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特定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肌体功能,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功能性食品有时也称为保健品食品。在学术与科研上,叫“功能性食品”更科学些。“功能性食品”的范围包括:增强人体体质(增强免疫能力,激活淋巴系统等)的食品;防止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便秘和肿瘤等)的食品;恢复健康(控制胆固醇、防止血小板凝集、调节造血功能等)的食品;调节身体节律(神经中枢、神经末稍、摄取与吸收功能等)的食品和延缓衰老的食品等。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功能食品可分内日常功能性食品和热衷功能性食品两类;按科技含量的不同,功能食品可分为第一代产品、第二代产品和第三代产品。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功能性食品行业的发展,2016年1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开发标准配方预制食品、预包装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现代水产食品,提高淡、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产品的比例。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出台《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提出重点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加工工艺创新。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出台《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开发适宜特殊人群的功能性食品。2022年12月工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会展、设计大赛等品牌建设交流展示平台,在家用电器、皮革、五金制品、钟表、自行车、家具、化妆品、洗涤用品、乳制品、酿酒、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具体政策如下:
02
发展现状
国民健康观念转变,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增加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不断推行,人们对健康的愈发重视,功能性食品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16-2021年,我国功能性食品的产量和需求量整体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功能性食品的产量从2016年的50.6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72.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7.52%,预计2022年我国功能性食品的产量将达到77.2万吨。我国75%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于功能性食品有特殊的需求。数据显示,我国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从2016年的51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71.9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7.11%,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功能性食品未来发展前景巨大,预计2022年我国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将达到76.1万吨。
03
企业格局
市场竞争格局分散,集中度较低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集中度较低,主要由于过去功能性食品监管政策并不健全,再加上行业的高额利润,吸引大量低质的功能性食品公司进入市场。目前,中国功能性食品的龙头企业包括汤臣倍健和东阿阿胶等,其中汤臣倍健凭借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和持续扩大的产品种类,其市场占有率正稳步提升,从2018年的4.6%上升至2021年的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