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团队模式
一、引言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探索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仍然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考研、就业压力的冲击
2.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指导不到位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毕业求职、考研等需要[3]。高校规模快速扩大导致教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相对而言,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大多数指导教师既要从事学工作,又要承担科研任务,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因而对毕业生论文指导明显不足,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指导中不认真,不负责,敷衍了事,如毕业论文的任务书填写不认真,甚至找学生。还有部分教师的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过于陈旧,指导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指导效果堪忧。
3.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综合能力不强
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不影响工作单位的选择,另外多数用人单位只关心学生平时学习的成绩而不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这些都促使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还有许多学生“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基本理论的能力”两项指标存在明显不足[4],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模糊阶段,在毕业论文实践较强的环节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从下手,主要表现为相当数量的论文泛泛而论,缺少实验数据或结果,论文内容仅仅是现象、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罗列与简述等等。同时,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显得薄弱,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所选问题的研究之中。
4.选题不适切,脱离实践
一是选题大而虚、针对性不强,与实践相脱离的选题仍然存在。食工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外,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毕业论文常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涉及面狭窄,学生的选题集中在几个方面,比较单一。因此,选题过大或过小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都是问题。三是多人合作课题的任务书不明确,无分工,或虽有分工但无法区别。
5.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团队模式的构建[7]
针对上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构建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团队模式,从团队选题模式、团队组建模式、团队管理模式、团队创新模式、团队考核模式等五方面探讨,建立符合学科和时展的本科毕业环节教学新模式,为高校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1.创新团队选题模式的构建
为保证毕业环节的质量,对毕业环节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数也需进行控制,在一般情况下,每个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数不超过8人,所提供的设计或论文题目约为所指导人数的1.2倍,以便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导师在设计和布置该类课题时应做到专业知识点涵盖全面;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子课体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影响团队成员间独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子课体之间又具有系统性。
2.毕业环节创新团队成员模式的构建
3.毕业环节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于创新团队的毕业环节仅凭导师一人来指导,往往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学活动中,以科研课题作支撑,坚持“导师负责、联合指导”的管理模式。由责任心强、科研业务素质高的老师担任课题组长,各子课题导师可以由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课题组长负责选题,安排科研任务;指导过程中,所有导师对毕业生的开题、课题讨论、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里的日常安排则应由组长负责。等学生熟悉课题运作模式后,由一名最努力和最具领导能力的学生牵头,成为然形成的组长。小组每周必须开例会,交流一周的研究情况,讨论安排下一周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的做法,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团队工作经验有些导师让他们的硕士生来带本科生毕业。还可以利用在校硕士生的力量,辅助指导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全程管理,按部就班方式进行。毕业环节指导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选题毕业实习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答辩归档。
4.毕业环节创新团队创新模式的构建
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在翔实的科研工作中,认识食品生产。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同时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再次升华,毕业环节水平将会有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科技学术活动,如创新作品大赛、科技论文大赛、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作本学科前沿和课题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5.毕业环节创新团队考核模式的构建
总之,通过团队模式的构建增加命题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充分开发和利用外援资源,必要的经费支持,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72-73.
[2]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1:40-43.
[3]管爱娟.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109-110.
[4]孙安娜,刘碧燕.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质量问题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149-150
[5]李晓梅,张永春.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3-86.
[6]张春,伊长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问题及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2005,2:104-105.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课程问卷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为我院2007级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程专业营养方向共7个班的本科学。
调查方法
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采取随机发放问卷、无记名答卷、自愿提交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看法及个人学习感受等。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共随机发放问卷112份,回收问卷112份。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2.2教学模式与方法
2.2.1双语教学需要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见“浅谈《食品营养学》教学体会与思考”一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在对《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的需要调查中,有2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另有42%的学生认为至少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双语教学,这相比2005年我院曾开设的《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不到10%的认同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反映出由于近年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在提高,其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也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专业外语》课程取消后,开始重视自己的专业外语能力,希望能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2.2.2课堂提问与讨论
2.3学生学习感受与建议
2.3.1开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必要性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8%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体现了学生对课程的认可。但同时,也有部分的学生(占11%)认为课程没有必要开设,分析原因,可能与部分学生(占42%)在进行本课程学习之前就参与了一些机构开设的营养师考试培训课程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即便参与了其他的营养培训课程,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认为有必要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2.3.2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兴趣
2.3.3学生建议
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议,特别是在辅助教学方式上,多数学生希望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平时的娱乐兴趣如游戏(32%)、动漫(25%)、音乐(16%)结合起来,另外,还有如增加实验内容、名师讲座、网上教学、视频等建议。
3小结
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获得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营养方向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食品营养学》课程的信息,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总结如下:
(1)学生对课程的必要性高度认可,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课程的课时数和开课时段的安排均合适,但应注意基础知识的强化。
(2)教学模式及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重点加强课程中专业外语的引入并向双语教学过渡。强化学生课外学习改善课堂互动教学效果。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辅助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整理
关键词:畜产食品工艺学;全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全英文教学是实现教育国际化和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加快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也因此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1],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倡高等学校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为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积极开展开设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畜产食品工艺学”课程经我校教改项目立项成为“本科生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项目”。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创新学院本科生中实施“畜产食品工艺学全英语教学”实践,即教材采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授课,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理解的重要概念、关键词句等教学内容辅以汉语的解释,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亦采用英语。到目前为止,“畜产食品工艺学”全英语教学在我校已经过三届的教学实践,在提高全英语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提炼全英语教学课程特点
2.授课对象的特点。授课对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我校创新学院的大三学生。在“畜产食品工艺学”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2011―2013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创新学院选修本课程的28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2.6%通过了英语6级考试,95.5%通过4级考试,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对听课效果的调查表明,10.3%的学生认为可以无障碍接受教学内容,55.6%的学生认为通过预习基本可以接受教学内容,34.1%的学生认为需要借助部分中文资料的补充学习才能领会教学内容。选修该课程的少数同学(6.3%)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绝大部分学生(83.3%)有继续读研深造的计划。鉴于此,通过借鉴与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采取不超过60人的小班授课,运用“交互式”与“探究式”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
二、努力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全英文授课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提高全英文授课质量
四、结语
通过对“畜产食品工艺学”全英文教学实践的探讨分析,我们发现提高学生基础英语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全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虽然我们目前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仍然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创新性、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对于“畜产食品工艺学”全英文教学内容、方法和措施的改革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地深化教学改革,积累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实现全英文教学的真正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伯韬,林青,庞惠文.石油工程专业材料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1):77-80.
[2]陈映芝.如何提高大学课堂全英授课的教学效果[J].考试周刊,2010,(38):106-107.
[3]帅传敏.对高等院校全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109-111.
[4]燕春蓉.《国际经济学》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3):52-55.
[5]黄峻榕,李宏梁,刘树兴,易建华,朱振宝,代春吉.食品科学概论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40-41.
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针对我国缺少食品安全方面专业人才这一情况,教育部2002年正式批准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各高等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规划,相继开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已达88所。学生毕业后可在与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有关的技术监督部门、海关、食品质量检验与检疫部门、食品安全立法或行政执法部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教学科研及企业管理等工作。
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食品图书事业部主任李亦兵介绍,为了推动食品安全教育事业,配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和时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长的杨公明教授于2003年联合全国农业、轻工、商业、水产、医学以及综合性等38所高校的70多位专家、教授,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材。本套教材适用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教学,也可作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考选用。这套教材在出版过程中,体现了出版专业、作者领先、精品战略三大特色。
其次,作者领先。本套教材邀请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创始人杨公明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杨教授是食品安全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划和建设上,他不仅为专业创办倾注了心血和智慧,同时也肩负起专业教材建设的重任,组织成立了教材编委会,与各地专家、教授围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学科支撑、教材建设、实验设置和实验室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关键词:败酱草;总黄酮;超声波;含量变化
ExtractionandtheDynamicContentofTotalFlavonoidsinPatrina
LANTao-fang,LUJia-kun,LIXue-fei,LIUXin-jia,PIAOLi,MENGLiang-yu
(CollegeofChemistry,ChemicalEngineeringandFoodSafetyin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13,Liaoning,China)
Abstract:Patrinawasusedastherawmaterialtoextracttotalflavonoids;andthedynamicchangeofflavonoidsinpatrinaduringgrowthwasexamined.Tooptimizetheextractiontechniquesoftotalflavonoids,technologicalparametersincludingextractiontime,solidtoliquidratio,temperatureandethanolconcentrationwereinvestigatedbysinglefactormethodcouplingwithL9(34)orthogonalarraydesign.Meanwhile,theeffectofultrasonicwasalsostudied.Resultsshowedthatthemaximumextractionratiooftotalflavonoidswasobtainedbyusing50%ethanolwithasolidtoliquidratioof1∶20andextractingfor2.0hat60℃.Thecontentoftotalflavonoidswasincreasedbyusingultrasonictechnique,andwasthehighestintenderlevelsofpatrina.
Keywords:patrina;totalflavonoids;ultrasonic;contentvariation
败酱草(Herbapartiniae),又称泽败、苦菜等,属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败酱草是我国常用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野生败酱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1,2],研究表明,败酱草含有较高的黄酮、皂苷等活性物质,败酱草叶粗提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肿瘤及抗菌等药理功效;研究发现败酱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在我国的许多地方被作为野生蔬菜食用,由此可见败酱草不仅是一个安全性高的中药材而且还是一较好的天然抗氧化剂[3,4]。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自由基、抗氧化、抗癌、抗菌、抗过敏、抗炎症等多种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5]。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的效果,可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目前对败酱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也不够丰富,没有使这一中草药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研究败酱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研究对败酱草中总黄酮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对不同部位、不同采集时期的败酱草中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旨在确定败酱草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和最佳采集时期及应用部位,为败酱草的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败酱草败酱草老叶购自药店,产地辽宁,败酱嫩叶和根自当地野外采集。
1.1.2试剂芦丁标准品,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无水乙醇、硫酸、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苯酚均为分析纯,去离子水。
1.1.3仪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离心机,101B-2型电热鼓风干燥箱,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1.2方法
1.2.1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芦丁标准品200mg,用70%乙醇定容到100mL容量瓶中,放冷,精密吸取5.0mL,置于50mL容量瓶内,用水稀释至刻度,得0.2mg/mL芦丁标准溶液。精密吸取0、2、4、6、8、10mL芦丁标准溶液至25mL容量瓶中,加30%的乙醇溶液至10mL,加入5%的亚硝酸钠溶液0.7mL,摇匀,静置5min,再加入5%的硝酸铝溶液0.7mL,摇匀,静置5min,加入1mol/mL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最后用30%乙醇溶液定容到刻度线,摇匀,静置5min后,在最大吸收峰处测定吸光度。以芦丁标准溶液的浓度(C)为横坐标,所测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求回归方程。
1.2.2样品处理与败酱草中总黄酮提取败酱草用去离子水洗净后自然阴干,粉碎,过40目筛,脱脂烘干后,乙醇回流法提取,准确称取4g败酱草加入一定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浸提黄酮类物质。
1.2.3败酱草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测定[6-9]采用硝酸铝显色法,以芦丁为标样,在510nm处测定其吸光度,测定总黄酮的含量。吸取提取液0.5mL,置于25mL容量瓶内,加入5%的亚硝酸钠0.7mL,摇匀后静置5min,加入10%的硝酸铝0.7mL,摇匀后静置5min,再加入1mol/mL的氢氧化钠5mL,用30%的乙醇溶液定容至25mL,静置5min后在510nm处测定其吸光度,参比为不含提取液的空白试剂,根据芦丁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即可知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结果与分析
2.1芦丁标准曲线
吸取芦丁标准溶液进行标准曲线绘制,得芦丁标准曲线为=10.1430C+0.0056,r=0.9992(图1)。
2.2单因素试验
2.3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4败酱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根据正交试验的结果,在败酱草中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下对败酱草嫩叶和根中总黄酮分别进行提取,结果见图6,由图6可以看出,败酱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为:嫩叶>老叶>根。
2.5超声波对败酱草中总黄酮提取的影响[10-12]
3结论
[1]卢赣鸣.500味常用中药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9-550.
[2]陈靖宇,陈建民.败酱属植物的研究概论[J].中草药,1994,25(2):102-103.
[3]谭超,孙志良,周可炎,等.败酱化学成分及镇静、抑菌作用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3(4):4.
[4]陈炳华.白花败酱食疗价值[J].植物杂志,2002,(6):15.
[5]谢鹏,张敏红.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04,12(6):35-37.
[6]刘亚敏,刘玉民,马明,等.枫香树叶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含量动物态变化[J].食品科学,2010,31(4):35-38.
[7]常文贵,陈乃富.黄花败酱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J].生物学杂志,2005,22(4):35-37.
[8]丁利君,吴振辉,蔡创海,等.金银花中黄酮类物质最佳提取法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2):62.
[9]蔡凌云,黎云祥,陈蕉.白根皮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10,31(4):44-47.
[10]黄锁义,阳文辉,李卫彬,等.超声波提取九里香总黄酮及其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395-396.
[11]谢明杰,宋明,邹翠霞,等.超声波提取大豆异黄酮[J].大豆科学,2004,23(1):75-77.
[12]李维莉,马银海,张亚平,等.菱角壳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14):140-142.
关键词:双语教学;专业课;轻化工程;制浆原理与工程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全球化,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育部于2001年8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的l2项措施,要求各高等学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派出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学习,提高师资水平。明确要求今后本科教学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以期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国际化、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全国高校掀起了双语教学的。我们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的专业课《制浆原理与工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下面谈谈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一、《制浆原理与工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内容的确定。双语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未知的制浆专业知识的时候采用了学生不熟练的非母语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大大难于母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选用适宜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难度大的教学内容,用中文教学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用英文讲就更难懂了。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考虑教学效果;第二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第三是授课学时数;第四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英语知识。我校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内就业。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双语教学是必要。但是,外语教学内容不一定像中文教学那么深,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双语教学效果不太好。因此,我们选择的双语教学内容主要是概论性、实用性的知识,包括有关制浆的名词术语、工艺流程、技术参数以及主体设备等。理论性强并且难度较大的内容只用汉语讲授。这样可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证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2.教材的选择。教材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原版英文教材虽然具有语言规范、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等优点,但由于中西学科体系的差异,原版教材与现行课程教学大纲不是完全符合,而且原版教材价格昂贵,学生负担太大。另外,按照培养计划所安排的专业课的授课学时较少,使用原版教材授课学时不够。根据上述情况,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以中文教材为主,英文讲义为辅。学生使用的英文讲义包括原版视频光盘MakingPulpandPaper中的全部文字内容、原版教材选编和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等。英文原版教材仅作为教师用书。通过对几种版本的英文制浆教材和专著的考察,最终选定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GoeranGellerstedt等人编著的PulpandPaperChemistryandtechnology中的第二分册PulpingChemistryandTechnology和美国SmookGaryA.主编的HandbookforPulpandPaperTechnologists作为教师用书。前者内容比较新,后者简明扼要。
3.授课方式。授课方式以PPT、视频和板书相结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主要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讲解,要求学生能够以两种语言掌握基本概念,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在国内工作,必须具备汉语知识,仅掌握英语知识是不够的。授课时,对重要知识内容,在PPT或板书中分句或分段用双语穿插列出。视频使用美国制浆造纸协会(Tappi)出版的MakingPulpandPaper(CD-ROMSERIES)。播放光盘与中文讲解相结合。播放视频之前,先用中文和英文讲解名词术语。并且将MakingPulpandPaper中的文字内容编写在讲义中(提前请几个学生阅读讲义,将其中不熟悉的词汇标记出来,并注明中文含义),学生可以预习,上课时可以对照英文讲义观看视频。视频的使用可使授课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播放视频时一般放两遍。第一遍播完后,教师用汉语或英语将重点词句解释一下,然后再放第二遍。使用原版视频还可避免或纠正教师发音不准带来的问题,使学生学到正确的专业英语。上课前和课间常常播放视频,营造一种语言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学到较多的英文专业知识。
4.教学效果。几年来,尽管我们不断努力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但实事求是地讲,双语教学的效果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付出也不成比例,教师付出了很多,但学生掌握的较少。每次考试后,我们都会总结,分析原因,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二、几点意见
双语教学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专业水平及文化素养的途径,也是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双语教学刚刚起步,从高校专业课教学情况来看,多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包括我们开设的《制浆原理与工程》双语教学,仍然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就轻化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2.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英语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英语授课,使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掌握本专业的外语。更重要的是,双语教学不仅仅老师用外语上课,师生之间还要用外语进行交流和互动。吴平的观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各个学科自身的知识点,不能以降低课程或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一门孤立的全英文及双语教学”。我们也赞成这一观点。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课是上大课,一百来个学生听一个老师讲,这种授课方式,用于以汉语讲授专业课还可以,如果是双语教学,效果会差一些。在课堂上很难互动,教师可以使用扩音器,但学生不能,学生的发言会因声音小和发音不准等原因使大家听不到。如果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能像基础英语课教学那样采用小班上课,效果会好许多。
工科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发展阶段,尽管目前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通过双语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将来更快地融入国际化环境,更直接地占领学科的前沿阵地,更有效地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2]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3]张志颖,李忠,余丹.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27-28.
[4]王丽琼.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改革对策浅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2,(1):102.
[5]孙雪.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前沿,2012,(2):197-198.
[6]龚刚.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182-183.
关键词:意象图式;语料库;短语;词丛;频次
根据对英语语料库的统计,在任何英语文本中,大约每8个词中就有一个是介词,在美国英语Brown语料库中,有l2.2l%的词是介词;在与其相对应的英国英语LOB语料库中,也有12.34%的词是介词[1](P51)。由此可知英语介词在词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汉语并非像英语那样有着丰富的介词,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介词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本文将以介词from为例,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介词from各种语义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收集学生作文组建语料库与美国英语Brown语料库进行对比,从而揭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使用上的异同,借此给广大师生在介词from的用法上提供指引。
认知语言学认为介词的义项组成了一个高度有理据的系统,介词语义由“中心意象图式”(basicimageschema)产生并形成语义辐射网络,这一语义扩展过程是系统的、普遍的[2](P108)。由此可见,意象图式是语义延伸的基础。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意象图式”概念[3](P12)。它由射体(TR)、路标(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TR为图式中的主体,LM为参照物,TR所经过的路径为PATH。意象图式可以呈现为静态与动态两种特性,几乎所有意象图式都具有这两种特点[4](P194)。
一、介词from的意象图式及语义延伸
(一)介词from的动态和静态意象图式
此外,由OALD可知,介词from的基本静态空间语义为:“表示两地间的距离”。该语义的意象图式见图2。
(二)介词from语义的空间隐喻延伸
二、基于语料库介词from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该研究有3个待解决的问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使用率上是否存在差异?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介词from的短语有哪些与英语母语使用者是否存在差异?删除介词from所有短语搭配后,该词的其他用法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母语使用者中是否存在差异?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高校的2009级及2010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研究者随机抽选了35个班级学生的作文语料。2009级和2010级分别被选取了611名和749名学生,他们分别来自经管学院、政务学院、法律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美术学院、数信学院、化工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以及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等学院。
(三)研究工具
1.BFSUStanfordPOSTagger1.0。利用BFSUStanfordPOSTagger1.0词性赋码软件,采用Left3words-wsj-0-18标准对语料库进行赋码。
2.MicrosoftOfficeWord2003。将赋码后的语料复制到MicrosoftOfficeWord2003中,利用查找和替换功能以及编写正则表达式,将语料库中的单词与标点符号删除,只留下介词from以及其他单词和标点符号的赋码。
3.Antconc3.2.1。利用Antconc3.2.1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语料进行分析。通过使用其索引(Concordance)功能检索出介词from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借此观察介词from在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出现频率的异同;同时,使用该软件的词丛(Clusters)功能查看介词from的搭配情况及其出现的频次,由此查找出两个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搭配异同;最后,利用该软件的关键词单(KeywordList)功能来揭示导致以上差异的原因。
(四)语料收集
随机抽选某高校2009级与2010级1360名学生的作文作为学习者语料库,该语料库共有1360篇作文,体裁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作文题目涉及一些人们常常谈论的话题,如:环境、教育、商业、校园生活、找工作以及家书等,总词次达206295。另外,从100万词规模的美国英语Brown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了A范畴、F范畴以及C范畴一部分的语料组成了小型Brown语料库,该语料库的总词次达206715。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首先,研究者利用Antconc的索引功能分别检索出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频次,并分别计算该介词在两个语料库中占语料总词次的百分比,通过比较两个百分比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其次,研究者利用Antconc的词丛功能分别查看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情况,借助《新编英语常用短语用法词典》以及《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为参考,分别将两个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频次记录下来并做比较。同时,通过使用Antconc的关键词功能对两个语料库进行对比,查找出两个语料库中出现频率相差大的短语搭配。
最后,研究者把两个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删除,利用BFSUStanfordPOSTagger1.0词性赋码软件对以上两个语料库进行词性赋码,并通过word文档的正则表达式将两个语料库中的单词与标点符号删除,只留下介词from以及其他单词和标点符号的赋码。接着,利用Antconc的索引功能检索出介词from在这两个语料库中非短语搭配用法出现的频次,同时,通过使用该软件的词丛功能检索出包含介词from在内的由二个至八个词性赋码所组成的词丛,把出现频次高的词丛结构记录下来。通过对比,找出两个语料库中出现频次相差最大的一些非短语搭配用法的词丛结构,并以这些结构为基础,在两个语料库中进一步检索出相似词丛的频次,通过比较,找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非短语搭配用法上的差异。此外,研究者还通过使用Antconc的关键词单功能,进一步揭示导致以上差异的原因。
三、数据分析
(一)介词from的总体使用频次比较
研究者使用Antconc的索引功能分别检索出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频次。其中,学习者语料库介词from出现的频次为871,该语料库的总词次为206295,介词from在学习者语料库中占总词次的0.42%;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出现的频次为911,该语料库的总词次为206715,介词from在小型Brown语料库中占总词次的0.44%。由此可见,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使用频率非常接近,这说明该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使用频率上相似。
(二)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对比分析
研究者利用Antconc的词丛功能分别检索了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情况,其中词丛的最小长度设置为2个单词,最大长度为8个单词(因为一般短语都不会超过8个单词),词丛的最小频率设置为1。检索之后,研究者借助《新编英语常用短语用法词典》以及《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为参考,分别将两个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各种短语搭配的原型形式记录下来(如表2和表3)。
由表2、表3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学习者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存在19种,总频次为168,小型Brown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存在25种,总频次为125。通过对比可知,学习者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使用种类相对较少但使用总频次却较高,可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某些短语使用过于集中。此外,研究者使用Antconc的关键词单功能对介词from短语恢复原型结构后的两个语料库进行关键词对比。在比较中,研究者使用Log-Likelihood方法来计算主题性,由此得出bedifferentfrom和fromnowon的主题性分别为40.287和17.276,可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过于集中使用这两个短语。
(三)介词from的非短语搭配用法对比分析
研究者将两个语料库中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删除,并使用BFSUStanfordPOSTagger1.0对两个语料库进行词性赋码,而后,通过word文档的正则表达式,把两个语料库中的单词与标点符号删除,只留下介词from以及其他单词和标点符号的赋码。研究者再次使用Antconc的索引功能检索介词from,得到该词在学习者语料库和小型Brown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分别为703和786,可见,相对于英语母语使用者来说,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较少使用介词from的非短语搭配用法。此外,研究者使用Antconc的词丛功能分别对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中的介词from进行检索,其中词丛的最小长度设置为2个单词,最大长度为8个单词,词丛的最小频率设置为1。研究者将词丛检索中频率排在前20位的结构进行比较,发现介词from左边出现的单词频次差异最大的就是动词,而介词from右边出现的单词频次差异最大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基于这一发现,研究者再次使用Antconc的词丛功能对介词from的某些特定的词丛进行单独检索,从而得到表4和表5。
从表5可知,在介词from的右边组合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更习惯使用代词或限定词结合普通名词单数的形式,而英语母语使用者则更倾向于使用专有名词的单数形式。
基于以上两种结论,研究者进一步使用Antconc的关键词单功能来揭示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研究者把学习者语料库作为目标文件,小型Brown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通过对比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PRP(代词)、DT(限定词)、VB(动词基本形)、TO(介词to或不定式to)、MD(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上明显比英语母语使用者要高,他们的主题性分别为30824.097,26426.682,19884.700,9801.723,8267.479,但学生在NNP(专有名词单数形式)上的使用频率比英语母语使用者的使用频率要低,主题性为-11790.0。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学习者使用情态动词以及不定式to非常频繁,这是导致动词基本形出现频次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VBfrom”结构常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学生的代词和限定词的使用频次非常高,分别为21919和18792,这就是为什么学习者语料库里“fromPRP”和“fromDTNN”两种结构经常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后,学生的专有名词单数形式的使用频率很低,这也是导致他们在“fromNNP”结构使用上频率低的主要原因。
四、结果与讨论
基于以上对介词from的分析,本文要解决的问题都找到了对应的答案。首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使用频率上相似。其次,在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中,与英语母语使用者相比,学生使用的短语种类相对较少但使用总频率却较高,这是因为学生对某些短语的使用过于集中,使用频次高的短语有“bedifferentfrom”、“far(away)from”、“sufferfrom”等。最后,在介词from的非短语搭配用法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动词与介词from的搭配结构以及介词from与代词或名词词组的搭配结构的使用频率上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动词原形与介词from进行搭配,他们也习惯于在介词from的右边使用代词或限定词结合普通名词单数的形式。而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from的左边更习惯使用过去分词的形式,在介词from的右边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专有名词的单数形式。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外语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介词from的用法时,应向学生呈现介词from短语搭配的更多用法,必要时把介词from的所有短语搭配列成表格让学生熟记,从而使他们对介词from的短语搭配掌握得更加全面。此外,外语教师还应向学生展示介词from非短语搭配用法的更多例子,要求学生注重对该词的各种语义的正确理解,尽量避免超用或少用情况的出现。并且教师还需详细地向学生讲述代词与限定词(如冠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等)的用法,避免这两种词的超用情况的出现,这样也可防止代词过多地代替专有名词,从而最终使代词与专用名词的使用频率分布合理。
[1]陈建生.非英语专业EFL学生英语作文中的介词at――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2]马兰,魏在江.从认知角度看介词into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语义延伸[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
[3]王红莉.从介词over的翻译看其意象图式的跨语言映射――基于语料库的个案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4).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毛智慧.从认知角度看英语介词within的空间隐喻[J].宁波大学学报,2005,(4).
ACorpus-basedContrastiveStudyontheUsageofPreposition"from"inNon-English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