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务实行动。进博会由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承办。进博会按照“越办越好”总要求,展会质量持续提高,战略作用日益突显,国际影响更加广泛,推动中国与世界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已经成为新发展格局的示范窗口、高水平开放的推进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多边主义的重大舞台,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功能突显,国际公共产品作用越来越大,赢得了海内外广泛赞誉。
2023年11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市开幕,主题为“新时代,共享未来”。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全面线下举办,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二是国家展充分展示各方开放合作意愿。参展国别覆盖五大洲。已有69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确认将参加国家展。其中,11国首次参展,34国首次线下参展,洪都拉斯、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南非、越南等5国担任主宾国。中国馆增至2500平方米,规模为历届之最。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主题,设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成就展”,重点展示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是企业展质效显著提升。展览规模更大,展商质量更高。展览面积约36.7万平方米,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达289家,均超过之前历届水平。全球十五大整车品牌、十大工业电气企业、十大医疗器械企业、三大矿业巨头、四大粮商、五大船运公司等均已确认参展。展区设置更优,新品集中亮相。展区设置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能源低碳、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类展览专区以及生活消费类题材展览面积增长30%,超过40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将集中展示。对接精准专业,多措并举促进成交。各地方和有关部门组建39个政府交易团和4个行业交易团,下设750余个交易分团。多渠道开展各行业专业观众邀请,多形式多举措促进精准对接。
四是虹桥论坛开放主题更加鲜明。以“携手促发展开放赢未来”为主题,继续高举开放旗帜,弘扬真正多边主义。坚持高规格筹办,将举办开幕式及“投资中国年”峰会等重要活动,分专题举行外资企业圆桌会,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3》及最新世界开放指数。坚持高标准推进,精心组织22场分论坛,议题覆盖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科技等全球开放热点。坚持高质量研讨,全球政商学研界300余位重量级发言嘉宾将出席,开展高端对话,贡献“虹桥智慧”。
五是专业配套和人文交流活动覆盖面更广。配套现场活动已排期124场,涵盖政策解读、贸易对接、投资促进、研究发布等类别。人文交流活动参与国别、省份及展台数量均创新高,中外文化团体将同台演出,呈现近百场人文特色浓郁的展演活动,促进经贸与人文融合。
2023年的虹桥论坛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开放”主题更加突出。论坛以“携手促发展开放赢未来”为主题,构建“开放发展”“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分论坛四大板块,同时还将发布《世界开放报告》。
二是议题紧扣时代热点。结合百年变局大背景和全球开放发展新挑战、新机遇,设置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智能科技、国际标准合作、全球经贸治理等热点议题,引导各方广泛深入研讨。
三是国际参与面更广。联合国贸发会议、开发计划署、工发组织、全球契约组织,国际贸易中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知名国际组织参与主办分论坛。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诺贝尔奖和图灵奖得主、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高管等嘉宾将与会交流,为全球开放发展贡献智慧。
《世界开放报告》作为虹桥论坛的旗舰报告,已连续两年在虹桥论坛成功发布,相比以往,今年的《报告》及发布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新亮点:
与往届相比,今年企业展规模以及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数量都创了历史新高。此外,还有70余家境外组展机构组织约1500家中小企业参展,参展面积4.6万平方米,中小企业参展数量和面积较上届增长近四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二是展区设置前沿专业,题材创新紧扣热点。聚焦高质量发展,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农作物种业、集成电路等专区面积较上届增长30%;升级扩容创新孵化专区,吸引约300个项目参展,为境外各行业初创企业项目和产品搭建集中展示平台。紧扣高品质生活,优化升级健康养老专区,饮料酒类、时尚潮流、保健食品、商贸物流等板块展览面积较上届扩大了三成。
上海将紧紧围绕进博会的“三大定位”,着力发挥进博会的四大平台作用,推动实施了一系列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上海实践”。
二是发挥投资促进平台作用,吸引高能级主体。上海努力推动参展商变投资商,已经连续6年推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深化政企沟通圆桌会议、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实际使用外资从2018年的166.61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39.56亿美元,五年累计总额达到1013亿美元,较上个五年增长20.5%。今年1—9月,上海实际使用外资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正增长,实到外资超过186亿美元,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又分别新增了49家和20家,累计达到940家和551家。前三季度,上海共新设外资企业4321家,同比增长35.8%。上海连续四年在进博会期间举办“上海城市推介大会”,今年将与商务部共同举办“投资中国年”高峰会议暨上海城市推介。
三是发挥人文交流平台作用,拓展合作新空间。上海结合进博会举办,持续加强传播推广上海城市形象,支持197个中华文化项目“走出去”。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已成为进博会亮点,也推动了上海国际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全球三大拍行落户上海自贸区,30多家艺术机构集聚浦东,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已经成立。每年都在进博会设立上海馆,今年将集中展示66个上海品牌的169件最优新品,来更好地体现上海文化特色。
1、希望进博会加快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功能,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2、充分发挥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作用,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
3、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服务,助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包括企业商业展、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国家综合展等版块。
企业商业展为境外企业的产品、技术与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中国国内需要搭建国际平台。这是进博会的重头戏,具有“双境外”的特点,即参展的展商、展品都来自境外。企业展坚持国际一流展会目标,秉持“综合展、专业办”思路,包括食品及农产品、汽车、技术装备、消费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六大展区。五年来,共有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邀请各国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重量级官产学研界嘉宾等,围绕全球前沿热点话题开展对话交流,为世界经济找准航向提出“虹桥智慧”和“虹桥主张”。虹桥论坛比肩达沃斯的高层次国际论坛定位,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多个国际组织都是虹桥论坛的合作单位。五年来,共举办40余场论坛活动。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是由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超大型会展综合体项目。国家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包括展馆、商业广场、办公楼和一家五星级酒店,集展览、会议、活动、商业、办公、酒店等多种业态为一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单体和会展综合体。主体建筑以伸展柔美的四叶幸运草为造型,是上海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展览场馆2014年10月投入试运营。年办展规模约700万平方米,其中10万平米以上规模性展览和国际性展览占比均超过90%,展览规模超过上海市全年办展规模的三分之一。2018年起,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承办单位,成为了具备承办主场外交活动能力的会展中心,将为服务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我国大国外交,服务上海国际会展之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地处长三角核心腹地,坐落在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西部,与虹桥交通枢纽直线距离仅1.5公里,通过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及地铁2号线与上海虹桥火车站、虹桥机场紧密相连,周边高速路网四通八达,1至2小时可到达长三角各主要城市,航空2至3小时可直达亚太主要经济城市。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下:
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一方面,进博会畅通国内大循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高端零部件、中间品及消费品,展示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成果,助力产业升级,丰富国内供给,提升消费品质。另一方面,进博会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展商、展品双境外的特点使进博会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天然的连接点。前五届进博会展示超过20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助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2023年进博会,组织322家进博会展商走进地方,有力促进“展商变投资商”。
作为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进博会持续传递开放强音,成为宣示重大开放举措、展示开放决心的重要平台。进博会持续释放开放红利,成为外国企业深挖中国广阔市场潜力的绝佳平台。一大批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生物技术等领域新品将在2023年进博会上迎来首发首展;厄瓜多尔的麒麟果、贝宁的菠萝等农食产品将通过2023年进博会进入中国市场。进博会持续凝聚开放共识,发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声音。今年,虹桥论坛将继续聚焦全球开放和经济热点议题,为经济全球化、全球开放合作凝聚更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