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一般的普通食品区别开,绿色食品有统一的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有特定图形。2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间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3
绿色食品标准共分为两个技术等级,即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4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从行业发展上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无污染、安全的绿色食品已成为时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未来,绿色食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开发潜力都十分巨大。5
产品要求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1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1
(2)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定的绿色食品标志商标涵盖商品范围内:1
(3)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1
(4)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符合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准则;1
(5)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1
(6)包装贮运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1
等级分类绿色食品标准分为两个技术等级,即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2
A级标准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产地的环境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方法,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2
绿色食品标准以“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理念为核心,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并且分为A级和AA级两个技术等级。7
产地环境标准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该标准规定了产地的空气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畜禽养殖用水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各项指标以及浓度限值、监测和评价方法。提出了绿色食品产地土壤肥力分级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7
1.AA级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
A级绿色食品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中所列的一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评价,采用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养殖用水评价采用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加工用水评价采用生活饮用水质标准(GB5749-85);畜禽饮用水评价采用国家地面水质标准(GB3838-88)中所列三类标准;土壤评价采用该土壤类型背景值(详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算术平均值加两倍标准差。AA级绿色食品产地的各项环境监测数据均不得超过有关标准。7
2.A级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
A级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与AA级绿色食品相同,但其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绿色食品产地的大气、土壤和水等各项环境监测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均不得超过。7
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是绿色食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是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核心,它包括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两部分。7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是对绿色食品过程中物质投入的一个原则性规定,它包括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和水产养殖药的使用准则,对允许、限制和禁止使用的生产资料及其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使用次数和休药期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7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以上述准则为依据,按作物种类、畜牧种类和不同农业区域的生产特性分别制定的,用于指导绿色食晶生产活动,规范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技术规定,包括农产品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技术操作规程。7
1.A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2.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其评价标准采用《绿色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NY/T392-2000)、《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00)、《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00)及有关地区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相应条款。7
产品标准绿色食品规定了食品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品质等内容,但其卫生品质要求高于国家现行标准,主要表现在对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检测项目种类多、指标严。绿色食品安全卫生标准主要包括六六六、DDT、敌敌畏、乐果、对硫磷、马拉硫磷、杀螟硫磷、倍硫磷等有机农药和砷、汞、铅、镉、铬、铜、锡、锰等有害金属、添加剂以及细菌三项指标,有些还增设了黄曲霉毒素、硝酸盐、亚硝酸盐、溶剂残留、兽药残留等检测项目。绿色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必须是来自绿色食品产地的、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出来的产品。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反映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先进水平,突出了绿色食品产品无污染、安全的卫生品质。7
1.AA级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AA级绿色食品中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及合成食品添加剂均不得检出,其他指标应达到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产品行业标准(NY/T268-95至NY/T292-95和NY/T418至NY/T437)。7
2.A级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采用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产品行业标准(NY/T268-95至NY/T292-95和NY/T418至NY/T437)。7
主要价值开发"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8
从食品营养性角度来看,绿色食品在营养价值上并不比普通食品更高,只是生产过程中的有害污染更少,因此食用更安全。5
但目前有些商家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误导消费者,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如果产品没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就有可能危害到消费者的健康。为此,消费者在购买绿色食品时,首先要看清标志,以免被商家所“忽悠”。还要注意看防伪标志。部分绿色食品有防伪标志,在荧光下能显现该产品的标准文号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的签名。若没有该标志便可能为假冒伪劣产品。同时还要看标签。绿色食品的标签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如食品名称、厂名、生产日期、保质期等。5
绿色食品成为大部分消费者首选,说明我国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正不断增强。但绿色食品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概念。2003年1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对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制订了非常严格的认证过程。9
一些商家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首先会误导消费者,如果它本身的价格等于或低于其他没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消费者肯定会选择有标志的产品,物非所值,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如果产品没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就有可能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9
为此,有关专家介绍,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时要做到“五看”。9
一看级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绿色食品定为A级和AA级两个标准。A级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而AA级则禁止使用。A级和AA级同属绿色食品,除这两个级别的标识外,其他均为冒牌货。9
二看标志绿色食品的标志和标袋上印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字样。9
四看防伪部分绿色食品有防伪标志,在荧光下能显现该产品的标准文号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的签名。若没有该标志便可能为假冒伪劣产品。9
五看标签除上述绿色食品标志外,绿色食品的标签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如食品名称、厂名、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检验绿色食品标志是否有效,除了看标志自身是否在有效期,还可以进入绿色食品网查询标志的真伪。9
专家表示,经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都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批的统一编号,被称为“企业信息标志代码”,相当于绿色食品的身份证明。绿色食品包装上,一般会显示上方太阳、中心蓓蕾和下方叶片组成的绿色食品标志,企业信息标志代码和“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字样三部分。10
区别点生产要求比较中国绿色农业主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有机农业等个主要方面。这三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按环境技术与质量标准来划分的。者都有各自的生产标准。相对于无标准化要求的常规农业而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有机农业的生产成本与环境技术要求与生产成本渐次提高。11
||||
图中箭向代表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环境技术与质量要求渐次提高。11
据专家介绍,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是安全食品,安全是这两类食品的突出共性。绿色食品只在我国得到认可,国际上尚无此概念,而有机食品概念在国际上已经被普遍接受。4
绿色食品标志标志图形绿色食品标志用特定图形来表示,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分别代表了生态环境、植物生长和生命的希望。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味着保护、安全。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7
绿色食品标志作为特定的产品质量证明商标,已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使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专用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法》保护,这样既有利于约束和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又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在使用时,须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的规范要求正确设计,并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单位印制。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单位和个人须严格履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协议”。7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工作,可收取绿色食品认证费和标志使用费。绿色食品认证费由申请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的企业在申请时缴纳,具体收费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费由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的企业在每个绿色食品使用年度开始前缴纳,标志使用权有效期3年。收取认证费和标志使用费的有关事项,应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约定。未按规定缴纳认证费或标志使用费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可以对其作出不予或终止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的处理。7
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成立于1992年,是负责全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隶属农业部,与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内设:综合处、标志管理处、认证处、科技与标准处、计划财务处、国际合作处等部门。在全国组建设立了42个地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定点委托了38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71个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7
申请认证产品条件:按国家商标类别划分的第5、29、30、31、32、33类中的大多数产品均可申请认证;以“食”或“健”字登记的新开发产品可以申请认证;经卫生部公告既是药品也是食品的产品可以申请认证;暂不受理油炸方便面、叶菜类酱菜(盐渍品)、火腿肠及作用机理不甚清楚的产品(如减肥茶)的申请;绿色食品拒绝转基因技术。由转基因原料生产(饲养)加工的任何产品均不受理。7
1.认证申请
2.受理及文审
省绿办收到上述申请材料后,进行登记、编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认证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文审意见通知单》,同时抄送中心认证处。申请认证材料不齐全的,要求申请人在收到《文审意见通知单》后10个工作日提交补充材料。申请认证材料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7
3.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省绿办应在《文审意见通知单》中明确现场检查计划,并在计划得到申请人确认后委派2名或2名以上检查员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员根据《绿色食品检查员工作手册》(试行)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试行)中规定的有关项目进行逐项检查。现场检查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向省绿办递交现场检查评估报告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报告及有关调查资料。现场检查合格,可以安排产品抽样,现场检查不合格,不安排产品抽样。7
4.环境监测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由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时同步完成。经调查确认,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规定的免测条件,免做环境监测。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经调查确认,必须进行环境监测的,省绿办自收到调查报告2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监测,同时将通知单抄送中心认证处。定点环境监测机构收到通知单后,在40个工作日内出具环境监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环境监测情况表》,直接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7
5.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自收到样品、产品执行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单》、检测费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产品检测情况表》,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7
6.认证审核
7.认证评审
绿色食品评审委员会自收到认证材料、认证处审核意见后10个工作日内进行全面评审,并作出认证终审认证。结论为“认证不合格”,评审委员会秘书处在作出终审结论2个工作日内,将《认证结论通知单》发送给申请人,并抄送省绿办。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7
8.颁证
中心在5个工作日内将办证的有关文件寄送给“认证合格”的申请人,并抄送省绿办。申请人在60个工作日内与中心签订《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许可合同》。7
产生发展产生原因(一)生态环境恶化
传统的食物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促使人类改变食物生产方式。12
1.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
有毒、有害物质在空气、土壤与水体中残留,先严重污染了环境,接着污染了生物和食品,最终进入食物链的末端损害人体健康。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曾对已注册的360种农药进行重新评审,其中70多种被认为有潜在的致癌作用。12
2.片面依赖化学肥料增产
忽视有机肥使用,土壤中有机质减少,限制了微生物的活动,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能力萎缩,造成环境与食品污染。大量施用氮肥与磷肥易造成硝酸盐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12
3.过分强调农业机械措施
机械化加上不合理的耕作,易引起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化面积扩大等后果,所以现代农业又重新推崇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模式。12
4.对石油能源过度依赖与能源短缺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物质造成了对石油能源的过度依赖,如能以新型农药(如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将会使农业生产更加自由。12
5.过分推崇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可能对生态系统、物种和天然基因乃至人类健康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国外呼吁替代农业的出现,一系列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再生农业、替代农业、可持续农业相继出现,而我国则发展有绿色食品工程。12
(二)食品安全问题
世界发生了许多食品安全重大事件,例如英国的“疯牛病”事件,比利时的“二噁英”等。12
2.绿色食品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后的必然选择
产生背景国际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一方面大大地丰富了这些国家的食品供应,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随着农用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大量地向农田中输入,造成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在生物体内富集,并且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农作物和畜禽体内,导致食物污染,最终损害人体健康。可见,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农业(也称作“石油农业”),会对环境、资源以及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并且这种危害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长期性的特点。12
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扩展到欧洲和日本的限制化学物质过量投入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食品安全性的“有机农业”思潮影响了许多国家。一些国家开始采取经济措施和法律手段,鼓励、支持本国开发和生产无污染食品。自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许多国家从农业着手,积极探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减缓“石油农业”给环境和资源造成的严重压力。欧洲、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快了生态农业的研究。目前,全球有机种植面积每年以10%~20%的发展速度递增,发达国家有机食品贸易额每年以25%~30%的发展速度递增。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绿色食品比较发达,奥地利瑞士、瑞典、英国、卢森堡及德国等国家的绿色食品市场业最为发达。12
1911年,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教授F.King写了《四千年农夫—中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对之后的可持续农业和有机农业起到了启蒙作用。12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生态农业(biologicalfarming)发展战略。随后,很多国家提倡在食品生产中树立食品安全思想,生产无污染、安全的食品。此后,许多国家相继生产开发生态食品或有机食品。12
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在德国设立,成为全球推广有机农业的中心。30年来,在IFOAM的推动下,有机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日本于1971年成立了有机农业研究会,开始对一些农产品使用“有机”(或者“自然”)标志。12
国内背景
发展历程1990年5月15日,我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2
第一阶段,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3年)。1990年,绿色食品工程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在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后的三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在农业部设立绿色食品专门机构,并在全国省级农垦管理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以农垦系统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为依托;建立起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制订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制订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定;对绿色食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组织。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开发也在一些农场快速起步,并不断取得进展。1990年绿色食品工程实施的当年,全国就有12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权。1993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当年新增产品数量达到217个。12
第二阶段,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4-1996年)。这一阶段绿色食品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①产品数量连续两年高增长;②农业种植规模迅速扩大;③产量增长超过产品个数增长;④产品结构趋向居民日常消费结构;⑤县域开发逐步展开。12
第三阶段,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至今)。绿色食品社会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和部门进一步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主动宣传、报道绿色食品;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日益重视对绿色食品的研究探讨。12
绿色食品是我国政府推出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经过28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超过1.1万家,产品总数超过2.6万个,实物总量、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平均每年向市场提供安全优质产品近1亿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化、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消费需求。二是质量水平稳定可靠。我部始终坚持绿色食品的精品定位,遵循“提质量、强品牌、增效益”的工作方针,严格落实“稍有不合,坚决不批,发现问题、坚决出局”的要求,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没有发生大的质量安全问题。三是品牌效益日益明显。经调查,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综合认知度超过80%,绿色食品平均价格增幅在20%以上。绿色食品国内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年均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据专家测算,发展绿色食品年均折合减少尿素施用约2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00万吨。13
总的看,发展绿色食品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13
发展模式运行模式
技术路线
发展机制
组织形式
绿色食品推行“以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一体化组织形式。这样既有利于落实标准化生产,保障原料和产品质量,实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又有利于打造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品牌价值,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订单农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14
绿色食品事业创立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组织方式的创新,而且也是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和健康消费方式的创新。这两个既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奠定了绿色食品的制度优势、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全面提升了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4
**——提出了环保、安全的鲜明概念。**绿色食品事业创立之初,正是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向更高水平迈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国际社会倡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时。这项事业蕴含的保护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建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和倡导健康的消费方式的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前瞻影响的大胆创新。14
**——确立了“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运用行政手段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的做法,即由被动式监管转向主动式引导。开发绿色食品,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有毒有害、高残留农业投入品,从而保证了最终产品的安全。14
——**创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绿色食品率先将质量认证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运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规范的认证管理制度,不仅有效地保证了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而且有力地促使生产企业建立起了可靠的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从而也树立起了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安全消费信心。14
**——开创了我国质量证明商标的先河。**1996年,绿色食品标志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成功注册,正式成为我国第一例质量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已由事业开创之初保护知识产权和监督管理的一种基本手段,发展到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有较高认知度和可信度的品牌,现正在成为代表我国农产品精品形象的国家品牌。此外,为了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已在日本注册,在欧盟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注册工作正在加快进行。14
**——创新了符合国情和事业特点的工作运行机制。**绿色食品事业依托我国农业系统,创造性地采取委托管理方式,建立起了一个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为主体、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机构为支撑、以社会专家为补充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共同推动事业发展、工作各有侧重的体制安排和运行机制。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托的地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有42个,其中省级35个,地市7个;各省委托的地市管理机构180个、县级管理机构840个。全国各级管理机构现有人员约2400人。全国共有绿色食品环境定点监测机构71家,产品定点检测机构38家。绿色食品专家队伍由覆盖全国各地、分布70多个专业的439名专家组成。14
为规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工作,农业部于1993年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2012年对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该办法规定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与核准、标志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等要求。2016年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推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十二五”以来,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各自的发展目标、重点方向、保障措施及扶持政策。13
现行基本制度**1.标准体系。**标准是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多年来,我部立足国内农业生产实际,瞄准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质量安全先进水平,建立健全了定位明确、颇具特色、先进实用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投入品使用准则、仓储运输等基础通用类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等专用类标准。我部共发布绿色食品标准297项,现行有效绿色食品标准141项,其中产品质量标准126项,准则类标准15项。13
**3.证后监管制度。**为保证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确保品牌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绿色食品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证后监管制度。一是企业年检制度,每年由省级工作机构委派监管员对企业进行实地检查,主要检查产地环境质量、生产过程中投入品使用、标志使用、产品质量及生产档案管理等情况。二是产品质量抽检制度,每年随机对获证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检,并依据抽检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三是标志市场监察制度,对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主要市场进行跟踪监察,主要检查标志使用的规范性,同时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四是质量安全预警制度,组建预警专家组,依据每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监督抽查等工作中发现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时进行评估,采取相应处置措施。13
**4.信息公开及追溯制度。**对获证企业和产品及时公告,同时,及时公告撤销证书的企业和产品名单,提高绿色食品产品信息透明度。公众可以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实时查询绿色食品标准规范、规章制度、获证的企业和产品信息。同时,为强化绿色食品追溯管理,我部积极推动绿色食品获证主体和产品信息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实现绿色食品源头可追溯、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13
推动措施**(一)完善绿色食品法律法规**
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步伐,积极争取将绿色食品概念及推动绿色食品发展等内容明确写入法条,同时研究制定《绿色食品产业促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二是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积极争取将绿色食品写入《食品安全法》。三是总结经验,结合新时期绿色食品的发展定位,完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13
(二)调整完善绿色食品制度规范
按照国务院关于“放管服”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程序,下放审核职责,简化申报材料,提高对基层和申报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对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和标志许可过程的监督管理,着力提高标志许可工作的公信度和权威性。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参照CAC标准体系框架,加快完善绿色食品基础标准,明确绿色食品标准定位、体系框架及制定的原则和程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