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各种标本是人们认识自然的窗口。制作精美且高度还原的标本,能最为生动地展示物种生前的样貌。
今天,日历娘请到标本制作师——卢路老师(@大耳朵猴儿),他将和大家聊聊关于标本的那些事儿。
灯光下工作的卢路老师。拍摄:张晓玮
“哎哟!你这身上什么味儿啊?”
“啊?什么味儿啊?我的专属限量版香水味儿啊。”
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我和家人之间,对于我的这个爱好,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作为一名标本师,尤其是一名骨骼标本师,我已经习惯了与逝去的生命打交道。说的崇高点是为了让生命涅槃“重生”,说的平实一些,是希望大家都能认识标本,了解骨骼之美。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蓝鲸骨架。图片:Steveoc86/wikimedia
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博物馆,尤其是自然博物馆,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好吧,或许还带了点恐怖色彩,主要原因便是里面陈列的各式各样的标本。
史密森尼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非洲象——谁不想在这里经历一场奇妙夜呢?图片:GlynLowePhotoWorks/flickr
几百年来,标本是科学家开展研究的重要素材,是博物学家探索世界的首要发现,也是猎人炫耀的战利品,如今甚至还是家中摆放的艺术陈列品(当然是以合法的方式获得)。今天我们主要聊聊动物标本。
过去,标本是鉴定物种的
唯一方式
标本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最初起源于欧洲。在大航海时代,博物学家们跟随船队去到世界各地,用“收集”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当时的收藏热催生了标本技术的诞生,毕竟山高路远,人们无法将各类珍禽异兽的活体带回。将各类动物收集,皮张防腐后随行携带,便是标本制作的雏形。
19世纪的鸟类学家和画家约翰·古尔德(JohnGould)收藏的蜂鸟标本匣。图片:NatureHistoryMuseum
然而,很多黑心商人会利用信息不对等来制造骗局,比如当时有人将猴子的上半身和鱼的下半身缝在一起,干燥防腐后放在杂货店的玻璃罩中展示售卖,美其名曰稀世罕见的“人鱼标本”,结果还真有人信了。
到了全球大采集的时代,博物学家们满世界地采集标本,争相发现新种,并用自己的名字进行命名。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谭卫道神父。他曾四次造访中国,在四川宝兴发现了一张黑底白花皮张后,甚为意外,并断定这是一种从未被发现命名的物种,于是将皮张头骨买下,寄回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经过对比分析,人们确定它为新种——大熊猫。同样的,亚洲黑熊、川金丝猴、麋鹿、珙桐等中国珍稀动植物相继被正式发现并收录。
左:谭卫道(阿尔芒·大卫神父)着清代官服像;右:当时的大熊猫皮张。图片:Notessurlaculturedupandagéant/panda.fr;MarkL.Moody/usc.edu
它是上流的藏品
也是书中的落叶
发展到近代,标本不再是科学家、博物馆的专利,它所承担的角色更加丰富。
欧洲很多国家都有狩猎的文化和习俗。这种上流社交活动以猎物作为炫耀的资本,当时没有朋友圈,打到猎物这么值得显摆的事,如何公布于众呢?做成标本摆在家里就妥妥的了。
当然,有这爱好的不仅仅是普通百姓,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更是不折不扣发烧友。1909年卸任后,他去到非洲狩猎,带回了一万多件动物标本,包括了十七头狮子、十一头大象、二十头犀牛等等。最后这些动物都被做成标本,今天还在纽约、华盛顿的自然博物馆展出。
罗宾·威廉姆斯在博物馆奇妙夜中饰演的就是老罗斯福。图片:NightattheMuseum:SecretoftheTomb
如今,标本变得更加普及,它可以存在于每个人的家里。你的书桌案头是不是有一些绚丽的蝴蝶标本?翻开书本,中间是不是夹着一片树叶?还有人会把逝去的宠物做成标本,永生陪伴。
大蓝闪蝶标本。拍摄:vb
翻遍垃圾桶
找寻“男人味儿”
按制作方法,标本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么几类: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干制标本、针插标本、浸制标本、塑化标本、透明标本等。我独爱骨骼标本,所以也就有了开篇的那个“最有味道的男人”。
塑化标本是经福尔马林处理过的动物标本。虽然皮毛无法留存,但肌肉和血管依旧可辨。图片:OliScarff
蓝彩象甲的针插标本。拍摄:vb
通常动物死后,在尸体保证新鲜无损的情况下,会首选制作剥制标本,也就是我们最常见到的那种有皮有毛,看起来活灵活现的标本。经过剥皮、鞣制、做假体、蒙皮、缝制后,剥制标本的大致雏形就显现出来了。
剥制标本是最为常见的标本。图片:JoeMabel&Momotarou2012/wikimedia
当人们遇到一些并不新鲜,且散发着迷之味道的尸体时,往往就会丢给骨骼标本师——嗯,就是说我呢。对骨骼标本师来说,必备的一件神器就是防毒面具。即便穿着工作服做完标本,站在地铁中的我,依然会收到四周投来的异样目光。所以,如果你在公共场合闻到异味,身边或许就潜伏着我的同行。
该如何形容这个味道呢?这么说吧,有点像臭豆腐抹在榴莲上,然后再用微波炉叮十分钟的感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试试看。
如果真歹徒看到这套工具,或许会更怵。拍摄:张晓玮
早期获取动物尸体是非常困难的,不过这难不倒细心的我。我发现很多花鸟市场里的宠物店经常有损耗,每天都会有一些兔、龟、鸟雀死去。于是,当周末刚开市和快收市的时候,我都会化身为“拾荒人”,把垃圾桶翻遍,寻找最心仪的标本材料。
站得住
更要站得漂亮
骨骼标本的制作分为剥皮、去肉、剔骨、泡制、脱脂、漂白、装架这几个步骤。整个过程中会历经不同的角色:屠户、化学试剂员、解剖师、物理力学老师、美学老师。前几个非常好理解,但我认为那不是最难的,充其量只是最臭的。
最难的其实是最后的装架环节。因为做标本的核心就是活灵活现,虽然是骨骼,但姿态动作需要非常考究。
首先要考虑的是动物生前样貌和姿态的瞬间锁定,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让一只“长颈鹿”上树显然是不合适的。动作确定后,需要考虑的是着力点和重心匹配,让标本立得起、站得住。最后,美学因素更是必不可少,除了研究价值外,现在也会更多考虑标本的美感。
当然,大猫是可以上树的。图片:RachelCooper
是谁,被重新塑造
制作标本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而是一个让我痴迷且沉醉的爱好。因为喜欢自然,偏爱动物,所以我对动物的一切都那么热衷。也是一个巧合,让我接触到了标本,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标本呈现的是动物死后最绚丽的一面,锻炼的则是标本师最宁静的内心。
乐在其中。拍摄:张晓玮
对于标本,至今我还有很多“不知道”、“不了解”,有时也会和大家一样,觉得它“很神秘”、“很阴暗”。作为标本师,提高技术自不必说。我更希望通过我,能够让大家了解到,标本不高冷的那一面——除了高冷外,没准还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