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8.04山东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在保健食品的包装或标签上都会见到一个天蓝色的“帽子”型标志,俗称“小蓝帽”或“蓝帽子”。这是我国保健食品特有的标志。
市面上的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包括以下几种:
(一)2003年以前,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卫食健字(2位或者4位年代号)第xxx号;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卫进食健字(2位或者4位年代号)第xxx号,卫食健进字(4位年代号)第xxx号。
(二)2003年至2016年,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
(三)2016年至今,国产保健食品注册号格式为:国食健注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国产保健食品备案号格式为:食健备G+4位年代号+2位省级行政区域代码+6位顺序编号;进口保健食品注册号格式为:国食健注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备案号格式为:食健备J+4位年代号+00+6位顺序编号。
03保健食品的名称是如何命名的?
根据《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保健食品的名称由商标名、通用名和属性名组成。
商标名,是指保健食品使用依法注册的商标名称或者符合《商标法》规定的未注册的商标名称,用以表明其产品是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
通用名,是指表明产品主要原料等特性的名称。
属性名,是指表明产品剂型或者食品分类属性等的名称。
04保健食品名称不得含有哪些内容?
根据《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的词语;
明示或者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的词语;
庸俗或者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词语;
人体组织器官等词语;
除“”之外的符号;
其他误导消费者的词语。
保健食品名称不得含有人名、地名、汉语拼音、字母及数字等,但注册商标作为商标名、通用名中含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含字母及数字的原料名除外。
Q5
保健食品和保健品有什么区别?
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GB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2.1中将保健食品定义为: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产品属性明确为食品。
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包括食品、保健食品和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普通产品。
宣传报道和监管执法过程中,首先应依法辨别产品属性,清晰界定产品是食品还是用品,是保健食品、普通食品还是有毒有害食品,报道、文件和文书中应根据产品的实际属性,依法规范表述产品名称,不能一概笼统表述为保健品,造成事实不清、监管错位和信息误导。
Q6
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有什么区别?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食品和保健食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点在于: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首先必须是食品,必须具备食品的基本特征,即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和卫生要求。两者的主要区别有:
①保健食品可以声称保健功能,而普通食品强调提供营养成分,普通食品如果声称保健功能则是违法的。
②保健食品可以使用列入目录的中药材为原料,其形态可有片剂、胶囊、口服液等多种形式。
③保健食品有严格的摄入量和特定的食用人群,而普通食品则没有这些要求。
Q7
保健食品和药品有什么区别?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类疾病的物质,目的是调节人类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指征或功能治疗、使用和剂量。包括中药材、中药切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物、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物。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有:
①保健食品是用于调节机体机能,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②药品一般针对有疾病症状的人,但保健食品是针对特定人群的。
③保健食品按照规定的食用量食用,不能给人体带来任何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危害。药品允许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④一般药品不能长期服用,但保健食品可以长期食用。
⑤保健食品仅口服使用。药品可以通过注射、涂抹等方法。另外,可以使用的原料种类不同,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08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等内容有何要求?
根据《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19年6月10日发布)规定,保健食品标签设置警示用语区及警示用语,警示用语区位于最小销售包装包装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警示用语区内文字与警示用语区背景有明显色差,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印刷,包括以下内容: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保健食品在产品最小销售包装(容器)外明显位置清晰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如果日期标注采用“见包装物某部位”的形式,应当准确标注所在包装物的具体部位。
09有些消费者问为什么保健食品没有与药品一样的单独说明书,保健食品的说明书在哪里?
市面上保健食品很多,不同的保健食品,有不同的功效。保健食品到底有哪些功能?本期保健食品知识问答将带您了解保健食品的功能。
营养素补充剂,是指以维生素、矿物质为主要原料、以补充人体营养素为目的,而不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产品。其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素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性。
特定功能保健食品,系指被国家批准的,具有可以声称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共有27种: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清咽、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减肥、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份、改善皮肤水份油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对胃粘膜有辅助保护功能。
11、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虚假宣传和“保健品”的诈骗套路
常见的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虚假宣传表述
“保健品诈骗”的套路
这里说的“保健品”与我们说的“保健食品”不是一个意思。具体区别见本栏目《保健食品知识问答(三)》内容。
一些不良商家以被害人身体存在某方面的健康状况,不购买、不使用其产品,会造成身体损害为由,诱骗、欺诈、哄卖给被害人假冒伪劣“保健品”、夸大药效“保健品”、高价“保健品”等来骗取金钱的行为,被称作“保健品诈骗”。
12、骗子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套路记好
多一分警惕
套路一
免费诱惑,引人上钩
“免费体验”“免费旅游”“免费鸡蛋”“免费面条”……等诱惑层出不穷。骗子在小区周边或者市场周围发传单,主要对象是老年群体,凡持传单前来听讲座的可免费获得奖品,利用老年人贪便宜的心理引其上钩。“免费”诱惑都在为“保健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推销做铺垫。
套路二
权威冒用,假称公益
骗子会冒用或者编一个听起来很官方、很权威的机构名字,打着公益的幌子,找一些知名专家、教授上台讲课,然后不知不觉开始进行产品推销,推销对象往往是老年群体,一般老年人不会去求证真伪,很容易就上了骗子的当。
套路三
夸大宣传,伪造案例
“只需七天,药到病除”“三天见效,永不复发”……对一些产品夸张的描述、神奇的功效讲得十分离谱,甚至还有一些安排好的“托儿”“现身说法”,不少中老年群体或多或少身体上有些不舒服,对这类宣传心存侥幸,最终入了骗子的坑。
套路四
嘘寒问暖,感情打动
一些骗子利用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感情空虚,又叫爹又叫妈,洗脚、按摩、陪聊天,各种甜言蜜语哄得老年人乱了阵脚,对骗子百般信任,最终中了骗子的圈套,最后推销产品的时候,要么毫不犹豫自愿购买,要么不好意思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