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也是今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提“碳中和”目标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举措上的进一步落实。就在前一天,欧盟27国领导人在欧盟冬季峰会上通过了欧盟委员会关于提高实现“碳中和”中期目标的提议,就更高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决定到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55%以上,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早在今年7月,欧盟已经批准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征0.8欧元/公斤的“塑料包装税”。联想到国内今年实施的新版“禁塑令”,不难发现,环境压力下的各国环保政策出台明显加快。
刘修才:合成生物行业发展要经得住大规模产业化的检验
当前合成生物领域的企业大多仍处于成长期,能否实现规模产业化是现阶段合成生物领域企业突围的关键点。会议中,两家合成生物学上市公司尤其引人注目,一个是在国内也是在全球最早实现生物法产品替代化学发产品并盈利的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凯赛生物,目前市值近400亿元。另外一家是国外合成生物学第一股的Amyris公司,目前市值约8亿美元。
成为生物法长链二元酸领域的主导企业之后,凯赛生物开始了产业链下游的延伸,逐步加码生物基聚酰胺(尼龙)产品。刘修才博士认为,碳减排的理想材料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原料可再生、产品可回收、成本可竞争。凯赛生物以生物基聚酰胺材料的产业化实践证明了材料领域碳减排的可能性。今年10月,凯赛生物与山西合作,共同投资打造“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利用合成生物学和清洁能源,该材料产业园将实现“零碳”,并成为全球引领的千亿级生物基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
目前,凯赛生物的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在纺织、电子电器、工程材料、汽车及风电等领域已被运用,公司产品对传统化学材料的替代已经开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