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地交闽粤,山高林密,形势险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土地革命时期,诏安是饶和埔诏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维埃旗帜在诏安大地飘扬,特别是位于诏安西北山区霞葛镇厚安自然村的文圃学堂,就是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饶和埔诏革命委员会的诞生地,一颗颗革命的种子在这里撒播、发芽。近日,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寻访了文圃学堂。
边陲之地汇集四方革命力量
从诏安县城出发,车子在蜿蜒的诏平路上行驶40分钟后直接到达文圃学堂。车子停稳一刹那,映入眼帘的是匾额上苍劲俊逸、雄浑淳朴的“文圃”二字,走进大门,天井、大厅和两旁厢房一眼尽收眼底,学堂大约300平方米。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学堂,在80多年前却承载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往事。
内嵌两处“文圃”二字的对联是温仰春当年为文圃学堂所做的,对联内容“文拓新教化追贤纳圣开文路,圃场育学生扶正树德宜圃先。”
“文圃学堂始建于明末,原为私塾,缘何成为一个革命基地,这还得从当时的革命情形说起。”诏安党史办主任陈碧火介绍说。那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饶平、平和、大埔先后举行武装暴动,遭到闽粤两省国民党重兵的残酷镇压和大肆“清剿”。为了回避敌人锋芒,保存、积蓄革命力量,饶平、平和、大埔大批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才转移到村落分散、人口稀少且反革命力量相对薄弱的诏安西北山区边界处活动。
顿时,往常平静的山区潜藏着一股革命热流。广东大埔县委委员温仰春联系从大埔流散到诏安的其他共产党人邓法楷、邓松年、黄娘寿等,在厚安自然村已闲置的文圃楼,开办文圃学堂。随即温仰春等人以课堂为阵地,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古文,用白话讲解,使学生易听易学,把书读活,阐述救国救民、如何解放自己的道理。一个月内学校就声誉大增,招生达40多人。晚上温仰春还利用家访的机会,做农民的思想工作,结交了许多农民朋友。广东大埔县委委员罗时元则来到浮山村,与浮山村村民张鸿猷结拜兄弟,并在浮山村开设武术馆,广收上百名青少年习武,以此发展革命力量。广东饶平县委委员余登仁就在霞葛赤竹坪芳田洋一带,将秀篆等发展起来的革命据点联结成一片。
“革命的热潮涌动着,为了汇集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上级党组织才决定在便于掩护的文圃学堂组建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四县边界革命活动。温仰春接到指示后,随即开展筹建工作。”在文圃学堂,已逾90高龄的退休老师林仪凤用他那微颤的声音向我们讲述着当年成立闽粤边工委的缘由。
文圃既是“学堂”又是“机关”
1929年春,随着边工委筹建条件的成熟,上级党组织从广东澄海县抽调刘锡三到厚安村,正式成立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刘锡三担任书记,温仰春、余登仁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
1930年,在南陂村创办的“益寿堂”中药店成为伤病员治病的秘密据点。图为益寿堂专用的印章。
“边工委正式成立后,‘文圃’不仅仅是一所传道授业的学堂,更是一个革命种子的传播点。”林仪凤老师紧接着介绍。在文圃学堂,墙上贴着的一封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林老师告诉我们,那是1981年初,时任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负责人温仰春写给诏安县委的。在信中如此写到:边委机关是秘密的,我们所公开宣传的,是要提高文化,懂得科学知识,要教育儿童、青年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成为有用的人才;也适时地宣传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这些对当时的群众来讲,很新鲜,很有吸引力,得到了他们热烈拥护。由此可见当时的宣传成效。
文圃学堂成为一个秘密的革命据点后,不时有失散的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找到这里,温仰春就秘密地安排他们在周边村落安顿下来,这些潜伏的战士和文圃学堂里的部分进步学员成为日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八团的主要兵源。
边工委的另一主线活动便是邓法楷、邓松年、黄娘寿等人,以不同的身份,分驻于桥头、岭尾、崇福楼等村落,进行抗租减租活动,成立村级党小组、农会及村级自卫队等最基层的革命组织和武装力量。当年的6月,饶和埔诏革命委员会也在文圃学堂顺利成立,主席谢卓元,执行委员詹阿钱、陈彩芹、朱积金。之后,马坑、东坑、炉坑石下、粟竹头等乡村也都先后建立了红色政权或农会组织,边区斗争迅速出现了新局面。
群众捐钱捐物支持革命
“革命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更主要的是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陈碧火说。“那时我的爷爷林可厚、伯公林阿抗是做粮食生意的,在霞葛山区一带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对于支持革命活动,他们毫无吝惜之情,拿出家中的大部分财产支持文圃学堂的日常花费,还为四十八团做了270套军服,并送给部队许多大银。”说起爷爷往昔的豪情岁月,如今已65岁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林荣发激动不已,似是历历在目。
修葺一新的文圃楼外观。
“来到文圃学堂的同志,多半是有带驳壳枪的,人家都知道是共产党人。当时每天来开会的、汇报情况的同志不少,多则二三十人,少则几个人,校董和其他群众,都很支持,要粮有粮,要菜有菜,食宿很方便。整个厚安村,是没有人反对革命的。”这是温仰春给诏安县委的一封信中说到的,短短的几句话,我们可以从中深深体会到当时厚安村人民高涨的革命豪情。
以文圃学堂为基地开展的地下宣传活动,为饶和埔诏县委的成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29年10月,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八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闽粤边革命由秘密的地下活动转向公开的武装斗争。闽粤边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红四十八团:闽粤边一支骁勇善战的革命武装
风高夜黑,在霞葛圩场,十几个黑影悄无声息地直奔诏安山区第一大官办盐仓——霞葛盐馆,已经约好的盐馆小徒迅速打开盐馆大门,“砰、砰、砰……”十里八乡的山民一听到信号声,很快就来到盐馆背起盐包把盐藏在隐蔽地方。等到国民党官兵赶到之时,望着空无一物的盐馆,徒有兴叹。一时之间,“神兵天将下凡,奇袭缺德盐馆”的传奇便在闽粤边区传开了。
“神兵”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八团的英勇战士。英雄的故事难忘记,时隔多年,霞葛一带的老人们说起,依旧清晰,似在眼前。
1929年10月,为了统一闽粤边革命武装的领导,中共闽粤边工委协助把分散的武装力量以及官陂武术馆的100多名学员,召集在诏安龙伞岽大山,整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十八团,由罗时元任团长,温仰春兼任政委。近200人的红四十八团成立后,攻民团,打豪绅,横扫反动势力,威震闽粤边,开辟了饶和埔诏红色割据局面。在战斗中,四十八团把缴获的大批枪支弹药分别拨给当地的赤卫队,迅速地壮大了饶和埔诏的地方革命武装。
红四十八团还南征北战,屡建奇功。1930年3月,红四十八团连续袭击洞上、陈坑、大埔背、横岭等地民团,恢复了广东饶平新丰一带苏区。当年5月,红四十八团又率平和独立营远征闽西,攻取永定镜湖乡的地主武装,接着飞兵打下了龙岩县的大旗、小旗等乡,使永定、上杭、龙岩3县的红色乡村连成一片。从此,打通了通往闽西中央苏区的交通线。
1930年8月,奉中革军委命令,红四十八团整团进入闽西,参加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第二十四师。连出奇兵英勇奋战的四十八团在中央苏区军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人物档案·温仰春
温仰春(1904~1981)广东大埔人。1924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后,任(大)埔东革命委员会主席,参加领导了闽粤边区的游击战争,任工农革命军饶(平)(平)和(大)埔游击独立支队政委,中共闽粤边工委组织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8团政治委员。1930年进入闽西苏区,后任永定县苏维埃秘书长,闽西苏维埃秘书长,福建省苏维埃秘书长,福建军区政治部秘书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秘书长,中共赣东北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苏北盐(城)阜(宁)区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华东局党校副校长,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政治委员,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副部长,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温仰春受到迫害,被非法监禁五年,身心受到巨大创伤,但他坚持真理,经受住了考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12月,中央纪检委批准撤销他两次留党察看的处分,当年调入上海市纪委筹备组工作,后任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常委。1981年5月24日病逝。
温仰春在文圃楼里的住房。
昔日偏远边区村如今家家建新居
在初夏阳光的照耀下,我们沿着南陂村的硬化道路绕着全村行走一遍,只见村中许多村民正在新建新房,道路两旁还或有停放着崭新的小车,宽阔的南陂小学在绿树掩映下显得生机勃勃。
南陂村有13个自然村,厚安村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村。目前,全村5149人,住户1080户,该村林氏后裔在台湾有3万多人,是对台工作的重点村。
南陂村新貌
南陂村全村耕地1310亩,山林地5410亩。山林以种植荔枝、青梅等农作物为主,2000年前后,荔枝价格一路下降,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使得农民收入难以突破。2006年,南陂村又多次遭受台风重创,房屋大面积倒塌。困则思变,上千名青壮年纷纷外出,在广州、东莞、深圳等地驻扎开办食杂店等,为了支持村民创业,当地镇政府、农信社等部门积极给予支持。随着外出务工经商群体的发展壮大,南陂村的村容村貌、居住条件、教育事业等方面也渐渐改观,仅是全村翻新、新建的住房就有上千幢,几乎是户户有新房。为了进一步改变老区村面貌,去年,南陂村被市里列为挂钩扶贫重点村,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国资委、国土资源局、工商银行等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投入155万元修建了村部办公楼、4公里长的南洋公路,绿化了南陂小学的校园环境,大大改善了民生。最近,南陂村正在大力筹集资金,准备在今年内推进东溪防洪堤、南陂市场、南陂大桥加固等民生项目,特别是上陂面4.8公里水毁渠道的整修,这个项目的实施将可解决南陂周边700多亩农田的灌溉。物换星移,昔日贫穷落后的南陂村,如今渐渐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林汝炉:从泥瓦匠到义务讲解员
得悉笔者前来寻访“文圃学堂”往事,林汝炉老人早已在文圃楼里等候我们,在我们一进文圃楼时就迫不及待向我们介绍起革命往事。林汝炉年届古稀,我们却能感受到他讲解起文圃历史时心中的激情和眼中闪现的光芒。
林汝炉在向人们介绍发生在文圃楼里的革命故事。
十几年前,林汝炉老人还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泥瓦匠,直至2000年那一年,他把三个儿子培养成优秀的大学生,他才歇下干了几十年的泥匠活。缘于对文圃历史的敬仰,林汝炉老人看到同村的退休老师林仪凤在大量搜集史料时,便主动地当起林老师的助手。随着对红色历史的深入了解,他发现,有些人或事已模糊,就主动四处走访,把遗漏的材料补上,一些前后矛盾的材料也通过多方印证,及时纠正,很好地丰富充实了文圃史料。
在文圃楼采访时,我们发现熟悉文圃历史的其实不止林汝炉,还有好几位我们不知道名字的老人。先辈们留下的红军精神在这片热土传承着。前年,霞葛镇还筹集10万元专款修缮文圃学堂,使文圃学堂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如今,每逢节假日,许多党员干部、学生都会来到文圃学堂瞻仰革命先辈,了解文圃那段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