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课程
一、学前融合教育
从美国“回归主流”运动的开展,以及“零拒绝”“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的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美国3~6岁的特殊儿童基本都在普通托幼机构接受教育。英国的WarnockReport、TheGreenReport、DFEE等法案、报告,为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调查结果表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融合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已经关闭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国内,《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指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部分幼儿园已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与培训也已提上日程并逐渐实施。
三、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现状
1.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现状。截止2011年,云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共20132名。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和设置的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14966名,占总人数74%,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远远落后于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程度。
2013年以来,云南省在重点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鼓励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3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开办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加快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一年教育。但因学前教育未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且云南省多地教育资源匮乏,因此未把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上工作日程,直接导致残疾儿童入园难的问题。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解模糊,招收残疾儿童无法教育。部分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不仅引起普通儿童家长的强烈反对,还会因不了解残疾儿童特点导致教学事故的发生,综合多种因素许多幼儿园拒绝招收残疾儿童入园。
理念模糊、融合教育师资的短缺,成为剥夺特殊幼儿学习机会的理由,也成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瓶颈。
表1显示:调查对象,52%在26岁至35岁之间,47%教龄在5年以下,学历在大专、本科的均达45%左右,67%为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来自不同地区的190名幼儿教师,具有年轻化、教龄短、学历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但其中无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幼儿园教师。
图1显示,99%的调查对象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60%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幼儿的经历,遇到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智力落后、情绪和行为障碍类型的儿童较多,遇到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超常三类儿童的几率较小。46%的幼儿教师曾经被家长询问特殊幼儿教育问题。
一名合格的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研究者就融合教育课程问题对190名在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教师对《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了解较多,而在职教师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
调查显示,253名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区别,225名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很大区别,二者占总人数的93%;285名大学生认为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教知识,217名大学生认为幼儿教师非常需要具备特教知识,二者占总人数98%。
昆明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应用型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昆明市以及昭通、文山、临沧等各州市实习、见习机会较多。调查显示,昆明学院大学生在实习、见习期间遇到特殊儿童比例相对较高,其中遇到较多的是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智力落后儿童,这与对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五、讨论
纵观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是推进教育公平,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
六、意见或建议
1.高等院校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
建议云南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特殊教育专场讲座、残疾人艺术团巡回演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在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做义工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特殊儿童,提升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首先培养在校大学生对融合教育的积极态度与专业认知,使其在工作中遇到特殊儿童不会束手无策、冷漠,而是用专业的态度去关心、教育特殊儿童。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大量的见习、实习机会,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早期疗育机构等,让学生对各类障碍儿童有更直观的认识。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例如:昆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临沧师专,可将两个专业资源整合,实验室资源共享,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实践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康复机构专业人员培训。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具有特殊意义,建议康复训练机构、早期疗育机构整合医疗与教育服务体系,在机构中开设学前班、早教班,在为孩子提供康复训练的同时,为特殊儿童提供恰当的教育。双管齐下,促进特殊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伟亚,赵丽娜.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的态度和压力研究——以有融合教育经验的普幼教师为对象[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2]周念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冯雅静.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经验和启示[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4]张文京.融合教育与教学[M].广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杨志成.云南省特殊教育现状与发展报告[Z].2013.
[6]王建颖.在2012年度全省特殊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ynjy.cn/chn201010201505186.
[7]杭州市区普通幼儿园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问卷[EB/OL].sojump.com/jq/240387.aspx.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八、开题报告参考文本: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社会实践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2006年5月查阅文献资料阶段。
2006年5月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阶段。
2006年6月资料整理阶段。
2006年7月最后成文阶段。
开题报告参考范文:
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以下问题:以表扬和多元赏识为主,为这些残缺的孩子找回自信,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力为目标,依据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智障儿童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社会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美工、劳动技能、康复训练、书法、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教学中研究出适合特殊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
根据培智学校的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所开设的有教材的课程和自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的校本课程的课堂中运用赏识教育,充分挖掘智障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老师、家长、同伴的赏识中尽最大的可能找回自信,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以便于以后更好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外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国内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周弘老师所倡导的“赏识教育”,是陶行知研究的一个最新成果。周老师致力于赏识教育的推广与研究,由最初的家庭教育推广到学校教育。他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的再建构、再提升。得到赏识、被尊重和理解,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赏识教育是源于爱的教育,是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教育,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发展的教育,是充满了人本理念的教育。周弘老师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是: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赏识教育是呼唤善良,让人学会感恩,启迪智慧的教育。
3.趋势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了解,我们认为今后智障儿童的教育要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培养智障孩子自信、乐观的良好心态,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智障儿童生存能力的提高,在社会支持系统下能够逐步融入正常社会。
(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在培养智障儿童自信、乐观的健康心态、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对于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是使我校的智障教育教学水平能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切实得到锻炼,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三是使参加课题实验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养成自信、乐观的健康心态,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智障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以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己任。通过应用与研究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自我肯定、培养自信心,面对任何挑战都能阳光的去面对,不怕失败,勇于承担;能坦然的接受异样的待遇,能和别人积极交流,坚定“我能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通过研究可以总结出能够推动智障儿童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回归主流社会的理论性的支持。(续)
专业认同对于个体的学习动机存在制约或者促进的作用,处于生活中的人们深刻的体会到,当主动自愿的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时,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所要做的事,而且更能在完成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获得完成事情的成就感。在专业认同的学习中也是如此,当个体把专业认同从“要求我选择”转向“我要选择”时,个体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所以,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对大学生专业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二、专业认同的理论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中有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的研究较少,大多数文献是关于“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研究。而对“职业认同”这一概念的讨论,其职业范围也并不广,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师、教师、护理等几个职业领域。在特教领域中比较注重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美、英、韩、新加坡等国家通过制定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提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保障,开展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等等对特教支持服务体系进行较大改革,以促进特教事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对于作为学科门类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的研究比较少,例如王顶明(2007)对硕士生专业认同的研究;[1]台湾学者李致莹(2006)对职能治疗专业大学生的研究;[2]杨晶(2007)对师范专业大学生的研究;[3]而对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仅有官春兰(2011)等人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研究了其专业认同的现状。[4]从以上情况来看,对专业认同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专业认同的特点和现状随着群体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有环境外在的因素和个体内在的因素。
1.评价
从前人的文献中可得知,我国有关专业认同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中,当前的专业认同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及模式,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向以下几个方向对专业认同进行深入的探究:
2.研究对象可以向更宽的领域扩展
研究者们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专业认同的研究对象比较局限,大部分都是以部分学校或者城市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其它地区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如何更加全面的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进行探讨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3.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多样化
当前的课题研究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及访谈法。其实除了我们惯用的这三种研究方法外,我们还应尝试用其它法,如实验研究法。他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是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抽取浙江省四所特殊教育学校A校、B校、C校、D校进行特殊教育学校文化评估,四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特征如表3。
二、研究结果
(一)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总体现状分析
对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总体均分进行比较,相对于理论中数3分而言,如图2所示,A、B、C、D四所学校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整体水平呈现三个层次:中、中等偏上,较高。总体而言,D校文化处于中等水平,B校和C校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A校处于较高水平。
(二)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四维度现状分析
对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四个维度的均分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在物质文化这一维度上,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分别为:4.22、3.82、2.50、2.33,以理论中数3分为标准,C校和D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为:4.57、3.90、3.79、3.24,除A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得分处于高于理论中数水平外,B校、C校和D校均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行为文化这一维度上,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为:4.57、4.13、4.01、3.36,前三所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而D校水平中等;在精神文化这一维度上,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为:4.66、4.14、4.18、3.51,前三所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分均处于高水平,而D校水平中等稍偏上,在四所学校中最低。
(三)四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关键词:特殊高等教育品牌维护品牌资产
一、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特殊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取得了长足发展。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1987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是全国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在全国首创了集听障、视障、肢障人教育于一体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空白。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作为吉林省唯一的高等特殊教育机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共享”的高等特殊教育理念,围绕发挥高等特殊教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残疾人事业发展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和内涵进行建设,经过22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创建了残健融合的高等特殊教育新模式,带动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因此,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是承担起为国家和吉林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义务和社会责任。
二、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维护的必要性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河南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等13所专门培养残疾大学生的学院,在校生有4000余人,高等特殊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等特殊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走过二十年的历程,从无到有,规模不断壮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高等特殊教育院定位不清晰,教育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社会公众认可程度下降;缺乏办学特色,高等特殊教育单位间竞争加剧。由于后建院校多数处于经济发展省份,他们在吸收和借鉴前人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软硬件配套设施完善,校舍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起点相对较高,发展较快。他们利用区位优势、设施优势吸引了众多残障人士及家长。这无疑对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要想让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始终处于全国龙头地位,就必须通过打造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品牌,打造与社会需求对接,与学校层次适应的吉林省特殊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来提升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来增强对家长和考生的吸引力,针对目前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如何打造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品牌成为需要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也对实现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龙头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三、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维护策略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只有进一步对现有品牌进行提升和维护才能在市场上不受到新进入和潜在进入竞争对手的排挤,通过对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院校名称、形象以及学校名称命名的保护,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全方位提升品牌质量
高品质是品牌的灵魂,质量是品牌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应该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特殊高等教育的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结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独创的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缺陷补偿教学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残疾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大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使特殊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融合;以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专业技能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融合,充分提升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质量,从根本上维护品牌。
(二)因需因特设置专业,提升品牌满意度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只要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使得品牌在市场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必须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吉林省高等教育品牌进行整体包装,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不断迎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品牌内涵。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创立适合残疾人大学生学习的专业特殊教育学院的专业设置,是在充分考虑盲、聋和肢残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认识特点和社会需求基础上设置的,体现因“需”而设,因“特”而设的原则不断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创办满意度高的品牌特色教育模式。
(三)坚持品牌个性特色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的无形资产能够给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在品牌维护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品牌本身所固有的特色,充分发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全国残疾人高等院校中办学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层次最高,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居于龙头的品牌特色,现在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已经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创立了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教学优势,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创立适合残疾人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创立了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缺陷补偿教学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了“三个融合”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环境模式,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梯队健全、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了功能完备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只有始终坚持这些品牌个性特色才能够不断深化社会对品牌的认知程度,提升品牌的层次。
(四)强化品牌意识,维护品牌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品牌的保护意识普遍不强,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体现其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品牌维护工作,把品牌管理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品牌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发和利用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这一觉巨大无形资产。(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建强.论高校品牌塑造的意义及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6(6):96-97
[2]吴杰.学校品牌塑造之策略[J].今日教育,2006(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