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是武汉三镇中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也是一座典型的“桥城”。当今汉阳,不仅有连接武昌、汉口的八座现代跨江公(铁)路桥梁,也有武汉最早的立交桥(琴台立交桥)、迄今为止全市最大的人行天桥(钟家村人行天桥)、三镇最长的跨湖大桥(墨水湖大桥)、两座铁路跨线桥及诸多湖(港)交通桥和景观桥。其实,依江伴水的古汉阳也曾有过一些桥,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或已不存,或演变成当今的街巷,或仅见于地名文献中,或被今人改建成坚固的现代桥梁。
护城濠上“西门桥”
西桥路,位于钟家村西侧约200米,与鹦鹉大道平行。唐武德四年(621年),在凤栖(凰)山南侧始建汉阳城,后历经1200余年,三次被毁,五次重修。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城围791.3丈,城门4座。城西门外,有条作为军事屏障的护城濠,名曰西城濠。此濠北起武圣庙码头,经钟家村、毛家山麓、归元寺、仙鹤桥到夹河,从北至南,由深变浅,长达数里,平均宽约两丈,最宽处丈许。它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挖成,无考。在西城濠上,不知何年建起一座长约丈、宽约尺的拱形红麻石桥。因其位于城西门外,故称西门桥。平时,濠水面与桥面相距两三丈。1931年水灾时,仅有桥面露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修建汉阳大道、鹦鹉大道,西城濠被填平,西门桥亦被拆除,在当年桥的两侧修建了南北走向的西桥路。在今杜家巷口地下,仍有当年从桥上拆下的条石埋在桥的一端。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汉阳城区逐渐向西扩展,西桥路也随之热闹起来,路两侧店铺林立,一条宽敞、靓丽的大道展现在世人面前。今西桥路是前往归元寺的重要通道,加之紧邻钟家村,人气颇旺,因而成为汉阳的繁华地段之一。
杨柳依依“高公桥”
今汉阳南岸嘴高公闸口,有一条柏油路直通江边的驳岸堤。就是这条路,曾是汉阳著名的古高公堤和高公桥所在地。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汉江改道后,东月湖一直延至龟山以北,东流入江。明正德元年(1506年),为避免洪汛时江水倒溢,汉阳知府蔡钦主持修筑此地一道南北走向的数百米大堤(时称免溺堤),将长江与东月湖隔断,阻拦了江水的内浸。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复修该堤,堤上遍植杨柳,顿改旧观,故又改称杨柳堤。清雍正十年(1732年),汉阳郡守高纲再次主持维修杨柳堤(此后该堤又被人们称作高公堤),并与绅士甘昌祺一并捐建了堤上的一座拱形石桥,东月湖和江水在桥下贯通。此桥位于古杨柳堤中段,称作高公桥。清末,该堤西侧建汉阳铁厂,东月湖日渐干涸并淤塞充填为平地,高公桥淤没于地下,居民逐渐移居于此,高公堤渐变成高公街。百余年间,此街成为汉口集家嘴渡河至汉阳城区的必经之路。其东侧的小街亦称高公后街。上世纪末,在南岸嘴堤防和景区建设中,高公街被拆迁,昔日的免溺堤、杨柳堤、高公堤和高公桥便成为“老汉阳”们的陈年趣话。
汉水岸边“品字桥”
1998年以前,汉阳南岸嘴有两条垂直相交的巷道,名曰品字街和品字横街。此为东靠福来街、西接米市巷、南邻跨鹤街、北依汉水的片状居民区。因清代此地有品字桥,故名。同治十三年(1874年),《大别山志》中曾有“品字桥在晴川阁北,雍正十年,里民公建”的记载。品字桥到底何模样?今天已鲜为人知。1990年版的《武汉地名志》对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所见的此桥留下了只言片语:“品字桥遗迹至今尚存,桥面下陷,桥栏与路面平,打开下水道井盖,桥墩可辨。”旧时,近此桥而居者以渔户、船户、手工匠人居多。1967年,两街分别改名安全巷、更生巷,1972年均复名。道路狭窄,老式房屋简陋的这两条巷陌,于上世纪末因建晴川桥、南岸嘴驳岸堤及景区而拆迁,埋在地下的品字桥也由此成了一道小小的“千古之谜”。
湘音浓浓“板子桥”
在汉阳,人们谈及月湖,就可能联想到几年前消逝的小巷板子桥。清雍正二年(1724年),汉阳知府郭朝祚主持修筑一道从龟山西尾到达汉水边的堤(约位于今龟山西端至江汉桥的这段路基),将古月湖一分为二,辟出汉阳城通往汉水岸的陆路,时称郭公堤。堤北段两侧经多年冲积淤塞,陆续出现一些零星小岛。由于小岛临近堤脚和汉水渡口,交通便利,便有一些做竹木生意的湖南商贩在堤西侧搭起板屋茅舍定居。几经沧桑,东月湖淤为沼泽或陆地,堤西侧的小岛逐渐“长大”,岛上居民多了,人们便架起一座长约六七十丈的连接小岛与郭公堤的木桥,桥面铺设木板,名曰板子桥。同治六年(1867年),《汉阳县志·古迹》将“板桥花影”列为月湖八景之一。月湖小岛与那座木板桥消逝于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龟山北麓创办的汉阳铁厂不断向西月湖倾倒矿渣,形成后来的“半岛”——月湖新街和月湖堤东段,板子桥与“半岛”连成片,成为“板子桥”小巷,直至几年前。百余年间,此巷居民多为湘人放排到此定居者及后裔,他们保留着湘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如喝擂茶、吃薰肉等。2004年,因建月湖艺术中心和琴台大剧院,月湖周边大面积拆迁,板子桥随之不存。今人来此,何以寻觅“板桥花影”遗踪
平塘古渡“三眼桥”
河泊所旁“南门桥”
古渡之处“升官桥”
古街缘起“青石桥”
河湖之间“桥上桥”
听说过在桥上架桥的事吗古汉阳就曾有过,且遗有地名至今。桥上街位于汉阳鹦鹉大道中段东侧,东起青石巷,西达鹦鹉大道,长不过百米。明清时这一带临河近湖也有一座石桥,架在夹河与段子湖之间,使两块水域上有了一截“陆地”通道。有趣的是到了清末,不知何故,人们在这石桥之上又筑起一座木桥,于是“桥上桥”之称流传开来。以后“桥上桥”附近居民渐增,慢慢形成街道,人们就叫它桥上街。随着历史的变迁,桥上街早已既无湖、又无河,昔日的石桥及其上面的木桥也早已灰飞烟灭,然而“桥上街”地名依旧,诉说着旧时此地石桥上面架木桥的趣事。
虾蟆巷内“小小桥”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鹦鹉大道和西大街交汇处东侧有一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仅14个门牌的陋巷,名曰小桥巷。其东侧为曾盛名一时的东方红床单厂,巷道南连西大街,北达平山前街。这是一条历史很久的古巷。清代以前,人们称其为虾蟆巷。“虾蟆”为方言,意即蛤蟆,是青蛙和蟾蜍(癞蛤蟆)的总称。因该小巷内多水沟、水洼,蛤蟆常栖息于水中,故名。巷内沟洼给人们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于是人们在沟洼上面搭起数座小石桥、小木桥和小竹桥,时称“小小桥”。建国后,该巷内沟洼和“小小桥”已“风光不再”,但虾蟆巷之名直到1967年才改为先锋三巷。1972年,该巷再度改名,取当年“小小桥”之意而称作小桥巷,巷内多老式房屋,巷道交错而狭窄。上世纪末至今,西大街138号院落就建在巷之一隅,周边建起楼厦,原巷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