50.005≤5
有机碳0-200.01<5
部门及公益组织等。项目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比如科学研究、生产生
活,推出多种类型的设备,满足多样化需求。产品售价可在1-50万间,保
持50%以上的净利率,年净利率可达3000万以上。
目前,还需要200万左右的工程机型设计与材料设备费及推广费用,
完成主机型的销售准备。
利。
专利群主要围绕光谱建模和模型转移及多参数测量技术三部分开展,其中
模型转移是关键技术难点,已经开发了一代和二代技术,二代技术还特别
开拓了普通光谱和高光谱间的模型转移,是光谱速测仪应用场景拓展的重
要前提。
测定贝类养殖蓝碳在沉积物中的累积速率的方法。技术内容:用于测量剖
面碳含量的一代技术,也是用于估算沉积物/土壤系统碳库的一代技术。该
等.一种基于多算法推荐的不同地区间土壤养分模型转移方法。技术内容:
提出一种创新的模型转移技术,不是目前最先进的。
等.分段直接矫正及斜率和截距修正的土壤养分模型转移方法。技术内容:
-315-
基于聚类分析的光谱模型转移方法。
等.基于多分类器融合寻找土壤养分光谱特征波长的方法。
[7]202011288620.1,2020.11.17申请。范萍萍,李雪莹等.一种用于获取光
谱仪性能的方法。
[8]202111240807.9,2021.10.25申请。范萍萍,等.一种用光源校准标准白
板的方法。
[9]202110096748.6,2021.1.25申请。范萍萍,邱慧敏,李雪莹,侯广利.一
种反射光谱法测定土壤/沉积物中元素形态的建模方法及测定方法。
壤养分含量速测软件V1.0。
土壤水分校正软件V1.0。
[12]201910234123.4,2019.3.26申请。李雪莹,吕美蓉,范萍萍,等.一种
高光谱相机与普通光谱仪之间的模型转移方法。
萍,侯广利,邱慧敏,吕红敏.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近海沉积物粒径大小分
类方法。
[14]202111641407.9,2021.12.29申请。李雪莹,范萍萍,邱慧敏,侯广利.
一种高光谱图像小样本分类方法。
-316-
成果名称甘薯淀粉加工废液生产饲料虾青素
完成单位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项目负责人姓名赵祥颖职称/职务研究员手机15063396995
虾青素(Astaxanthin)又名变胞藻黄素,分子结构与β-胡萝卜素类似。虾
青素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特别是虾、蟹、鱼、藻体、酵母和鸟类的羽毛中含
量较高,是海洋生物体内主要的类胡萝卜素之一。虾青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
能力,在已知的600多种天然类胡萝卜素中,虾青素是已知的最强的抗氧化
剂,其效力是维生素E的500倍,β-胡萝卜素高38倍。此外,虾青素还具
有包括抗炎、抗癌以及增强免疫系统等多种其它生物学特性。虾青素是一种
脂溶性色素,能够直接存储在动物组织中,在禽类饲料中加入虾青素,可加
深禽蛋的蛋黄颜色,提高其营养价值。利用生鲜甘薯生产甘薯淀粉及其衍生
产品是我国甘薯最主要的深加工方式之一。甘薯淀粉生产是采用生鲜甘薯,
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甘薯汁废液,目前甘薯汁作为生产废水进行处理排
放。甘薯汁废液含有甘薯中的大量营养物质,目前作为废水处理排放,不仅
增加污水处理成本,还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项目研究开发利用甘薯淀粉加工废液高密度培养虾青素红发夫酵母,细
胞浓度可达50g/L,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培养液可以直接用于幼苗饲养。
该项目技术成熟、投资少、虾青素生产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生产虾
青素的同时还可以联产高品质甘薯蛋白。
推荐甘薯淀粉加工企业实施,不仅可以废物利用,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
新增投资约300万,即可形成100吨级生产能力。
本项目核心技术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17-
成果名称基于木霉菌剂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
完成单位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中日友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姓名李纪顺职称/职务应用研究员手机13583116097
1、项目基本情况:本成果是综合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
东省重大重新工程等项目完成的系列木霉菌及其复合菌剂产品
2、核心技术及指标:包括生防木霉菌剂防控多种作物灰霉病技术(适用
作物如番茄、芸豆、茄子、韭菜、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80%以上;木霉菌
剂拌种防治作物土传病害技术,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防效70%,
增产3%以上;对西洋参、丹参根腐病防效不低于化学杀菌剂可达80%以上,
可增加20%以上,可减少化学杀菌剂30%以上;木霉+萎缩芽孢杆菌复合微生
物菌剂连作障碍土壤修复技术针对常年连作土传病害频发、土壤微生态失衡
的土壤环境,在番茄、芹菜、山药、白菜等作物上使用,增产可达20%~50%;
基于耐盐木霉菌剂的盐碱地作物质量产量提升技术,应用于甜高粱等作物,
可有效改善甜高粱生长,增加茎秆含糖量30%,增产35%。
3、产业上下游情况介绍,项目效益分析:该技术产品主要应用于农业绿
色生产中,防治作物真菌病害、同时兼具促进作物生长,减少农药和化肥用
量的作用,木霉菌及其复合菌剂产品无残留、生态友好,是国家优先推广的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4、技术转化所需条件,如投资额度、场地大小、设备等:面议。
项
2、专利的有效性:均为有效专利
-318-
成果名称利用合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培育抗旱、高产玉米新品种
项目负责人姓名夏涛职称/职务教授手机13301760708
项目基本情况:(1)本项目利用创新性的技术思路,挖掘利用具有重要
应用价值的关键基因,应用合成生物学原理首次在国际上以玉米作为反应器
异源合成一种来自于微生物的高分子聚合物,评估其玉米中的表达及对抗
旱、产量、品质等性状的改良效果。(2)在三亚进行的田间中间试验结果显
示,在正常条件下,转基因玉米穗长略有提高(2.33%),穗重提高13.06%,
每穗粒重提高19.34%,百粒重提高18.36%;在干旱条件下,转基因玉米穗
长、穗重、粒重更是大幅度提高了50%以上;此外,转基因玉米淀粉和直链
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33.5-52.41%和27.8-45.37%,抗盐性也有显著的提升。
本项目获得的基因和转化体具有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核心技术:(1)抗旱新基因挖掘;(2)以玉米作为反应器异源合成一
种来自于微生物的高分子聚合物。
项目效益分析:(1)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已
超6亿亩。玉米生长过程需水量较大(至少2500mm降水量),且对水分胁
迫非常敏感。我国每年种植的玉米中,受干旱影响的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的
60%,造成减产20%~30%。培育抗旱玉米品种是减少产量损失、保障稳产
的有效措施,而转基因技术是抗旱育种的有效途径。(2)种业是农业的“芯
片”,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基石。我国进口种子市场占
有率高达80%。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问题”列为经济
工作八大重点之一;2020年,山东省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
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聚力新品种攻关、突破生物育种“卡脖子”关键技术
等十五项具体措施。
技术转化所需条件:资金800-1000万用于:(1)获得耐旱、产量性状
表现优异,分子特征清晰,具有商业化价值的玉米转化体。(2)完成耐旱玉
米转化体的安全性评价试验,并申请转化体安全证书。(3)以耐旱玉米转化
体作为新种质,培育20个新的耐旱玉米品种。
项目启动后将陆续申报系列发明专利。
-319-
□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入股□股权投资
-320-
成果名称面向智慧农业的农机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完成单位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
项目负责人姓名程广河职称/职务正高手机13705315530
成果结合已有的北斗导航定位、自动控制、嵌入式系统、液压控制、智
能感知等技术优势,进行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嵌入式控制系统、液压驱动
控制装置、农机自动驾驶控制技术、农机状态及环境监测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研制农机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农机自主导航与控制专用软件以及基于农机
的故障诊断与环境感知系统,实现农业机械故障预测与提前维护,高精度自
动驾驶条件下的播种收割,并基于智能农机对农机作业区域进行环境感知监
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度,提升智慧农业水平。
201510247070.1基于北斗导航的智能化农机管理系统及方法
ZL201510245706.9基于北斗导航的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ZL201520315232.6基于北斗导航的智能化农机管理系统
ZL201520311336.X基于北斗导航的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系统
ZL201520345590.1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通用型农业机械自动驾驶控制装
置
已授理专利情况:
201610040926.2一种基于多路径传输的智能农机调度方法及监控终端
201611235643.X基于多路径可靠传输的农机高精度定位通讯方法
201510273222.5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通用型农业机械自动驾驶控制装置
-321-
成果名称新一代多功能农用微生物菌剂与土壤重金属修复和植物(粮、蔬、果、中
药材、茶叶等)安全、高品质生产
产品主要功能:
1、土壤修复治理:改善土壤结构和有益微生物菌群;
2、食品安全生产:阻隔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的转移,植物
食用组织的重金属含量达到FAO/WHO标准;
3、促进植物生长;
4、提升植物品质;
5、适合于粮、蔬、果、中药材、茶叶等多种植物类型。
产品性能优势:利用本项目技术生产出的微生物菌剂,施用在重金属土
壤中能够产生大量高分子物质、IAA、铁载体,提高土壤酶活性,固定土壤
重金属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
品质指标。实验表明本项目生产的菌剂能够降低土壤滤液中Cd、Pb、Cr等
重金属的浓度(16~35%),显著增加了小麦、生菜、青梗菜、番茄、水稻
等植物的生物量(15-20%),减少了这些植物可食用组织Cd、Pb、Cr等的
含量(15-32%),提高了这些植物可食用组织品质指标(如Vc、番茄红素、
蛋白质)的含量(20-35%)。相比同类产品,各方面数据均表现优异。
项目效益分析:(1)每亩施用成本200-300元。(2)土壤修复涉及国
家战略、粮食安全与农产品品质和国民健康。我国有待修复的土壤污染面积
为3.83亿亩,土壤修复市场超5万亿元。(3)农作物、经济植物的安全生
产与品质提升,一方面满足消费者对安全、高品质农副产品的需求,另一方
面将促进、带动区域特色品种的发展和示范效应,帮助农民和种植户脱贫致
富、提高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国家发展战略。
技术转化所需条件:资金1000-1500万用于生产设备购置、产品生产、
市场推广应用等费用。场地2000-3000平方。
项目启动后将陆续申报系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322-
成果名称智能农机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
项目负责人姓名王茂励职称/职务副研究员手机13969135581
该项目对智能化农机装备电液控制技术、低成本北斗高精度定位与导航
技术、基于云平台的农机装备智能化管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
种基于多路径传输的农机高精度定位方法,实现了不同运营商的多个网络
(2/3G/4G)下多路径的可靠连接,有效提高了网络的连通性和通讯的可靠性。
搭建了基于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系统,研制了农机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
具有导航、转向控制等功能。构建了基于云平台的农机装备智能化管理平台,
具有农机管理、实时监控等功能,为农机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应用平台。建
成智能拖拉机、智能玉米收获机的生产线各1条,均具有批量生产能力,达
到产业化建设与示范目标。
ZL201521116006.1一种通用型播种机自动控制系统
ZL201620888716.4一种玉米收获机智能控制系统
ZL201810867289.5一种适用于小区育种播种机的编码器自动控制方法
ZL201730591688.X农机导航定位平台
ZL201620897394.X一种模块化智能采集和控制系统
ZL201810520697.3一种基于北斗导航的小区播种机精准定位与控制方法
ZL201510247070.1基于北斗导航的智能化农机系统的管理方法
201711165361.8基于模糊PID算法的农机自动转向控制方法
201621435975.8一种联合收割机静液压驱动底盘装置
201611172157.8一种皮带轮
201710218825.4一种焊接机器人驱动用双轴龙门工作站
201710218302.X一种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底盘机器人自动焊接线
201810411952.0基于抗差自适应与扩展卡尔曼滤波融合的北斗导航方法
-323-
201810405687.5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农业大棚数据融合处理方法
-324-
新能源新材料
-325-
成果名称J-TGR两性丙烯酸树脂复鞣剂
完成单位齐鲁工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姓名靳丽强职称/职务教授手机13685319398
复鞣工序被誉为制革生产的“点金术”,是决定成品革最终风格的关键
烯酸树脂复鞣剂以完美的选择填充性被应用于几乎所有品种的皮革。同时,
丙烯酸树脂复鞣剂还具有与皮革结合能力强、耐光、耐老化、废液无毒等特
点。但丙烯酸树脂复鞣剂阴电性较强,会影响其它阴离子材料的吸收和固定,
特别是影响染料的吸收,从而造成所谓的“败色”现象。这是国内外制革业
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使用两性聚合物树脂
鞣剂。
本产品“J-GTR两性丙烯酸树脂复鞣剂”外观为淡黄色至棕色半透明粘
稠液体,pH值为6~7,固含量30~35%,是制革企业解决“败色”问题的理
想方案。经本产品复鞣后的革颜色更加艳丽、饱满,可极大地降低废液中的
染料含量,同时革身更加柔软、丰满,粒面更细致。
技术指标(或技术特点)、成熟程度
本产品由丙烯酸类单体经溶液聚合而成,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皮革化学
品。产品外观为淡黄色至棕色半透明粘稠液体,pH值为6~7,固含量30~
35%,用量一般为5%~10%。本产品安全、无毒,不含违禁化学品;可有效
解决“败色”问题,提高成品的色彩饱满度和色牢度,降低废水色度。
本产品技术成熟,掌握实际生产工艺参数,可直接进行工业化生产。本
产品生产条件较易满足,生产方便。
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本产品可应用于制革、制裘等领域,具有广阔的
市场前景。
投产条件、投资概算:生产本产品需普通可加热反应釜及配套设备等,
生产条件易满足;新建企业视生产规模投资约需50~100万元。
推广前景分析预期经济效益
本产品技术成熟,性能优良,安全环保,可应用各种皮革。目前,市场
上同类产品少,投资小,回报率高,投资当年即可实现盈利。
成果转化方式□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入股□股权投资
其他要求具体合作方式:面议
-326-
成果名称S-I高档有机硅手感剂
一、成果简介
有机硅产品具有柔软、疏水、消泡、润滑、上光等多项优异性能,可广
泛地应用于纺织、皮革等工业的许多领域,近年来发展迅猛。其中最主要的
用途是作为各种纤维、纱线、织物的柔软剂。使用有机硅产品整理的织物
可获得极佳的手感、白度和耐洗性;用其处理的皮革可获得非常好光泽和
手感,并且有良好的疏水性。本产品以氨基硅油为原料,采用复合乳化剂
乳化制得,可作为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整理剂和皮革手感剂。
二、技术指标(或技术特点)、成熟程度
本产品由氨基硅油乳化而成,产品外观可视需求制成蓝光半透明乳液
和透明乳液等,pH值为6-7,固含量25%-30%。本产品安全、无毒,不含
违禁化学品。
本产品技术成熟,掌握实际生产工艺参数,可直接进行工业化生产。
本产品生产条件较易满足,生产方便。
三、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
本产品可应用于纺织、制革、制裘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投产条件、投资概算
生产本产品需普通不锈钢反应釜及配套设备等,生产条件易满足;新
建企业视生产规模投资约需50-100万元。
五、推广前景分析预期经济效益
本产品技术成熟,性能优良,安全环保,可应用纺织、皮革等行业;投
资小,回报率高,投资当年即可实现盈利。
-327-
成果名称WP-1防水型皮革复鞣加脂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皮衣、皮鞋等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越来越
高,特别是皮革制品的防水性能。绒面革、苯胺革等类型的产品由于不进行
涂饰或轻微涂饰,因此只能依靠在湿加工工段使用防水性加脂剂处理已获得
理想的防水效果。目前,绒面革、二层革等市场巨大,对防水型加脂剂需求
量很大。
本产品为聚合物型加脂剂,兼具复鞣和加脂作用,具有优良的防水效果,
可有效提高绒面革、二层革等产品的动态防水性。
本产品产品外观为淡黄色至棕色粘稠液体,pH值为6~7,固含量
25~30%;温度较低时可能会出现凝固现象,但不影响使用,用量10%~20%。
加脂完成后,需使用金属鞣剂进行固定;用量为15%时,产品动态防水性不
低于20000次。产品安全、无毒,不含违禁化学品。
本产品可应用于制革、制裘等领域,特别适用于绒面革、二层革等对防
水性能有较高要求的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生产本产品需普通可加热反应釜及配套设备等,生产条件易满足;新建
企业视生产规模投资约需50~100万元。
本产品技术成熟,性能优良,安全环保,特别适用于绒面革、二层革等
对防水性能有较高要求的品种。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少,投资小,回报率
高,投资当年即可实现盈利。
-328-
成果名称薄型矿物纤维功能纸技术
完成单位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
项目负责人姓名赵传山职称/职务教授手机13606400139
本项目以矿物纤维功能材料制造过程重点环节和目前技术薄弱之处进
行系统工程化技术开发,解决关键技术障碍。项目内容的实施以矿物纤维
改性处理及纸页成形关键技术的研究为目标,加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
协调与合作,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发挥纤维工业、化学工
业、设备制造业等不同行业单位的优势,利用矿物纤维功能材料制造技术
涉及学科多、加工工艺复杂的特点,开发出了具有独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
的支撑基础。
核心技术:薄型矿物纤维功能纸的原料性能研究及改性处理技术
薄型矿物纤维功能纸成形的关键技术
薄型矿物纤维功能纸制造过程中专用化学品的开发与应用
薄型矿物纤维功能纸专用设备的开发
薄型矿物纤维功能纸制造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回水的处理及循环利用
指标:研究了矿物纤维的性能及其表面改性技术,通过纤维素变性处
理,研究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纤维素产品,专用高效分散剂和耐高温胶粘剂
的合成与应用、分散设备研究、低浓流送以及脱水成形设备和技术。
矿物纤维表面改性技术的成本在生产矿物纤维功能材料可承受的成本
之内,不影响矿物纤维功能材料的应用性能,矿物纤维变性处理符合环保
要求,成本低于国外同类产品。该项目不仅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
义。因此薄型矿物纤维功能纸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
知识产权情况赵传山;吴朝军;于冬梅;李荣刚;逄锦江;李全鹏。改性胶粘剂及一种硅酸铝纤维
纸板的制备方法,申请号:CN201210392493.9
成果转化方式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入股□股权投资
其他要求联系人:赵传山13606400139丁其军15806786195李霞13423677048
-329-
成果名称彩色打印图纸功能涂料制备
一直以来,蓝图晒印技术在工程设计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但进入21世
纪,晒图纸被列为是十大濒临淘汰的造纸技术与产品之首。因为蓝图存在环
境污染严重,图纸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但是至
今为止大部分设计院还在使用蓝图纸。他们认为彩色打印图纸的打印质量不
如蓝图好,并且成本比蓝图高。目前,发达的西方国家大多已经使用彩色打
印图纸替代了蓝图。而我国对彩色打印图纸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使用静电复
印纸又会产生印刷质量差等问题。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利用微量涂布的方
式进行涂布,研究了一种彩色打印图纸功能涂料。这样既能满足图纸所需要
的打印精度,又能降低彩色打印图纸的生产成本。
(1)通过表面微量涂布方式制备彩色打印图纸,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
提高了彩色打印图纸的色密度值,减少了油墨的吸收,进而使得打印的图像
的色泽更鲜艳,色彩还原性好。
(2)通过添加纳米纤维素,提高了涂料的分散稳定性,增加了彩色打印
图纸的色密度,线条扩散少。
3、项目效益分析
蓝图纸使用已有80多年,在这期间,几乎所有的工程制图都是使用的蓝
图纸。而20世纪90年代,IT技术飞速发展,CAD设计等软件也被更多的
应用于工程图纸行业,所以人们开始追求更高附加值的彩色打印图纸。彩色
打印图纸相对于蓝图来说具有图纸质量高,环境污染少,设计流程简易等方
面的优点。因此,彩色打印图纸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吨纸纯利1000元。
本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完全利用已有的表面施胶生产流程和设备,不
需要添置额外的设备。
-330-
成果名称彩色水性聚氨酯树脂
项目负责人姓名王玉路职称/职务教授手机15963110471
超细纤维PU合成革染色时存在易产生PU斑、且染料消耗量大、染料
利用率低、产品色牢度差等问题。本产品为彩色水性聚氨酯树脂,可用其直
接浸渍超细纤维基布制备免染色超细纤维合成革贝斯,产品色牢度高,有色
废水排放量低。
本产品为彩色乳液,pH值为6~7,固含量25%左右。本产品安全、无毒,
不含违禁化学品。本产品技术成熟,掌握实际生产工艺参数,可直接进行工
业化生产。本产品生产条件较易满足,生产方便。
本产品可应用于超细纤维合成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生产本产品需可加热反应釜及配套设备等,生产条件易满足;新建企业
视生产规模投资约需300~500万元。
本产品技术成熟,性能优良,安全环保。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少,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