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由淘宝商城(天猫)带头开启的一项线上促销活动,始于2009年的“双十一”,在经过了十余年的演变后,对国内外的电商行业均造成了影响。
在这一天,疯狂购物成为了不少消费者会做的事情,而各大电商平台获得到的销售额也会蹭蹭上涨。
如今,2024年的“双十一”才刚过去没多久,与22年1.11万亿,23年1.13万亿的销售额相比,这一次的销售额是高了还是低了呢
“双十一”2024销售额
2009年的时候,刚刚诞生的“双十一”,还只是一个小型的促销活动,不管是参与的商家数量,还是最终得到的销售额,均是相当有限的。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电商平台的发展进入到了高速阶段,淘宝商城(天猫)抓住了这样的机会,让“双十一”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甚至还拓展到了其它的电商购物平台。
而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双十一”,也摇身变成了电商文化的一部分,有了更多的玩法,2019年起还举办了颇具看点“狂欢夜”晚会。
但要说更能让消费者感到热血沸腾的环节,当属每一次对成交额重要节点数据的发布了。看着不断攀升的成交额,很多消费者在为自己能参与其中感到兴奋的同时,一种中国电商蓬勃发展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最近这几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双十一”的销售额还是相当可观的,其中22年的交易额为1.11万亿,23年有所小幅度增长,达到了1.13万亿。
当下,2024年的“双十一”也已经过去了,同样得到了一个数字庞大的销售额——14418亿元。这里面,有来自于综合电商平台的11093亿元,同比增长了20.1%,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天猫、京东以及拼多多。
直播电商创造出来的销售额也相当不错,有3325亿元,并且这个数据是在同比增长54.6%的情况下得到的,可见直播带货在2024年的火热程度不低。
能够创造出这样的销售成绩,除去有平台组织的活动,以及商家让出了一部分的利之外,来自于政府的补贴支持也发挥了作用。
对于消费者来说,买东西能拿到国家提供的补贴,还能跟电商平台其它的优惠叠加起来使用。据悉,在优惠叠加的情况下,有些家电的销售价格经过了抵扣后,仅在原价的六折左右,简直不要太实惠了。
以京东11.11战报给出的数据显示,包括扫地机器人、烘干机功能沙发等在内的519个家电家居品类,具备了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00%的销售成绩。
从中我们看的出来,消费者购物注重“又便宜又好”,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态度。至于销售额排在后面的品类,位于第二名的是1706亿元的手机数码、1664亿元的服装,以及963亿元的个护美妆等。
可即便这些数据看起来都还不错,2024年的“双十一”还是让人有了一种似乎进入到了“冷静期”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
“双十一”遇到了“冷静期”
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商家们的营销手段与平台优惠之间,能够搭配出各种各样的满减方案出来。
只不过,随着每一年“双十一”的到来,电商平台给出的促销力度却没那么吸引人了,活动的复杂性反倒是增加了不少。从一开始的直接减价,到需要领券抵消折扣,再到要看直播、玩游戏才能拿到更多的折扣。
部分消费者为了凑单满减,还会随便选择一些自己用不到,或者是还在犹豫要不要买的商品。等到活动结束,冲动消费的情绪也平复下来后,“双十一”后的退货现象也随之增加了。
有为了更便宜,选择各种凑单的消费者,也有懒得看各种满减噱头,以至于到最后觉得凑满减太麻烦了,所以什么都不想买了的消费者。
这份不想买了的背后,其实也跟消费主义落幕有一定的关系。在三年疫情之前,“超前消费”的理念不知道植入到了多少人的思想当中,所以“双十一”的时候,用信用卡分期买东西的现象比比皆是。
但疫情到来后,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环境,让发现存钱“真香”的人多了起来。花钱没那么随性之后,到了“双十一”也能保持理性,只买需要的,不再冲动或者超前消费了。
尤其是“双十一”中还存在一个问题——一些产品的价格比之前要贵。虽然在经过了各种满减折扣后,的确是便宜了不少,但如果按照没有增加过的价格来计算,则会是更加实惠的。
这样一种看起来便宜了,实际上并没有便宜的现象,自然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逐渐对“双十一”失去了兴趣。另一个让人感觉到“双十一”进入到了“冷静期”的地方,也与阿里不再继续披露见证消费奇迹的节点数据以及整体销售战报有关。
大家所能看到的,只有类如天猫平台截止到11月11日,有589个品牌成交过亿,或者是京东平台超过17000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这样的“局部战报”,无法进一步刺激到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双十一”别让这些现象影响购物
“双十一”出现“冷静期”现象,可以说是各方面的因素共同所致的。而作为提供了活动的平台,所要承担起来的责任很重,不想办法将消费者的目光留下来,那么接下来每一年的“双十一”,还是有可能很平静地就过去了,跟别的促销活动没有两样。
至于如何留住消费者的目光,自然是要让消费者能够在购物期间获得好的体验,为此一些会影响体验的现象,就要注意规避。
其中,在双十一活动到来之前先提高产品价格这种现象,就很“赶客”。为了能拿到更加优惠的折扣,不少消费者会在平时逛电商平台看到的产品,先加入到购物车当中,等到“双十一”期间再购买。
结果活动开始后,却发现产品并没有优惠多少,甚至还可能不如“双十一”之前的活动力度大,于是直接就从购物车给取消掉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从商家角度来看,可能折扣力度真的已经到位了,没有办法再便宜了。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却会觉得自己就像是上当受骗了一样。
因此,如何在平时把握好价格力度,对商家来说是一种考验。另外“双十一”期间还有一个现象也容易影响消费体验——“虚假发货”。
“双十一“期间的网购订单量大,一些商家在货物不齐全的情况下,可能会为了按时发货,给消费者提供给虚假的物流信息。这样一来,消费者会找不到自己的物流包裹,或者是拿到里面与所购物品不符,甚至是空的包裹。
针对这样的情况,消费者可以通过与商家的聊天记录、购物单据等信息,联系客服维权。当然平台也有责任对商家进行监督,避免这样的情况重复发生。
结语
如果能够将购物平台的日常服务给做好,很多消费者不见得会等到“双十一”才会大举消费。不过作为给电商市场带来诸多改变与影响的存在,“双十一”的地位在各种促销活动中,目前还是很难被替代的。
再一个就是随着科技发展以及电商行业的不断进步,或许未来的“双十一”会从“冷静期”中走出来,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可能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