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贵州全力推进辣椒品种、种植、加工、流通、市场、品牌等全链条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加快建设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实现“中国辣椒、贵州定价、全球销售”,推动辣椒产业转型升级。
当512万亩辣椒红遍贵州大地,中国辣椒、贵州定价、全球销售;当业界流行“看遍万般辣、惟有贵椒红”,天南地北的辣椒人一致盛赞;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贵州辣椒肩负起传播美食的文化的重任。辣椒也从一味普通的食材,蝶变成贵州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凯里市洗马河街道金九村党建扶贫辣椒产业园的椒农正在采摘红椒装车外运
椒中之骄
贵州辣椒,香辣协调、品味温醇,历来在业界享有盛誉。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昌鹏将其概括为“迷人的香、可爱的辣、高雅的品、难忘的味”。
贵州辣椒何以如此“优秀”?
杨昌鹏认为,是奇妙的纬度、难得的高度、有利的温度、适宜的湿度、宝贵的绿度这“五度”,让贵州辣椒成为“椒中之骄”。
贵州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00万亩左右,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占世界的十分之一。
2019年以来,全省以“换种工程”作为提升和稳定贵椒品质的抓手,围绕重点产区开展大规模换种,主推“遵椒”“遵辣”“黔辣”“湘研”等特色优势品种。累计完成换种26万亩,重点产区主推品种的占比达80%以上,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同时,围绕市场需求,依托省农科院加强新品种的引进鉴选工作,重点筛选一批适用于加工、鲜食的特色辣椒品种,加大种子技术储备。
今年共引进辣椒新品种705个,评选出适优新品种20个,推广应用50余万亩。
规模化上,将优化产业布局作为抓手,集中资源重点打造“两带五区”,涉及8个市州、48个县。
抓示范基地建设。截至12月,全省建设了1365个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104万亩,超额完成100万亩任务目标。已建设省、市、县三级示范点490个,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增施有机肥、绿色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和“菜-椒-菜”接茬模式,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
抓绿色安全生产。全面开展“清园”行动,在辣椒主产区禁止销售限用农药,在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全面禁止化学除草剂和限用农药。
抓技术标准制定。围绕品种、种植、管理、加工、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制定《贵州省辣椒种植技术指导意见》,启动《红辣椒快速干燥技术规程》《干辣椒贮藏技术规程》等一系列地方标准的制修订。
村民在黔西县林泉镇辣椒专业合作加工厂里工作
“吃香”天下
“老干妈”漂洋过海,“辣三娘”蓝天翱翔;“山里人”去了大上海,“乡下妹”进了北京城;“老干爹”勇闯大西北,“苗姑娘”南下粤港澳。
有人这样形象地总结贵州辣椒的市场格局。
今年以来,全省紧紧盯牢产销对接这个关键,确保辣椒种得好、卖得好,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8月17日举办第四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现场达成合作(采购)意向300余个,签约项目34个、金额24.2亿元。
指导遵义中国辣椒城(全国最大的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新增冷库1.6万平方米,辣椒质量检测中心投入使用,同时启动线上交易和仓单质押业务,今年已为企业融资1000余万元。
推动“遵义辣椒价格指数”上线运行,建设全国辣椒定价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发挥“风向标”“晴雨表”作用,进一步提升了遵义辣椒的行业地位,降低了椒农种植风险和市场滞销风险。
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在重庆、广州、上海、青岛、大连等省市推介贵州辣椒,建设展示专柜和专营店。大力推进辣椒产品进机关、进食堂等“七进”行动,贵三红已进军营,苗姑娘等成为航空食品。
2021年,贵州计划实现辣椒加工产值150亿元,交易额突破800亿元,并将遵义虾子辣椒城建成中国辣椒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黔椒出山闯天下,还要依靠市场主体。今年,全省辣椒产业一手抓培育,一手抓引进,强化龙头引领。
一方面,加快培育本省优强企业,省级拨付25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企业设施设备升级改造,集中力量打造加工集群。今年,遵义贵三红、麻江明洋公司新增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0家省级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招商引资,今年先后引进刘一手、德庄等国内优强企业进驻贵州,有效带动了辣椒加工和销售。同时,充分依托市场力量,积极培育职业椒农和经纪人队伍,推动成立省辣椒产业协会,全省已有100余家企业入会。
赤水市葫市镇党员干部帮助菜农采收辣椒
致富法宝
小辣椒是富民的大产业。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发展订单生产,明确各方利益,防止“坐地起价”“椒贱伤农”。
全省各地结合实际,探索总结出适宜不同区域的利益联结模式。
在龙头企业实力比较强大,能提供种苗、技术等服务,有良好种植基础,组织发动较容易的地方,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辣椒种植有一定基础,经纪人经营活跃,推广“龙头企业+经纪人+农户”模式;在产业基础较弱,脱贫攻坚任务重,有土地和农民资源的地方,推广“国有公司+村级合作社+农户”模式。
据估算,今年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辣椒种植占比达一半以上,共152家种植企业、132个加工企业带动681家合作社、53万户发展辣椒种植260万亩,产值约120亿元,户均增收达1.5万元以上。
下一步,贵州还将按照《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辣椒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抓好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抓好种子种苗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组织方式、加快推进加工升级、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聚焦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抓紧抓实重点目标任务,实现从“辣椒大省”向“辣椒强省”转变。
当前,省辣椒产业专班正抓住冬春的关键时节,制定工作方案,早部署早安排,抓紧落实种植面积、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换种工程、示范点打造、技术培训、保险实施、职业椒农培育等任务。通过聚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县布局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发展辣椒产业,为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故事:红辣椒“映红”好日子
“明年不种包谷了,一定要多种辣椒。”思南县杨家坳乡村民干正维算了一笔账,今年她的半亩多辣椒,收入了1000多元,“还是种辣椒划算。”
一年前,杨家坳乡村民对辣椒可没有这么待见。
乡里的大部分土地上种着包谷。有资金、懂技术的村民会种点烤烟。但种烤烟的土地需要轮换,而且,烤烟种植技术要求较高、成本投入大。
“村民劳累一年,收入却很低。”杨家坳乡党委书记田茂贵想:要让杨家坳的土地换个种法。
经充分调研后,杨家坳乡党支部劝说村民种植辣椒。
“玉米每亩年产值约800元,而辣椒一亩最少是2000元,收入是种玉米的3倍……”乡干部耐心劝说,走家串户进行宣传,村民这才渐渐放心,纷纷在地里种上辣椒。
“引导农户大规模种植辣椒,必须要解决销路问题。”田茂贵说。
2018年,杨家坳乡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发放春晖行动倡议书,鼓励掌握了一定的资金、人脉、市场的能人返乡投身家乡脱贫攻坚战。
外出能人干正飞带着400万元,返乡建立了集辣椒种植、收购、加工为一体的思南铭晟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加工厂建好后,当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动杨家坳乡和相邻的青杠坡镇的农户种植辣椒。
今年,3500亩名叫“美艳”的辣椒主导品种种在了杨家坳的土地上。
辣椒丰收时节,干正飞的公司按每斤1.2元均价收购,当地8000多户户均增收近600元。“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还带动务工3.8万人次,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就近务工机会,加快了村民的增收速度。
辣椒丰收后,土地空了出来,村民在土地上种上了油菜。这个时节,油菜正迎着寒风生长。
“辣椒、油菜冬春的交替轮种,村民的土地年亩产值预计可达4000多元。“田茂贵说。
■故事:黔椒产业催生明星名牌
“买贵州,卖全国。”这是外界一直流传着的一句对贵三红的形容。
意思是贵三红全部采用贵州辣椒为原材料,加工厂产品后销往各地,贵三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贵州辣椒打响名声。
在贵州省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摆放着50多个辣椒品类,鲜椒茶菇、鲜椒山笋、鲜椒牛肉……“辣三娘”系列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如今的贵三红已成为中国开胃佐餐伴侣的领导品牌。产品的好销路不仅得益于原料的好品质,还得依靠科学的生产加工,以及多渠道的销售方式。
在此,贵三红受益良多。
贵三红不仅每年将不低于销售收入3%的资金投入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并发起建立了贵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遵义市辣椒工程技术中心、遵义市辣椒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吸引来自省内外辣椒行业技术人才。
希望在学界的指导下,助推辣椒产业创新升级,在市场中找定位。
“辣椒含有的红色素,可以用于医药或者化妆品,用辣椒做口红,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贵州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广芬说。
在研发团队的带动下,未来,贵三红将开发出更多产业,将辣椒变成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的产品。
该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单体辣椒发酵区和自动化无尘灌装流水线,获“中国原产地生态保护品种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
为了更好利用互联网销售,该公司还组建了专门的电商团队,开拓线上市场。目前,该公司旗下的所有产品,均采用“贵三红”和“辣三娘”双品牌运营模式。
贵三红和联合利华、东方航空、永辉超市集团、大润发集团进行了全面合作,在国内建立起完善的销售渠道,进驻全国超市门店1000余家,销售增长态势持续良好。
2018年,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6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了45.52%。2019年,公司发展自建种植基地、订单收购种植基地近30万亩,预计收入将在2018年的基础上增长50%。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兴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唐怒娇曾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