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赤潮有无毒性,可将赤潮分为三大类:无毒赤潮、有毒赤潮、对人类无害,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的赤潮。
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不会引起海产养殖的大问题。只是由于赤潮藻的数量过高,当它们死亡分解时造成海水缺氧,致使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死亡。例如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
有毒的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通过食物链造成人类肠胃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中毒。如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catenella)、利马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短裸甲藻(Gymnodinium?breve)等。
对人无毒,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的赤潮,这种赤潮对人无害,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主要对鱼鳃等发生堵塞或机械伤害作用。例如硅藻的角刺藻(Chaetoceros?sp.)的长刺。
赤潮按海洋学分型:
03赤潮藻大家族
海洋中有4000余种之多的浮游藻类,其中约有300种是可引致海水变色的赤潮生物种,当中约70种能产生毒素,并且可通过鱼或贝类对人类造成毒害。根据初步统计,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150种,其中30余种为有毒种类,其余皆为无毒种类。
04赤潮的成因
赤潮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活动影响的结果。赤潮的形成原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同海域、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等都是影响赤潮的条件,目前认为赤潮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05我国典型赤潮及频发海域
我国沿海的几种赤潮
我国沿海赤潮频发海域
我国沿海赤潮频发区多为河口海域和沿岸、内湾海域。这些地区是沿岸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排水、养殖废水、江河径流集中的排放区。这些排放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氮和磷)、微量元素(如铁和锰)以及某些有机物(如维生素、蛋白质)直接刺激着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代谢,它们是赤潮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这些河口和内湾水体交换差,稳定性好,有适宜的温度和盐度,为赤潮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对赤潮生物的分布、迁移、扩散和聚集产生直接的影响,当然这些物理因素也受到所在海域的天气状况如风力、风向、气温、气压、日照、降雨及淡水注入等的影响。
2016-2019年广东省海域发生赤潮事件
06赤潮的危害
07赤潮的预防对策
08赤潮的治理方法
赤潮的治理方法目前还只是在探索阶段,大多数应用于养殖海域,以缓解或减少水产养殖的损失,其方法大致有三类:
09赤潮的监测技术
随着海洋监测和监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赤潮的监测和监视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除了常规水质分析监测技术、浮标站定点连续自动监测基础外,近年来,卫星遥感已成为赤潮监测和监视有利工具。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海面温度变化、得到海温形势图,由此监视赤潮生物种群的扩散和赤潮区域的移动。赤潮的准确监测是其科学预报的基础,赤潮的可靠预报在赤潮的防灾减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