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现将《2016年全市工业1351工程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6年3月18日
2016年全市工业1351工程行动计划
为促进工业1351工程顺利实施,推动全市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升总基调,以工业优化升级和骨干企业培育重大攻坚任务为统揽,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工业“1351工程”企业为重点,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做大做强我市骨干企业群体,为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全市工业“十三五”良好开局。
二、工作目标
2016年,全市工业1351工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其中,10家市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84亿元,30家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87亿元,50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29亿元。
全市工业1351工程企业中,临颍县36家,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舞阳县31家,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郾城区30家,实现销售收入122亿元;源汇区24家,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召陵区26家,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3家,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31家,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为保证年度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组织实施五大专项行动。
(一)稳增长保态势专项行动
1.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严格落实国家关于降低企业交易、人工、物流、财务等费用的各项政策,推动国家和省、市系列惠企政策顺利落实。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坚决清理金融、建设、进出口、能源、培训等重点领域不合理收费及绑定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苦练内功,强化综合成本管控,通过内部挖潜降本增效。
3.推动市场开拓和质量提升。认真落实市政府支持工业产品销售的有关要求,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全方位搭建服务企业市场开拓的平台,办好第十四届食品博览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级大中型商贸活动以及境内外各种专业展览会,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以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行业为重点,组织开展产业链对接活动,推动上下游供需对接和协作配套。开展品牌质量提升行动,抓好知名品牌培育,支持企业争创一批国家、河南省名牌产品,依托行业协会分领域推出一批漯河名品。引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建立覆盖设计、生产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诚信制度。
4.开展企业精准服务。开展企业精准服务年活动。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企业服务团工作,完善工作和管理机制,定期收集和分类梳理企业的困难和问题,选派企业服务团结对限期解决。启动“2016暖企行动”,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市工业企业困难问题大排查,实施问题快收集、快受理、快解决、快反馈的长效服务机制,实现企业服务工作精细化管理、全方位覆盖。各级各部门要主动作为,发挥好社团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合力为企业提供政策落实、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各县区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
(二)调结构增后劲专项行动
5.实施新一轮技改提升工程。以食品、化工、机械、造纸、皮革制鞋等传统产业企业为重点,以市场和产业升级为导向,围绕质量品牌、技术平台、创新企业、两化融合、绿色制造等方向,排定10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引导支持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业标杆,加快高端产品、关键环节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增强创新发展活力。启动工业项目建设服务年活动,各有关单位要细化措施,深入项目建设一线,与企业共同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尽快达产达效。建立工业项目常态化的谋划对接机制,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帮助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扩大和创造市场需求为目标,支持企业加快产品升级,着力拓市场、降成本、补短板,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对企业通过技改实现转型升级的,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支持企业建设完善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通过提升质量品牌,增加有效供给。
7.加快新兴产业培育。科学编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已有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以提升研发能力、加强新产品生产、扩大市场规模为重点,一企一策,精准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围绕新兴产业链条,努力在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引进方面取得突破,壮大我市新兴产业群体和规模,推动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向百亿元迈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生产基地。2016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75亿元,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78亿元。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措施,重点建设好郾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帮促企业尽快实现投产达产、扩大销售,形成规模效益。
8.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行专业化、集群式、全链式承接新模式,精心谋划优势项目和承接载体,重点面向京津沪、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开展各项活动,实现精准化对接、高效化签约,力争一批引领性、突破性、方向性的重大工业项目落地生根。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经贸活动,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装备制造分工合作。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靠大联大,进行战略重组,实现转型升级。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各县区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
(三)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行动
9.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制订完善我市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服务工程,建立和规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初创期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全市涉企收费项目,严厉查处各种名目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组织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企业周边治安环境等专项治理,对企业投诉举报、检查发现以及媒体披露的案件线索,及时组织查处并进行责任追究。
10.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展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为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工信部门加强与省有关部门和电信运营商的对接合作,根据企业近中远期发展需求,加快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建设步伐。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市金融办要制定详细的培育计划,新推动一批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实施“双创”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11.提升创新能力。实施中小企业管理提升年活动,筛选1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帮助建立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示范带动中小企业通过管理创新降本增效、做大做强。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积极为企业引进急需人才牵线搭桥,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加大对新、特、专产品的研发力度,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力争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政府金融办、市人才办;各县区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
(四)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
12.实施“互联网+”工业计划。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制定“互联网+”工业行动方案,促进我市工业企业跟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步伐。开展互联网与工业企业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以双汇等食品龙头企业为重点,实施“互联网+”食品专项计划,引领食品产业向大规模、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巩固和提高我市食品产业在国内外的领军地位。分重点、分行业、分阶段实施设备数控化、智能化改造计划,支持企业提高智能化应用水平。实施装备制造业智能改造计划,选定具有一定基础的装备制造企业为突破,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信息化。以工业1351工程企业为着力点,组织企业借助“阿里巴巴漯河产业带”、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商平台和我市电商产业园,强力发展和应用工业领域电子商务,推动销售模式的变革,培育网络经济新业态;深化“豫货通天下”活动,分县区、分行业开展电商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接活动;着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工业企业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13.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实施企业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物联网、大数据、4G网络在工业领域的发展应用。开展国家两化融合标准贯标工作,分领域开展示范企业培训观摩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认知水平,加快数字企业建设;围绕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难点,组织专家服务团,一企一策提供解决方案,推动一批初级应用企业向全面深度应用发展,一批深度应用企业向集成化应用突破。选择一批企业为试点示范,发展信息消费等生产服务型企业,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
(五)发展要素保障提升行动
14.破解资金难问题。有关部门要配合联动,创新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组织召开有针对性、时效性的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企业参加的银企对接会,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对接平台,务实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充分发挥信贷周转基金的作用,完善机制,缩短周期,惠及更多资金紧张的企业。市金融办要强化措施,严格督促落实银行抽贷停贷报告制度,实时监测、及时报告新情况新问题和决策建议。经投、发投等投融资机构要发挥更大作用,优化流程、减少门槛、降低资费,支持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合力解决企业资金难题,与企业实现共赢发展。壮大各类担保公司力量和规模,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广泛合作,为企业渡过资金难关提供有力支撑。
15.保障人力资源需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组织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和培训,逐步实现劳动者职业培训全覆盖。组织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对企业决策管理层进行战略思维、现代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大批中小企业领军人才,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敢于创新、克难奋进的高素质企业家。
16.保障企业用地和环境容量需求。定期开展工业1351工程企业项目建设用地情况调研,全面掌握企业用地需求。加大用地指标争取力度,统筹用地布局,强化存量土地挖潜,科学调配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工业1351工程企业用地。在确保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及时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境监管,落实减排措施,优先保障工业1351工程企业对环境总量指标的需要。优化配置环境要素,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人行漯河市中心支行、漯河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人才办、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市工业发展大局出发,主要领导负总责,把工业1351工程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抓实抓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各大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业1351工程的宣传报道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工业1351工程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督导检查。市工业1351工程服务团办公室要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召开讲评会或例会,听取县区、部门、企业有关情况汇报,指导工作推进;对各县区、各成员单位工作推进情况定期开展督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
(三)严格考核奖惩。完善落实工业1351工程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对发展快、贡献大、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隆重表彰和奖励,对经营不善、效益不佳、进取意识不强的企业,调整出工业1351工程名单。定期对企业培育情况监测督查,年底对工业1351工程行动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考核,对目标完成好的县区和责任部门,进行通报表彰;对服务意识不强、推进措施不力、培育效果不佳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