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忽略其他随机因素对玉米需求量影响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因素对玉米需求量的影响,建立玉米需求量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线性模型,形式为:
2.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根据影响玉米市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以下8个经济因素并进行分析:如果不准备严格依据市场均衡模型,那么在本节讨论中直接使用方程(2)作为待估计的经验表达式。
(1)玉米市场价格。我国已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玉米市场价格的高低对玉米需求量大小开始起决定作用。
(2)玉米质量。我国过去的玉米生产是在粮食短缺背景下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直接食用为目标,即追求最大产量,对质量要求不严。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玉米生产总量相对过剩局面,质量对玉米需求的作用正逐步增大。进入1990年代以来玉米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产者的收入和玉米市场价格的高低。
(3)玉米供给能力。玉米生产与需求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忽略贸易的情况下,在一定的供给能力下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内蒙古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加之近年来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玉米生产能力的提高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未来一定时期玉米的播种面积不可能再扩大,在技术水平没有重大突变之前,玉米总的供给能力制约玉米的需求。故目前的玉米单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未来玉米供给能力的大小。
(4)畜牧业发展水平。世界玉米产量的70%用于畜牧业发展,玉米是现代饲料工业使用的基本原料,畜牧业发展直接决定玉米需求量的大小。我国及内蒙古饲料玉米需求量占玉米总需求量比重在65%以上,而且畜牧业在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中地位日益突出,现在和未来它都是玉米需求的主要渠道。
(5)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世界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长起因于国际农业加工业的发展和产业化两大趋势。玉米是大宗谷物中最适合作为工业原料的品种,加工空间大,产业链条长,食品工业的发展对玉米需求量大小也有重要影响。
(6)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玉米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经验研究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对玉米的直接需求趋于下降,但是人们对玉米的间接需求增加,间接需求的增加远大于直接需求的下降,收入水平对玉米需求量有着正的影响作用。
(7)玉米流通费用率。流通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一道重要环节,流通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供给和需求状况。流通费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玉米的出口能力和市场价格的高低。中国的营销体制中流通费用率居高不下,对玉米需求量的制约作用明显。
3.数据说明。本文利用内蒙古玉米市场1990—2000年11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
具体数据见表1:
质量栏数据是考虑玉米质量对需求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大,尤其近几年因玉米质量问题引发的市场问题突出,因此在经过专家调查基础上对玉米质量采用主观赋值法逐年按不同的权重赋值,给定总和为100,各年按各自不同的影响程度赋值从6上升到19;畜牧业%指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食品工业%指食品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流通费用率用粮食流通费用率代替玉米的流通费用率,因为统计中没有区分专门的玉米流通项目;同时,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价值指标均以1990年为基期,按可比价格进行计算而得。人均收入是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与农业、非农业人口加权平均基础上计算的城乡平均的人均收入水平。
三、玉米市场需求模型
把经对数化后自变量LnX1、LnX3、LnX4、LnX5的值代入公式(3)中,应用SAS统计软件计算参数b0、b1、b3、b4、b5后,得参数估计值并代入(3)得线性回归模型:
括号中为对应参数估计值的显著性水平
通过检验模型的F值为24.94,模型在0.0007的水平下显著。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94,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1。可见模型是可靠的。从参数估计的T检验中可以看出,LnX4、LnX1、LnX3、LnX5在0.1的水平下均显著,说明参数估计是可靠的,因此线性回归模型是有效的。但是,我们注意到该估计利用的是极小的样本,因而参数非常敏感。
四、玉米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目前,内蒙古玉米市场的总体状况是供给大于需求,内蒙古的玉米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国际市场价格),供给大于需求。造成内蒙古玉米市场供求不均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玉米生产规模扩大,总产量增加较快。从1990—2001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74.5万公顷,而1999年玉米的播种面积达157万公顷。同期玉米总产量增加了363.9万吨,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40%增加到2001年的61%。总产量的快速增加使内蒙古玉米的供给大于需求水平。
(2)内蒙古玉米加工转化能力较弱。近几年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处于徘徊状态,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995年达到了高峰值29.7%后,一直处于下降态势,2001年又重新达到1995年的发展水平。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内蒙古玉米需求量,从而加重了内蒙古玉米过剩的局面。另外,内蒙古大部分玉米加工企业由于受国际国内大市场环境的影响,企业效益滑坡,从而制约了玉米的需求量。
(3)内蒙古玉米价格水平较高。主要原因:一是长期提高价格政策的累积效应造成目前内蒙古玉米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二是玉米流通费用率高,内蒙古玉米仓储设施陈旧、落后,仓容完好率低,玉米损耗大,流通环节多,渠道少,从而加大了玉米流通费用率。三是内蒙古的生产成本增加较快,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快于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涨速度。从1991年到2000年,每亩化肥费上涨53.2%(17.87元),农药费上涨757%(1.97元),机械作业费上涨227%(11.94元),1991—2000年亩均化肥费占到了玉米生产成本的23%,是影响成本的最主要因素。
从经济学角度讲,内蒙古玉米市场实现均衡有三种可能的途径:(1)扩大玉米市场需求量。需求扩大使玉米市场的均衡在较高价位上实现,是一种不稳定的均衡。而且吸收过量玉米单纯依靠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等的发展在目前还有一定的差距。(2)减少玉米的供给。供给减少的玉米市场均衡也是在较高价位上实现,也是一种不稳定的均衡,当然减少玉米的供给有两个方面:缩减玉米的种植面积和调整玉米的种植结构。调整种植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而在短期内实现是有困难的。(3)扩大玉米市场需求与减少玉米供给二者相结合。针对目前内蒙古的实际情况,这种途径是切合实际的,同时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有较大的伸缩余地,在实践中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随着我国玉米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较低价格的玉米冲击国内市场,内蒙古玉米竞争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只有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降低玉米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较大的价格差异,在保持合适的价格差基础上,实现内蒙古玉米市场的均衡。
因此,未来一定时期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宏观调控玉米市场,使玉米市场供求均衡,从而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率。
五、内蒙古玉米市场供求均衡的对策及建议
1.充分利用和开发内蒙古的玉米资源优势。从玉米市场需求模型中看出,玉米的生产能力对玉米需求量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因此内蒙古玉米市场均衡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供给能力大小。由于内蒙古地处我国玉米生产的“黄金带”上,拥有玉米生产资源禀赋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其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利用和开发玉米的生产资源优势,调整玉米品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2.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对玉米的需求量大小起着直接的关键性作用,是内蒙古玉米市场实现均衡的一个关键途径。应采用牧区和农区联合发展畜牧业的“北繁南育”(北方牧区的牲畜繁殖以后到南部农区养育)形式;而在农区利用畜牧业有机肥扩大饲料用玉米的种植,从而实现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努力降低玉米市场价格,增强玉米的市场竞争力。努力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同时提高玉米质量。玉米质量的提高不仅指玉米中的水分等指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区分出不同用途玉米如饲料用玉米、工业用玉米、鲜食玉米等品种种植,提高玉米种植中的专用性,提高玉米的利用效率。
4.促进内蒙古玉米产业化的发展,扩大玉米的需求。从目前的分析看出玉米工业发展滞后,而国外研究表明玉米工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因此我们应该更新传统玉米消费观念,拓宽玉米消费、加工渠道,延长玉米的产业链条,扩大玉米的需求。
此外,应在WTO规则框架下,加强对WTO规则的理解、研究和利用,调整我国的农业保护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国际玉米市场和我国玉米期货市场,利用玉米期货发现价格等作用,规避市场风险,使玉米供求实现动态的均衡。