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被称为“万业之祖”的餐饮业迎来消费者需求和观念的巨变,行业竞争前所未有地加剧。而在火锅这个“卷中卷”的赛道,每天都在上演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2024年中国火锅产业大数据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大量餐饮创业者涌入火锅赛道,火锅门店规模快速上升至59.9万家。下半年开始的“存量竞争”,又让门店规模回落至55万家。2024年1-7月,火锅新增企业2.8万余家,注销企业达到3.4万余家。前不久,曾经的火锅“排队王”哥老官黯然退场,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行业洗牌的“决绝”。
逆势开店,是否为盲目扩张?
这样的数据,无论从巴奴以前的开店速度来看,还是放在今年整体的大环境下,都相当亮眼。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在人均价位120元-160元的火锅品牌中,巴奴门店增长数位列第一。
曾经一贯稳健的巴奴,如今为何加快速度开店,又是否为盲目扩张?
在今年的一次公开对话中,巴奴创始人杜中兵对此做出了回应,“关于开店,巴奴历史上从来没快过,很多品牌一旦有了机会,就会快速扩张,但巴奴从来都没有过,过去没有吹气球那样发展,今天我们认为也不需要刻意去控制,从市场空间来看,如果说巴奴预估是500家店或者1000家店,我们今天才100多家。”
从杜中兵的观点来看,巴奴如今的开店速度,更像是20多年积累的自然勃发。另外,记者也观察到巴奴今年整体的生意情况,从翻台率等“硬指标”来看,2024年以来,巴奴上桌数同比增长12%,消费人次激增15.1%,翻台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今年七夕节,巴奴全国门店平均翻台率接近7次,较去年提升近30%,多家门店更是创造了翻台数据的历史新高。
一边是密集开店,一边是居高不下的翻台率,巴奴是如何做到的?
选址核心商圈、密集布局
在门店的选址与策略方面,巴奴的战术是“核心商圈”和“密集布局”。以巴奴今年以来开设的新店为例,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巴奴把新店开在了西北旺万象汇、丰科万达、陆家嘴中心、上海荟聚。在太原、西安等省会城市,也选择的是万象城、西安汇聚这样的核心商业中心。
截至目前,巴奴全国在营137家直营店,门店覆盖北上广深等37座城市。其中60%的门店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中,76%的门店进驻中高端商圈。
当门店达到一定规模后,巴奴就开始考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形象和服务水平,建立标志性门店。2019年,巴奴首家概念店开业。2024年7月,“24小时营业”模式在郑州概念餐厅、商鼎路店、金水东路店试运行;8月,首家“城市店”武汉楚河汉街店亮相……这些都是巴奴以产品主义为基础,向“餐饮新空间”的大胆尝试。
“卷”产品
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中国火锅行业发展白皮书》。受访者供图
今年“山系火锅”风靡,山缓缓、三出山、山茑茑等山野火锅品牌迅速走红,主打各种山野菜、野生菌等特色食材。但巴奴依然坚持“毛肚”这一经久不衰的食材,在今年更是回归了“服务不是巴奴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的经典slogan,这一动作也显示着巴奴对于产品战略的笃定。
巴奴早已洞察到火锅赛道“鲜”的趋势,从下架白菜、生菜等常规蔬菜开始,提出了“蔬菜月月新”计划,以月为单位,让消费者“跟着巴奴去尝新”:8月去吃黄柿子酸汤锅,10月在巴奴可以涮荔浦芋头,11月上市的笨菠菜“赏味期”只有3个月……
这种在产品上的革新,对供应链的挑战巨大。一直以来,巴奴的开店原则是“先造链,再开店”:门店未动,央厨辐射能力先行,无法每日配送的范围之内,不开店。
创始人杜中兵也曾公开表示,从2018年起走向全国到今天,巴奴已经没有太多受限,核心就是供应链,“供应链是一笔投入,扩张需要供应链的节奏和市场需求形成默契。”
至于未来的扩店计划,杜中兵说,“虽然外部说,今年巴奴开店速度是领先于市场的,但在我们看来是以正常的速度在开店,我们过去也没有快过。这不是老板一个人自己左右,以前好的时候也没有多么激动,差的时候也没有多么悲观。对于市场来说,要看市场本身的体量,我们只有100多家,在市场中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我们也遵循这样的生长速度,不会在某一时刻立刻就扩大到很大的体量。”
在创始人杜中兵看来,巴奴的选择与市场趋势是一致的。“不快不慢”的稳健背后,是注重品牌的长期发展,对产品主义的重视和对直营模式的坚持,以及在“品质”和“速度”中找到了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